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珠玉第十八卷──珠

《天工开物》蚌孕珍珠百千年成无价之宝

作者:宋应星 译者:汪水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860
【字号】    
   标签: tags: , ,

【编按】《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后有日、英、德、法、俄等译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并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珠玉第十八卷──珍珠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珍珠必定产于蚌腹之中,感受月光成胎,经历多年才成宝物。所谓蛇腹、龙颔(下巴)、鲛皮(鲨鱼皮)含有珠,那是妄说。中国珍珠必定产于雷州(今广东海康)、廉州(今广西合浦)两处的珠池。夏、商、周三代以前的淮安、扬州地区(今苏北),对中原而言也算是南方地区,所得到的珠较接近于《禹贡》所载的“淮水地区产的蚌珠”,也可能是互市交换而得,不一定是当地土产。金代(1115-1226)珍珠采于蒲西路(今黑龙江克东乌裕河南岸),元代(1280一1368)采自杨村直沽口(今天津市大沽口),都是沿袭了错误记载,这些地方何尝得珠?至于说《元史》记载忽吕古江产珠,那是东北少数民族地区,而不是中原地区了。

蚌孕育珍珠是从无到有。水族中其余形体小的多被吞食掉,故寿命不长。但蚌则周身包以坚壳,无隙可入,即使被吞入腹内,也保持完整而消化不了,故独得百年、千年之寿而成无价之宝。蚌孕育珍珠是在很深的水底下,每逢圆月当空时,就张开贝壳接受月光照耀,吸取月光的精华,化为珍珠的形魄。当中秋明月时,老蚌特别高兴,如果通宵无云,就随月东升西落的方向转动其身而来照取月光。有些海滨无珠,是因潮汐震撼,使蚌无安身静存之地。

廉州(合浦)的珠池从乌泥、独揽沙以至青莺,约有一百八十里,雷州(海康)的珠池从对乐岛到斜对面的石城境内,约有一百五十里。沿海的水上居民每年必于三月采珠,到时会杀牲畜祭海神,极其虔诚。他们生吃海味,入水能审视水中的一切,知蛟龙所在,便避开不去侵犯。采珠船的形状比其余船宽阔而呈圆形,船上装有很多草垫。船经漩涡时则投以草垫,即可安全通过。船上以长绳系住潜水人的腰部,持采珠篮沉入水中。

采珠人潜水带上锡制的弯管,管的末端开口对准其口鼻以便呼吸,另用软皮带子包在耳颈之间。最深可潜至四、五百尺,拾蚌放入篮中。呼吸困难时则摇绳,船上人急速拉上,命运不好的或许就要葬身鱼腹。潜水人出水时,立刻以煮热了的毛毯盖在其身上,慢了就会冷死。宋朝的招讨官李某(李重诲,946~1013,见《宋史》卷28)设法以铁作成耙状框架,架的后部用木柱接口,两边挂上石坠,框架四周套上麻绳网袋,再用绳将其系在船头两边,乘风扬帆兜取珍珠贝。但这种装置有漂失和沉溺的危险,现在水上居民则两种方法并用。

珠在蚌中,如玉在璞石中一样。蚌刚采出时尚不知其有无价值,待剖破后才知道是否有珠。直径从五分至一寸五分的是大珠,还有一种珍珠略呈扁圆,像倒放的锅,一边光彩略像镀金的,叫“珰珠”,一颗价值千金。这就是古来所谓“明月珠”、“夜光珠”。这种珠白天晴天时在屋檐下可看到一线闪烁不定的光。“夜光珠”是其美称,并非真有夜间放光的珍珠。其次是走珠,放在平底盘中滚动不停,价亦与珰珠相仿(传说死人口中含一颗,则尸体不腐烂,故帝王之家要用重金购买它)。再其次还有滑珠,色光而形不甚圆,其次还有螺蚵珠、官珠、雨珠、税珠、葱符珠。小的珠如小米粒大,通常的珠如豌豆。破碎的次珠叫玑珠,从夜光珠直到碎玑珠,好比人从王公到奴隶一样,分为不少等级。

珍珠的产生有一定限度,如果采取过于频繁,珠的生长就会来不及供应。只有经过几十年不采,使蚌能安其身繁殖后代,才能更多地孕育出珠。所谓“珠徙珠还”之说,是不通情理的杜撰,并不是真有受清官感召,使迁移的珠又返还的事。本朝(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有一年采珠二万八千两,万历年间(1533~1619)有一年只采得三千两,得不偿失。

原文

《天工开物》珠玉第十八卷──珠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凡珍珠必产蚌腹,映月成胎,经年最久,乃为至宝。其云蛇腹、龙颔、鲛皮有珠者,妄也。凡中国珠必产雷、廉二池。三代以前,淮扬亦南国地,得珠稍近《禹贡》“淮夷蠙珠”,或后互市之便,非必责其土产也。金采蒲西路,元采杨村直沽口,皆传记相承妄,何尝得珠。至云忽吕古江出珠,则夷地,非中国也。

