“奸臣传”系列之五:杨国忠(下)

【奸臣传】专权误国的杨国忠

作者:柳笛

唐代画家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描绘唐玄宗到四川避难场景。(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315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杨国忠继任宰相,大权在握,也令杨氏家族的权势达到烈火烹油的地步。同时他也明白:“吾本寒家,一旦缘椒房至此,未知税驾(归宿)之所。”他自知无法在历史上留下清白声名,索性放纵私欲,一味争权夺利。

然而,他的所作所为令大唐内忧外患,危机重重,招致天怒人怨。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只做了三年宰相,便落得乱兵分尸的下场,随着大唐国运的衰败而迅速灭亡。

三年为相,祸乱朝纲

《旧唐书》记载,杨国忠“本性疏躁,强力有口辩,既以便佞得宰相”,决断国家机务时,总是轻率仓促地做出决策。入朝理事,他更无一朝宰辅的风范,只凭借虚张声势的强硬手段压制下属,挽袖扼腕,对公卿以下的官员颐指气使。

杨国忠虽与李林甫水火不容,奢靡懒散的官风却是一脉相承。旧时宰相出入一切从简,李林甫自恃承宠多年,出行必然布置规模庞大的仪仗队,充塞街道;官员若有事禀告,必须小跑躲避队伍,如小吏一般匆忙。宰相当值,多在午时六刻(约上午12点45分)方出宫返家,而李林甫自谓天下太平无事,巳时(约上午9-11点)便已到家,繁杂的公务就在自家处理。杨国忠继任以来,处政方式与李林甫无二。

宰相总揽官员陟黜之重职,杨国忠自视精敏,公然破坏朝廷的选官制度。为拉拢人心,他自创“押例”,凡为官年久者,无论贤愚,一概按照资历晋升,予以优先升官的特权。按旧例,官员选拔的过程十分严格,需经过三次记名、三次唱名,反复考核,自春而夏方可完成。杨国忠却把百官召至自家私宅,按照自己的喜好选用官员,在众人面前唱名、记名,一天便完成所有工作,并自矜办处事速。

第二年选官,他甚至把杨氏姐妹邀至内室,如看戏一般垂帘参观。如果见到其貌不扬的官员,她们便直呼其名,随意论说、调笑,声传于外。曾有两名身着紫色官服的官员刚刚退下,杨国忠便指着他们说:“他们是何等人?”引得杨氏姐妹大笑不止。贤臣良才是社稷之重,杨国忠却把严肃的选官过程变成一场闹剧。

对待朝臣,杨国忠尚且视如儿戏,对待民生疾苦更是淡漠视之。天宝9年,南诏国王阁罗凤不满于云南太守张虔陀的横征暴敛与无礼行为,被迫起兵反唐。杨国忠推荐心腹鲜于仲通任剑南节度使,于次年率兵八万平叛。原本战事顺利,阁罗凤愿遣使谢罪,请求讲和。奈何仲通不许,两军再次交战。结果唐军大败,死伤殆尽,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却为其隐瞒败绩,仍叙战功。他知玄宗喜好边功,便不顾唐军实力,再次提出征讨南诏。百姓听说云南多瘴气,未战而亡的士卒十之八九,遂多不肯从军。按照唐律,百姓中有功勋者可以免除兵役,杨国忠却强行先征有功之人。于是,军中怨声载道,毫无斗志。行军路上,父母妻子送亲远征,一片哭声振野的凄惨之景。

天宝13年(公元754年),杨国忠命御史李宓攻打南诏,又遭大败。自攻打征战以来,唐军折损近二十万,无数百姓客死边境,国中更是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的惨状。

唐朝安史之乱示意图(SY/维基百科)
唐朝安史之乱示意图(SY/维基百科)

将相失和,天下动荡

李林甫建议玄宗大用番将以来,唐王朝逐渐形成番将拥兵自重、国家内弱外强的军事格局。其中三镇节度使安禄山,通过贿赂朝臣、奉承皇帝成为势力最强大的番将。他阴怀异志,却感于玄宗恩宠之厚,欲“伺帝一日晏驾则称兵”,只是在背地里招兵买马,不断向朝廷索取高官厚禄。

偏狭寡谋的杨国忠,曾联合安禄山诬陷李林甫生前谋反,而继任相位后,不满于受其轻视,又忌惮他总握兵权,是觊觎自己相位的劲敌。为取信玄宗,杨国忠自天宝12年(公元753年)以来,屡次向玄宗进言安禄山有反状。

天宝13年,杨国忠再言安禄山必反,并为玄宗出谋划策:“陛下试召之,必不来。”谁知,安禄山闻诏即至,并泣告于上:“臣本胡人,陛下宠擢至此,为国忠所疾,臣死无日矣!”玄宗深信不疑,为安抚其心,特赏赐万钱。从此,玄宗再听不进任何有关安禄山造反的言论,甚至把告发者交给安禄山亲自处置。

杨国忠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玄宗欲调安禄山入朝为相,他立刻出面谏阻:“禄山虽有军功,目不知书,岂可为宰相!制书若下,恐四夷轻唐。”这才打消了玄宗拜相的念头。然安禄山“恨不得宰相,颇怏怏”,更与杨国忠结下仇怨。

天宝14年,安禄山上奏,请求起用32位番将代替汉将,杨国忠与左相韦见素进谏,韦见素极言安禄山已露反迹,令玄宗大为不悦。杨国忠见状,只好三缄其口。事后,杨国忠日夜寻其反状,指使京兆尹包围安禄山在京城的府邸,逮捕并处死李起等亲信,欲“激怒禄山,兴其速反”。安禄山闻之,亦上表京师,奏陈杨国忠二十多条罪状作为反击。

