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助三朝圣君脱困境

作者:刘晓
唐太宗缚着窦建德到东都洛阳城下,王世充看到窦建德被俘,遂率官兵请降。(绘图由曹醉梦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2645
【字号】    
   标签: tags: , ,

打开中国历史画卷,不难发现,那些留下千古英名的帝王不仅有运筹帷幄的能力、如金刚铸造的超常意志,而且均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和助力,在危难时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并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这其中就有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希冀天下共享太平盛世的明成祖朱棣,以及缔造“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

“天授神佑”之秦王李世民

唐朝初建时,仅据有关中一地,天下依然群雄并立,据地为王。正是在“天策上将”秦王李世民的带领下,唐朝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枭雄。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秦王率军从西都长安出兵攻打王世充占据的洛阳。军队进驻谷州。唐军大将罗士信率先头部队包围了慈涧,王世充率精兵三万赶去救援。时秦王正带着轻装的骑兵查看军情,突然遇到王世充的军队,双方展开激战。秦王一行人寡不敌众,陷于重围中。秦王命令身边的人先突围,自己殿后应战。王世充的勇将单雄信率数百骑兵夹道来逼,交相猛冲。秦王英勇无比,左右开弓射箭,敌人无不应弦而倒,此战并掳获王世充的大将燕颀。

唐太宗李世民彩像。(清人摹绘)

秦王广施仁德,军队所到之处,王世充的城堡守军将领接连前来投降。九月,秦王带五百骑兵观察战地,王世充率一万步骑兵突然出现,将秦王团团包围。尉迟敬德护着秦王冲出重围。后双方交战,王世充的军队敌不过秦王的精锐部队,溃败而逃,被斩首级三千多,王世充只身逃脱。

据《旧唐书》记载:武德三年十月三十日,有流星坠于东都城内,殷殷有声,“此王世充灭亡之兆也。”

武德四年,秦王在北邙山列阵,王世充探知秦王到来,严阵以待,两军相接,唐军精勇无比,敌军拚死作战,从辰时打到午时,敌军才退却,王世充落荒逃回城中,坚守不出,等待窦建德的救援。秦王于是进兵到洛阳城下扎营。后来秦王亲率三千五百步兵进屯武牢,阻挡前来救援的窦建德的西进部队。双方对峙二十多天后,窦建德中计,全军十多万倾巢而出,加上王世充的军队,延伸好几里,擂鼓呐喊,声势显赫。

然而,最终秦王大破窦建德十余万军队,俘获窦建德以下五万余人,生擒建德于阵中,王世充惊恐不已,因此率官属二千余人到营前请降。武牢一战,天策玄甲军立下显赫战功。

《全唐文》陆元朗《敕建广武山观音寺碣》中记载:秦王擒获王世充、窦建德后,凯旋班师回朝的途中,夜宿广武。在夜雨朦胧中,秦王看见“观音菩萨,金身毕露”,显现在光焰射天的东南云际。秦王叩首膜拜,虔诚仰望,欣喜地对诸将说:“这是因为武事告成,天授神佑,功业伟大呀!”高祖于是下令建观音寺,并树立石碑以兹纪念。

此外在《隋唐演义》中还有一段秦王身陷南牢、秦叔宝识真命天子、群英救秦王的故事。书中讲到,秦王在对阵王世充之时,曾带十余人往北邙山狩猎。后因追一只白鹿,不觉已到了一座新城门前,匾上有“金墉城”三字,正是李密所居之城。程知节、秦叔宝获报即刻追杀而来,秦王躲入一座古庙。

二人追入庙中,秦叔宝看见秦王躲避在宝桌之下,红光罩体,紫雾腾空,烟雾之中,现出八爪金龙。程知节举起巨斧正要砍向秦王时,秦叔宝用双锏架住巨斧,救了秦王,但秦王也被押入李密府中。秦叔宝将见秦王有红光罩体、金龙现爪护身的情景告知好友徐世绩、魏徵。三人遂私放秦王归国。秦王回唐后相继削平各反王,天助秦王,一统天下,而秦叔宝、魏徵也成了唐太宗的股肱之臣。