凡蚌孕珠,乃无质而生质。他物形小而居水族者,吞噬弘多,寿以不永。蚌则环包坚甲,无隙可投,即吞腹,囫囵不能消化,故独得百年千年,成就无价之宝也。凡蚌孕珠,即千仞水底,一逢圆月中天,即开甲仰照,取月精以成其魄。中秋月明,则老蚌犹喜甚。若彻晓无云,则随月东昇西没,转侧其身而映照之。他海滨无珠者,潮汐震撼,蚌无安身静存之地也。

凡廉州池,自乌泥、独揽沙至于青莺,可百八十里。雷州池,自对乐岛斜望石城界,可百五十里。蜑户采珠,每岁必以三月,时杀牲祭海神,极其虔敬,蜑户生啖海腥,入水能视水色,知蛟龙所在,则不敢侵犯。凡采珠舶,其制视他舟横阔而圆,多载草荐于上。经过水漩,则掷荐投之,舟乃无恙。舟中以长绳系没人腰,携篮投水。

凡没人,以锡造湾(弯)环空管,其本缺处,对掩没人口鼻,令舒透呼吸于中,别以熟皮包络耳项之际。极深者至四、五百尺,拾蚌篮中。气逼则撼绳,其上急提引上。无命者或葬鱼腹。凡没人出水,煮热毳急覆之,缓则寒栗死。宋朝李招讨设法以铁为耙,最后木柱扳口,两角坠石,用麻绳作兜如囊状,绳系舶两傍,乘风扬帆而兜取之。然亦有漂溺之患。今蜑户两法并用之。

凡珠在蚌,如玉在璞。初不识其贵贱,剖取而识之。自五分至一寸五分经者为大品。小平似覆釜,一边光彩微似镀金者,此名“珰珠”,其值一颗千金矣。古有“明月”、“夜光”,即此便是。白昼晴明,檐下看有光一线闪烁不定。“夜光”乃其美号,非真有昏夜放光之珠也。次则走珠,置平底盘中,圆转无定歇,价亦与珰珠相仿(化者之身受含一粒则不复朽坏,故帝王之家重价购此)。次则滑珠,色光而形不甚圆。次则螺蚵珠,次官、雨珠,次税珠,次葱符珠。幼珠如梁粟,常珠如豌豆。琕而碎者曰玑,自夜光至于碎玑譬均一人身,而王公至于氓隶也。

凡珠生止有此数,采取太频,则其生不继。经数十年不采,则蚌乃安其身,繁其子孙而广孕宝质。所谓“珠徙珠还”,此煞定死谱,非真有清官感召也(我朝,弘治中一采得二万八千两;万历中一采只得三千两,不偿所费)。

──转自《新三才》

点阅【天工开物】相关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隐世2000年,在特殊的时代被重新发现,神秘的羊皮古卷,记载的是神的预言?为什么教廷却不敢承认它的存在?
  • 至今无解的神奇传承,目不识丁却能唱颂数百万文字的英雄史诗。西藏说唱艺人的背后到底有什么神力相助?
  • 蔓延中的疫情方兴未艾,人类在力寻出路之余,其实,还得回归原点,重新审思自古以来瘟疫的真实面貌,才能找到正解良方。
  • 江浙一带有一个人叫郑夷甫。他少年有为,令人羡慕。嘉祐年间,在高邮做官。后来遇到了一个有功能的人,可以推算人死的时间,没有不准的。郑夷甫叫他一算,原来自己只能活35岁。他一下子就开始感伤起来。有人劝他学一学《老子》或是《庄子》来给自己宽宽心。后来听说有一个和尚,坐在那里和别人谈笑中而圆寂。郑夷甫听了感叹说:“我不能长命百岁,那也要象这个和尚一样,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到了那个日子前十天,他四处走亲访友道别。到了那一天,他沐浴更衣,来到屋外的一个亭子里,亲自叫人打扫烧香。就在挥手指画之中,突然就死了。
  • 中国的学术界对于梦溪笔谈评价极高。或是“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或是“我国古代科学的杰作,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份宝贵遗产”。然而,对照学者的评论与梦溪笔谈原文,我们不难发现,学者们一律对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神秘现象避而不谈。其中原委,这里先不论。我们将整理出梦溪笔谈中记载的一些神秘现象,和一些现代科学置之不理的科学方法。
  • 《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载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的工艺过程。活字印刷的出现比西方约早400年。以下是书中所述的活字印刷工艺过程。
  • 当今有一个叫巴格思特的美国科学家发现牛舌兰花象人一样有感情。一千多年前,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讲述了一个虞美人草闻乐起舞的动人故事。
  • 阿胶
    编者的话:现在的人都认为现代科学很发达,是古人难以想像的。但从宋朝沈括所着《梦溪笔谈》中记载的宋朝以前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生物学、医药学、考古、语言、史学、文学、音乐、绘画以及财政、经济等等的发现和成就来看,事实并非如此。通过介绍《梦溪笔谈》,我们与读者分享中国古代科学的成就。
  •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其巨著《梦溪笔谈》第二十一卷《异事异疾附》中描述了一件奇事,其中所述的湖上明珠不由得不让人想起今天被广泛关注的飞碟。
  • 《帝鉴图说》插图《望陵毁观》,描绘唐太宗体从魏徵劝谏,拆毁了台观。(公有领域)
    唐太宗尝言:“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如果有这样的一个暴政,不仅“防民之口”,官员们还肉麻的为暴政歌“功”颂“德”,这样的政权又能维持多久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