安禄山认为,杨氏作为玄宗近臣,占尽地利,始终担心他的谮言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在同年11月,他集结15万兵马,打着“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的旗号起兵范阳。时海内承平日久,军民久不闻战争,猝闻叛臣作乱,无不震骇失措。安禄山则率精锐铁骑,如入无人之境,直趋京阙。

一场改写唐朝历史的大战提前到来。京城传来安禄山造反的讯息,君臣失色,玄宗急召百官商议。独杨国忠不知祸之将至,面露得色,以为安禄山入己圈套。玄宗准备亲征消弭动乱,并命太子监国。杨国忠担心太子素恶诸杨专权,一旦掌权,杨氏一族便危在旦夕。他与三位国夫人商议,劝贵妃力阻玄宗出征。大唐帝王的最后一丝锐气,终为美人眼泪所化,唐朝由盛转衰亦在情理之中了。

当时,大唐名将哥舒翰奉旨镇守潼关,城池固若金汤,叛军进攻半年都劳而无功。哥舒翰认为,胡人造反,百姓必不肯归附;叛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只要坚守关隘,定会令其士气涣散。到时唐军趁势出击,便可平定天下。杨国忠却不断进谗,要求唐军立即出关决战。会叛军以羸弱之兵诱敌,玄宗闻报,误以为哥舒翰抗敌不力,便以“贼方无备”为由,屡屡催促他出关迎敌。

天宝15年,哥舒翰无奈之下,“恸哭出关”,遭到溃败,二十万大军仅余八千残部。潼关失守,京城门户大开,玄宗只得携诸杨、皇亲与几位大臣仓皇奔蜀。当时兼任剑南节度使的杨国忠,尚做着入蜀后继续专权妄为的美梦。

逃至马嵬坡时,六军疲敝不发,护军将领认为战乱因杨国忠而起,请求除诸杨以慰军心。结果,杨国忠被乱刀砍杀,首级悬于驿站之外;杨贵妃被赐自缢,其余杨氏亲族尽被诛杀,一门富贵化为乌有。

杨国忠在世时,陕西有位进士张彖一直无缘做官,朋友劝他拜会杨国忠,便可飞黄腾达。张彖却说:“吾辈依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吾辈得无失所恃乎!”冰山岂能长久,杨国忠一时显贵,便小人得志,多行不义,在上玷污君王圣名,在下危害臣民无数,最终害人害己,成为祸国殃民的历史罪人。#

( 点阅奸臣传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张宪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明皇,非常敬重八仙,八仙一看唐明皇这样敬重他们,便决定带唐明皇到月寒宫玩一玩。唐明皇到了月寒宫看中了嫦娥,于是便写了一首不甚恰当的诗。嫦娥由于先喝了几盅酒,先是迷迷糊糊的不明白。
  • 唐玄宗在危急下,仓惶逃往四川,途中禁卫军将士发动兵变,要求唐玄宗立即将杨国忠、杨玉环正法,以向天下谢罪,唐玄宗无奈,只得杀了杨氏兄妹。
  • 大唐天宝年间,杨国忠仗着他是杨贵妃的堂兄,权势渐高,各地贡奉的奇珍异宝,莫不先送到他的门下。其豪富奢华,朝中无人能与之相比。一天,忽然有位妇人来到他的府前,请求见杨国忠。守门人不放她进去,她便对守门人大叫大嚷着说:我有件大事,要亲口对杨公说。你为什么阻拦我?你要是不让我见杨公,我立刻让这儿着火,把杨公的宅院焚烧掉。守门人听了她的话很害怕,便向杨国忠报告。杨国忠一听,也挺惊讶,就召见了那位妇人。
  • 唐玄宗时代的“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是历史上“得贤则安,失贤则乱”的一个典型事例。
  • 唐玄宗李隆基,特别宠爱杨玉环,封她为贵妃。
  • 奸臣之论,古已有之。战国管子言:“奸臣之败其主也,积渐积微,使主迷惑而不自知也。”国家兴衰、朝代更替虽是冥冥中天道循环的安排,君主若无法做到亲贤远佞,则必有失政亡国之患,令忠臣志士扼腕含恨。
  • 宋人欧阳修主修《新唐书》,首作《奸臣传》,以警示后人。后来历代修史,沿用此例。一部《宋史》写尽忠奸善恶、王朝兴衰。“天下治乱 在君子小人用舍而已”,这句血泪总结的名言,对于今天的国家治乱仍有警示作用。
  • 唐史记载,武则天初即后位,弑杀王皇后与萧淑妃。因淑妃临死前诅咒:“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从此武则天畏猫,宫中不再蓄养。然而讽刺的是,她身边竟出了一个被称为“人猫”的心腹宠臣。
  • 贞观承平世,开元鼎盛时。自唐太宗携领忠臣猛将,开创赫赫基业,至唐玄宗一朝励精图治,中华历史迎来空前的巍巍盛世。然而在玄宗末年,一场“安史之乱”令大唐国运迅速衰弱,成为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 历史行进至玄宗朝廷的中后期,几乎成了小人当道、忠臣沮折的乱政时代。谗佞奸臣们相互倾轧,肆意揽权,挥霍着大唐盛世的最后一点福祉。自李林甫为相“养成天下之乱”,后来居上的杨国忠更把盛唐推向一蹶不振的地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