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小说:黑与红(21)

作者:李科林
font print 人气: 52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8年03月22日讯】我在青岛的朋友来信说,他有一位好友的女儿叫汤西梅,父亲是医生,四川人,母亲是德国人,也就是说她是一位混血儿。长得很漂亮,一口的英语和德语,说得都很流利,歌唱得也不错。她想来北京报考中央戏剧学院,想请我这个在专业艺术剧院工作的朋友,帮忙指点指点。我本来就是个热心人,现在有老朋友相托,又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我当然一口答应喽。

不久,听门口传达室老李高喊:李科林同志!有位外国女同志找你!1951年在北京哪来的外国人?同志们听见是外国人,纷纷跑出来看热闹,看看什么样的洋女人来找李科林。我被一帮人簇拥着走到大门口。一位亭亭玉立,碧眼黑发,高鼻梁,白皙又透红的皮肤,方格短裙,上面套上一件鸭黄色的开丝米薄毛衣,将我们这帮革命队伍的文艺战士,都看傻眼了。

她在这众目睽睽的眼光下,非但不感到拘束,反而春风潇洒微笑地问?“请问哪位是李科林先生?”先生?好不容易在革命队伍里已叫惯了同志的我,愣了一下,立即上前说,“我就是李科林。”她大大方方地伸出手握住我的手说:“我叫汤西梅,是青岛周为民介绍我来北京见你,我准备报考中央戏剧学院,麻烦你在戏剧和声乐方面给我指点指点。”我请她到我房间里坐,围观的同志们逐渐散去了。

我同房间里的这三位可来劲了,问东问西,生在那儿?国语怎么讲得那么好?(她的地道的四川话此时还没露呢)父亲那里人?母亲那里人?尤其是弹钢琴的毛岩也是从青岛来的,像调查户口和身份似的问个不停,她都礼貌地一一回答了这联珠炮般的提问。她突然意识到她今天主要要找的人却一句也没问,她立即转向我:“李老师,我是不是先谈谈我这次来北京的目的和想请教你的事好吗?”

我一听她改口叫我老师,就觉得比叫我先生亲切了些,我说好,你谈谈吧。她开始介绍自己:“我在青岛天主教创办的圣功女中上学。毕业后,随一位修女学习声乐,她竭力建议我朝这方面发展。我父母离异后,母亲回到德国,父亲也再婚回到四川,父亲答应继续供我上完大学,但我要自立,我不愿增加父亲的负担,因此我想来北京报考戏剧学院。课余,我可以做家教,教英语,德语。”

这一席简洁的自我介绍,把我们这些大哥哥们听得很入神。会英语,会德语,又会唱歌,长得又漂亮,那么年轻就那么有志气,不靠父母,靠自己。尤其是我,感同身受。我在青岛上大学也是和同学们,刷浆糊,贴广告,办夜校,养活自己;我也是因为喜欢音乐到北京来报考文艺团体的,而且我们的父亲都是四川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虽然没有泪汪汪,但感到很亲切,我要她放心,我会尽我的力量帮助她考戏剧学院的。

从这天起,她每天象上课似地,准时来到我们的宿舍练声。我排练完毕,就帮她练声,并推荐她看一些戏剧,文学方面的书籍。我不但请我的老友 ,戏剧表演家,丁婉圣为她安排戏剧小品练习,我还经常带她去人民艺术剧院,青年艺术剧院观摩话剧演出。

两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在她日日夜夜的努力下,以及在我的全心全意的帮助下,进了考场。有一天,她拿着一枚中央戏剧学院的校章,来到我面前,她激动地说:“李老师,请你给我带上这枚徽章,这个荣誉应该属于你,深深感谢你给与我无私的帮助。”

我也激动得不知该说什么祝贺的话,哆里哆嗦的手,小心翼翼地既怕别针刺痛她,又不便触及她隆起的胸部只好揪起衬衫来别,怎么弄也不能把这枚校章别在她的胸前。她大概理解我尴尬的心态,主动揪起 胸前的衬杉,而且扶着我的手,一下就将这枚“勋章”,顺利地别在了她丰满的胸前。我当时真有一种冲动,想紧紧的地拥抱她,可是我不敢。南开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太深了,铭贤男女生也不交流,一年远征军的战斗生活,就更是清一色的清教徒。大学里,虽有女生,但我们这些退伍的穷丘八 ,为了生活,白天上课,晚上办夜校,哪有时间,哪有条件会有女生想和你约会?

