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作咸第五卷──海盐

《天工开物》海盐采法多 存百年不变质

作者:宋应星 译者:李淑芬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833
【字号】    
   标签: tags: , , ,

【编按】《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后有日、英、德、法、俄等译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并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海盐采法

海水自具盐质。海边地势高的地方叫“潮墩”,地势低的叫“草荡”,这些地方都产盐。虽然同样的盐出于海中,而制盐的方法却有不同。

一种方法是,在不被海潮冲没的堤岸高地种盐。种盐户各有画定的区域界限,互不侵越。若预计次日无雨,则今天将稻、麦秆灰及芦苇灰广泛地撒在地上约一寸厚,压平使它均匀。至次日早晨露气冲腾之时,盐分便像茅草那样在灰层中长出。白天晴朗时,将灰和盐一起扫起并淋洗、煎炼。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另一种方法是,在浅滩地方不用草木灰压。只等潮水一过。至次日天晴。半天便能晒出盐霜,赶快去扫取煎炼。另法是将海潮引至深处,先掘深坑,将竹或木横架在坑上,上铺席子,席上再铺沙。当海潮淹没坑顶而冲过之后,盐质便经过沙而渗入坑中。撤去沙、席,把灯放在坑内照它,当盐卤气将灯火冲灭时,这时就可把盐卤水拿去煎炼。总之,要靠天晴,如果阴雨连绵十日,则称为“盐荒”。

又淮安、扬州产盐地面,有靠日晒自然生成像马牙那样的盐霜,称为“大晒盐”。不用煎炼,从地上扫起即可食。顺风从海水中吹漂来的草类,勾取来煎炼,叫“蓬盐”。

淋洗、煎炼盐的方法是,掘两个坑,一浅一深。浅者的深度为一尺左右,用竹或木将芦席架在坑上。将扫来的盐料,铺在席上。席的四边围高,作成堤坝形,中间部分用海水灌淋,渗入浅坑中。深的坑达七八尺深,接受浅坑所淋的卤水,然后入锅煎炼。

熬盐锅古时叫“牢盆”,也有两种形式。牢盆周围数丈,直径也有一丈左右。如用铁作成,则将铁打成薄片,再用铁钉拴合,其底平如盆,边高一尺二寸。接缝处一经卤水内盐分堵塞,便不再漏。锅下一排灶同时点火,多的有十二、三眼灶,少的也有七、八个灶,共同烧火。南方沿海地区有用竹作成的,将竹编成宽一丈、深一尺的盆,糊上蛤蜊壳烧成的灰,附于锅背。锅下烧火,卤水滚沸便逐渐成盐,也称为“盐盆”,但没有铁片镶成的牢盆便利。熬卤水未待其凝结时,将皂荚捣碎,混合粟米糠,在卤水沸时投入其中加以搅和,食盐便顷刻结成。用皂荚结盐,就像用石膏点豆腐一样。

淮安、扬州盐场的盐,质重而黑,别处的盐质轻而白。如以重量来对比,淮安盐场的盐一升重十两,而广东、浙江、长芦盐场的盐只重六、七两。不能总期待有蓬草盐,或数年来一次,或一月来数次。

盐见水即化,见风即卤,见火愈坚。收藏盐不必用仓库,盐性怕风不怕湿。地上铺稻草三寸,即令在低湿之处亦无妨。如四周砌土砖以泥塞缝,上盖一尺厚的茅草,则保存一百年也不会变质。

原文

《天工开物》作咸第五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海水盐

凡海水自具咸质。海滨地,高者名潮墩,下者名草荡,地皆产盐。同一海卤传神,而取法则异。一法:高堰地,潮波不没者,地可种盐。种户各有区画经界,不相侵越。度诘朝无雨,则今日广布稻麦稿灰及芦茅灰寸许于地上,压使平匀。明晨露气冲腾,则其下盐茅勃发。日中晴霁,灰、盐一并扫起淋煎。一法:潮波浅被地,不用灰压,候潮一过,明日天睛,半日晒出盐霜,疾趋扫起煎练。一法:逼海潮深地,先堀深坑,横架竹木,上铺席苇,又铺沙于苇席之上。俟潮灭顶冲过,卤气由沙渗下坑中,撤去沙、苇,以灯烛之,卤气冲灯即灭,取卤水煎练。总之,功在睛霁。若淫雨连旬,则谓之盐荒。

又淮场地面,有日晒自然生霜如马牙者,谓之大晒盐不由煎炼,扫起即食。海水顺风漂来断草,勾取煎炼,名蓬盐。

凡淋煎法,堀坑二个,一浅一深。浅者尺许,以竹木架芦席于上,将扫来盐料(不论有灰无灰,淋法皆同),铺于席上。四周隆起,作一堤形,中以海水灌淋,渗下浅坑中。深者深七、八尺,受浅坑所淋之汁,然后入锅煎练。