明成祖起兵即获天助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后,其长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仁柔少断”,温文尔雅,仁爱但缺乏自信和治国理政的经验与能力。即位后,因为担心在外拥兵的各位叔叔危及自己的皇位,遂和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商计削藩,并最终将矛头指向了实力最强的、在北方镇守的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

朱棣起先装病,希望逃过劫难,但发现建文帝并未放过自己。于是,燕王被迫起兵。从燕王起兵到最后取得胜利,历时四年,史称“靖难之役”。

据《明书‧姚广孝传》载,明成祖起兵当天,“出祭纛,见披发而旌旗者蔽天。太宗(明成祖)顾之曰:‘何神?’曰:‘向所言吾师玄武神也!’于是太宗仿其像,披发仗剑相应。”此事在高岱《鸿猷灵》中明确说成是发生在道衍选的日子,即明成祖“屡问”其起兵的日子,姚屡说不可,到举兵前一日才说:“明日有天兵应,可矣!”第二天举兵时,果然“众见空中兵甲,其帅玄武像也。朱棣即披发仗剑应之”。

当时,与朝廷军队相比,燕王在兵力上并不占优势,除了北京封地外并没有控制其它地盘,而建文帝则有几倍于燕王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支持等。但随着战争的推进,燕王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高素质的军队逐渐显示出来。除了最初归降燕王的北方诸将外,朱棣还得到了宁王的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建文帝派出的军队是节节败退,不少将领也投降了燕王。

明成祖朱棣着衮龙袍像(公有领域)

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两件天助燕王的奇事。一件是民间传说,1399年七月,燕王率兵刚出北平,就在东坝(今北京朝阳区下辖乡)与建文帝派来的军队遭遇,双方展开厮杀。这里背依重山,面对平陆,诸山之水连河通海。在交战中,朱棣骑着一匹青骢马,被敌军追逼到一条河沟边。眼看就要没命,情急之下他问坐骑:“你能跨过这沟,让我脱险吗?”说完一抖缰绳,这马驮着朱棣噌地一下连跨三道河沟,甩脱了追兵,化险为夷。后来朱棣当皇帝后,还在此建了马神庙。

另一件是发生在1399年十一月,彼时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趁朱棣移师大宁(今山西临汾县内)时,攻打北平,但被朱棣的长子朱高炽使用冰冻城墙的方法,而无法破城。于是将兵营驻防在河西,前锋陈晖部驻守在河东。燕王从山西率兵赶回后,军队被河水阻挡,当天北平下起了雪,朱棣默默祷告说:“天若助予,则河冰合。”当天晚上,果然河水结冰,燕王率兵渡河击败了陈晖军。

康熙帝亲征准噶尔 山川灵应

清朝时,蒙古分为漠西、漠南和漠北三部分。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在想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蒙古国的野心的噶尔丹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先后兼并了漠西及漠北。漠北蒙古有数十万人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康熙便派遣使者与噶尔丹交涉,但噶尔丹不但不退兵,反而大举进攻漠南。

为此,康熙帝率兵三次亲征噶尔丹,将其彻底全歼。在三次亲征当中,康熙帝不顾“万乘之尊”,与士兵们同甘苦、共患难,“日惟一餐,恒饮浊水,甘受劳苦”,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青年康熙出狩图》(公有领域)

康熙晚年时,曾对儿子们讲述过亲征经历。《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中还提到,康熙率兵在未安营扎寨前,一定要先命人详查水草,如果遇到缺水的地方,就凿井开泉。务必要保证人马的饮食供给。令人惊奇的是,有的本没有泉水的地方,竟然会发生有泉水突然涌出的情况,将其引出,居然可以绵延数里。士卒和军马怎样使用也不枯竭。

凭借着上天的助力,清军逐渐接近了噶尔丹的老巢。噶尔丹看到清军犹如天降,吓得魂飞魄散,慌忙逃窜,但又遇到另一路清军,被“大破之”。

康熙对此总结道:“此皆由朕上得天心,出师有名,故而新泉涌出,山川灵应,以致数十万士卒车马个个安全。”诚如其言!

