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中国科研经费投入强度不够?

人气 480

【大纪元2018年02月15日讯】近日,大陆有消息称,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一年度的科研经费投入数据。该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7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而经费投入强度为2.12%,较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的专家对此表示,从研发投入强度看,我国与以色列、韩国、日本等创新型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意即,研发投入强度还远远不够。

然而,仅在两个月前,同样是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说法。该公报自豪地宣称,“2016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再创历史新高”,“投入强度超过欧盟15个初创国家2.08%的平均水平”。统计局某高级统计师表示,“近年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一直呈稳定上升趋势,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年缩小”。

相比上面的专家,这位统计师的说法显得更为坦率的原因就在于,总部位于伦敦的自然出版集团在2015年发布的《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白皮书中指出,“中国现在的研发投入和科研产出均居于世界第二位”;“2014年的研发投入约1.33万亿人民币,仅次于美国”;“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投入强度)已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当”。

既然2.1%就已经能与发达国家相较,那么2017年的2.12%又怎会比不过以色列、韩国、日本?“仅次于美国”、“居于世界第二”也足以证实,中国在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上,根本就不存在强度大小的问题。

若真要与发达国家进行较量,我们不禁发现,中国对科研的投入不是强度问题,而是分配问题。鉴于由国家财政下拨的研发经费主要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这三个截然不同、各有侧重的领域,因此经费如何分配才能真正展现出该国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以及所拥有的科研能力。

对此,2015年的白皮书有数据显示,“中国当前的资助机制更偏向于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经费仅占全部研发投入的5%,这一比例远低于美国的18%,英国的16%以及日本的12%”。即便在接受采访的32位中国学术带头人中,也有超过80%的人认为,中国应在基础研究领域投入更多的资金。

正如中国一位学术带头人所说,“如果申请书上你写一些非常原创性的、很新颖的东西往往很难拿到资助”,政府似乎并不愿用大笔经费来鼓励创新,好好培养一下科研人员的创造力。与其说,政府在这个方面没有耐心,倒不如说,是对被机械、僵化的教育培养成了考试机器的科研人员完全丧失了信心。要知道,中国人的想像力、创造力以及独立钻研、思考的能力几乎已在漫长的灌输、洗脑教育过程中被扼杀殆尽了。

要想恢复已被扼杀的创造力谈何容易,这根本就不是投入钱财所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政府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也就只能是做做样子,而“建立在过去研究成果基础上的项目通常能得到优先资助”。可见,中国对技术的研发并不仰赖于创新,而只着力于加工、利用别人的研究成果。

有调查显示,中国的科研机构在对内部科研人员进行评估时,往往更看重“产业转化带来的经济影响”。也就是说,国家给你投钱不能白投,得讲“投入产出”。既然科研人员很难研发出新的技术,那就干脆让他们为经济效益服务。

在国富民穷的今天,中国的经济效益显然不归老百姓,而只归垄断了国民经济的中共独裁政府所有。正是由于中共把国家财政当成了自家的财产,才会如此介意投入之后是否能有立竿见影的回报。若把经费投在“应用研究”领域,毫无建树的科研工作者也能帮权贵牟利。

但利用科研发展经济并非易事。要想让搞科研的知识分子打经济算盘,只能仅限于纸上谈兵。对缺乏创新力、难见成果的科研人员来说,勉强能应对的考核办法就只有写论文了。有文章指出,中国的科研评估系统“将经济利益和职业前途与一些量化指标挂钩,如发表的论文数量——特别是发表在影响因子达到某个级别以上的期刊上”。

这种片面追求数字的评估系统究竟机械到何种程度,我们仅从“论文作者署名”已成为科研合作面临的最大问题就可见一斑。如今连清华、北大这类一流高校也有恃无恐的存在着“通过抢夺、隐瞒、撒谎等不正当手段夺取课题成果的行为”,可想而知,中国大量的科研工作者都把心思用在了何处。

有资料显示,中国的科研人员“往往埋头于撰写和发表论文”;“大量发表文章的压力,有可能导致科研人员走捷径,引发各种学术不端行为”。而这里的“学术不端”指的就是论文的抄袭和造假。早在2012年,“针对一些刊物,包括《自然》子刊在内的调查显示,来自中国的论文遭到了相对高的拒稿率”。“2017年4月20日,施普林格·自然一次性撤销旗下杂志《肿瘤生物学》2012年至2016年发表的来自中国的107篇文章。这些文章被认为涉嫌同行评审造假,也就是系统性有组织地学术造假”。

就是这些造假的论文,居然堂而皇之的成为了科研人员获取经费的资格。可见,中国的科研经费一直所支持的并不是科技创新,而是学术造假。凭借这种造假的本事,各机构、高校里的那些有着行政头衔的学术带头人、课题申报者,也俨然成了贪腐高手。

可悲的是,如果造假就能让科研人员赚得盆满钵满,那么又会有多少人甘心坐在冷板凳上搞研发呢?政府明知研发无力,还要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显然就是在纵容、推动学术腐败而已。#

责任编辑:莆山

 

相关新闻
今年科研经费无法达GDP3% 估2015年可能达成
中国科研经费现恶性问题 某省科技厅长被查
八国峰会商讨失智症 英称科研经费翻番
大陆3万亿科研经费1.8万亿流失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