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亦有两种制度。其盆周阔数丈,径亦丈许,用铁者,以铁打成叶片,铁钉拴合,其底平如盂,其四周高尺二寸,其合缝处一经卤汁结塞,永无隙漏。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南海有编竹为者,将竹编成阔丈深尺,糊以蜃灰,附以釜背。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亦名盐盆,然不若铁叶镶成之使也。凡煎卤未即凝结,将皂角椎碎,和粟米糠二味,卤沸之时,投入其中搅和,盐即顷刻结成。盖皂角结盐,犹石膏之结腐也。

凡盐,淮扬场者,质重而黑,其他质轻而白。以量较之,淮场者一升重十两,则广、浙长芦者只重六、七两。凡蓬草盐,不可常期,或数年一至,或一月数至。凡盐,见水即化,见风即卤,见火愈坚。凡收藏不必用仓廪。盐性畏风不畏湿。地下叠稿三寸,任从卑湿无伤。周遭以土砖泥隙,上盖茅草尺许,百年如故也。

──转自《新三才》#

点阅【天工开物】相关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红色。(其质红花饼一味,用乌梅水煎出,又用碱水澄数次。或稻稿灰代碱,功用亦同。澄得多次。色则鲜甚。染房计便宜者先染芦木打脚。凡红花最忌沉、麝,袍服与衣香共收,旬月之间,其色即毁。凡红花染帛之后,若欲退转,但浸湿所染帛,以碱水、稻灰水滴上数十点,其红一毫收传,仍还原质。所收之水藏于绿豆粉内,放出染红,半滴不耗。染家以为秘诀,不以告人。)
  • 造蓝淀时,要是叶与茎很多,便放在窖里,少的放入桶内或缸内。用水浸泡七天,自然会浸出蓝液。每一石蓝液放入石灰五升,搅动数十下,蓝淀很快就会结成。静放后,蓝淀便沉于底部。近来所生产的蓝淀,多是用福建人在山上遍种的茶蓝制得,其数量比其他各种蓝的总和还要多好几倍。他们在山上将茶蓝装入竹篓内,由船运到外地出售。制造蓝淀时,将漂在上面的浮沫取出晒干,名为“靛花”。放在缸内的蓝淀,必须先和以稻灰水,每天手持竹棍不计次数地搅动,其中最好的叫作“标缸”。
  • 红花是在园圃中用种子种的,二月初下种。如果种得太早,待苗高一尺时,就会有黑蚂蚁般的虫子将根吃掉,使苗死亡。种红花的土地肥沃时,苗可长到二、三尺高。这就要在每行打桩,绑上绳子,将苗横拦起来,以防狂风折断。如土地不肥沃,苗只长到一尺五寸以下时,就不必这样作了。
  • 宋子说,自然界生长五谷以养育人类,谷粒包藏在黄色的谷壳里,像身披“黄裳”一样美。稻以糠为壳,麦以麸为皮,粟、粱、黍、稷的籽实也都隐藏在带毛的硬壳里面。去掉杂物取得其精华来食用,这种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讲求饮食美味的人,食不嫌精致。加工谷物所用的杵臼,有益于万民,系取自“小过”(上雷下山)上动下静的卦形而制造。发明这类技术的人,怎能是一般人而不是天才呢?
  • 将带着露水摘取的红花捣烂,放入布袋中用水淘洗,绞去黄色液体,然后取出来再捣,放入布袋中用发酸的淘米水再次淘冼,再绞去汁液。用青蒿(菊科)在上面盖一夜,捏成薄饼,阴干后收藏起来。
  • 水稻收割之后,要脱秆取粒。手握一把稻秆击取稻粒的占一半,将稻都放在场上以牛拉石磙(读滚)碾取稻粒的也占一半。以手击取稻粒,被击之物或用木桶,或用石板。收获时如雨天多晴天少,田间和水稻都湿,则不可上场,便用木桶在田间就地击取。晴天稻干,则用石板击稻更为方便。
  • 磨的石料有两种,面粉品质因石而异。江南很少有细白上等的面粉,因磨石石料含沙,相磨发热,则麦麸(读夫,小麦的屑皮)破碎,以致黑麸混入面中,无从罗去。
  • 加工小米是扬得其粒,舂得其米,磨得其粉。除风扬、车扇之外,还有一种方法是用簸箕。其法是用竹篾编成长圆形盘,将米铺入其中,挤匀扬簸。轻的扬到簸箕的前面,抛弃到地上。重的在后,都是米粒。
  • 大自然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之气,由此又产生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行中的水润湿而流动.具有盐的咸味。周武王访问箕子时,才首先得知关于五行的道理。人们吃的酸、甜、苦、辣四种味道的食物,经年缺少其中之一都平安无事,唯独食盐,十日不吃,便身无缚鸡之力、疲倦不振。
  • 隐世2000年,在特殊的时代被重新发现,神秘的羊皮古卷,记载的是神的预言?为什么教廷却不敢承认它的存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