结语

唐太宗、明成祖、康熙帝都是辉耀中国历史的君王,而他们获得上天的眷顾和助力,原因就在于他们身上承载着安邦定国的天命。《管子》中就曾言道:“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帝王顺天而行,自然得到上天的庇护。又岂止是帝王,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也都要遵循这样的天理。@*#

参考书目:
1. 《旧唐书》
2.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3. 《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成祖的“永乐盛世”是明朝的鼎盛时期,足以媲美汉唐盛世。此时,明朝的综合国力无论在亚洲还是世界,堪称首屈一指。《明史》上说明成祖“智勇有大略”,“智虑绝人,酷类先帝”。汉武帝是以“通西域”而著称,唐太宗因被尊为“天可汗”而闻名,明成祖则以“下西洋”而传世。
  • 明成祖朱棣着衮龙袍像。(公有领域)
    明成祖永乐年间,不仅派郑和下西洋、陈诚去西域诸国,宣扬其“共享太平之福”的理想和天朝特有的礼制体系,展示灿烂的中华文明,而且对于周边的近邻日本、朝鲜、南亚诸国,同样采取友好的对外政策,使其内心宾服。
  • 康熙皇帝吸收了中华多民族的文化,以及西方国家的文化。他一方面承传了悠久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敢于吸收新的技术,达到了当时最高的文化素养。
  • 《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君臣对话的政论性史籍,凝聚了太宗治国的理念与智慧,是古今中外领导者的必读经典。(博仁/大纪元制图)
    古人犯了法,也会被捕入狱、接受审讯。但是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法律,同样的罪名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刑罚。那么,心怀仁爱的唐太宗怎样制定大唐的律法呢?
  • 《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君臣对话的政论性史籍,凝聚了太宗治国的理念与智慧,是古今中外领导者的必读经典。(博仁/大纪元制图)
    贞观十三年(639年),在大唐繁盛辉煌的时期,魏徵交上一封奏折,里面引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是说知道它不困难,困难的是执行它;执行它也不难,难得的是善终。
  • 清朝圣祖康熙皇帝一生不仅文治武功卓绝,彪炳青史,而且谦逊自律,且以仁德为怀,体恤臣民,其去世后被尊谥为“圣祖仁皇帝”。《清世宗实录》(卷一)记载了众人选择这一尊谥的原因:“谨按《传》云:为人君,止于仁。《礼运》曰:‘仁者,义之本,顺之体也。得之者尊。’《说文》云:‘在天为元,在人为仁,故《易》曰,元者善之长,仁者德之首。’大行皇帝体元立政,茂育群生,以义制事,绥安兆姓。史称帝尧,其仁如天,惟大行皇帝实与并之。”也就是说,康熙的仁德可以与“五帝”中的尧并行。
  • 汉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兴之君,而他第一道诏书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于公于私,汉宣帝都显露了真挚又深刻的仁爱之心。
  • 康熙初年,学士孙芑瞻(名在丰)担任皇帝身边的侍讲。他跟众人说了自己亲见的康熙皇帝的几件事。在正史和史料中,有许多康熙帝谦虚勤学、敬天爱民、仁爱宽容贤臣的故事。
  • 商汤对人、对万物都能作到“网开三面”。夏桀失政在鸣条这地方被商汤打败了。当时,商汤并没有马上取代他的王位。他对夏桀说:“我将为君王恢复道德,复明人心。”夏桀对商汤说:“君有人,这是君的国。”就是说夏桀看到商汤拥有民心,也就拥有了这片国土。于是夏桀带着五百个追随者离开。他从中野迁徙到不齐又迁徙到鲁地,结果如何呢?
  • 唐宣宗崇尚文雅的小故事。他为何自比乡贡进士呢? 他怎样选博士?为何他“大中之政”被史学家给与“有贞观之风”的评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