我正在内心激烈的斗争中,没想到,她却热情地拥抱了我,连声说:“谢谢您!谢谢您!”我当时真是受宠若惊,手脚无措,不断说:“祝贺你!祝贺你!”

经过这一激动人心的场景后,学校也开课了,她来过几次电话 问候,就再也没有她的音讯了。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和心情烦扰着我。好像失去了什么,又好像生活没有了着落,以前那种新鲜感,活蹦乱跳,生龙活虎的劲头,一夕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每天必玩的软排球也没兴趣了。整天不言不语,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发愣。

同屋的李书记,觉察到了我的变化,约我到附近王府井的馄饨王一边吃一边聊。他问我汤西梅和你有联系吗? 我说,她刚进学校时来过几次电话,现在有两个多月都没来电话了。李书记笑着说,你这些日子有些六神无主,我就猜到你是因为汤西梅上了学,不来了,而感到失望 吧?我默默地点点头。

书记喝了一口馄饨汤,慢慢地说,“我很理解你目前的心情,你们几个月来朝夕相处,由于你从学习到生活都全心全意地帮助她,使她顺利地考上了戏剧学院,这是她努力的结果,你也功不可没,她从心里一定会很感激你的。”“但,如果因此而产生一种依依不舍的恋情,那就会左右你的情绪,工作生活都会受到影响。本来帮助一个人,是不应冀求回报的。”“我了解你决不是要她在物质上对你有所回报,而是在精神上,感情上有所表达。”……“我自己以前也经历过类似的感情上的折磨。我在香港时,有一个很要好的女友,我们常在一起做功课,学英语,后来她考取香港中文大学,就再也没有联系了。我没有因这件感情之事潦倒……“汤西梅也是考取了大学,她有她的新生活,新同学,功课一定也很忙。我希望你好好想想,尽快使心情平静下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上来。”

书记这一席抓着我心里的谈话,使我茅塞 顿 开。特别是他将自己过去感情上的隐私无保留地告诉我,使我觉得书记真好,将心比心,令我折服得五体投地。可当我躺在床上时,还是禁不住回想起我和她看完话剧后,到东单餐厅吃碗热面,然后漫步在长安街上,谈音乐,谈理想,那是多么令人值得怀念的浪漫情景啊。

我活到三十多岁,由于战乱等原因,还从未交过女朋友,更没有经历过和一位女郎那么自在,那么潇洒地交谈交往。这是不是如书记所说的一种恋情?我想了又想,人家又年轻,又漂亮,现在又上了大学,凭她的姿色和各方面优越的条件,找一个配得上她的美男子,可以说是易如反掌。前几个月和我密切的交往,谈心,只不过是学习期间的需要而已……

大概又过了半年,有一天她突然来到我面前。她已不是第一次来时穿的短裙,开斯米毛衣的那副洋打扮了,而是一身灰色中山装制服。头发也由以前的披肩长发,改为两把刷子似的小辫,严然一副革命女红军的模样。我因为经过了一翻思想斗争,一点也没有因为她的来到和装束的改变而感到惊讶,反而很平淡地说:哦,好久不见,功课很忙吧?(待续)#

责任编辑:马鑫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们告别了同学、班排长,坐上司务长去领给养的中型吉普,来到孟拱的美军第三野战医院。我们将军医处的转院许可证交给一位金发碧眼的漂亮护士,她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将我们的名字,部队的番号,登在本上后,就发给我们每人一套天蓝色的病号穿的衣裤并带领我们到外科手术室。
  • 同学们的心都快跳出嗓子眼了。不到十分钟,宪兵的吉普车呼啸而去,接着紧急集合的哨音吹得又响又急,我们都怀着大祸即将临头的感觉,迅速集合完毕。
  • 孙立人与作战参谋乘吉普车到达英军第一军团指挥所。军团长一见孙立人,像遇见了救星:“如果中国军队,再不赶去达罗援救英军,他们就可能全部被俘。”
  • 解救英军取得胜利的消息,不胫而走,传遍了缅北的大街小巷。中国远征军的身价一下就提高了。
  • 刘佳听到“为它卖命,能好吗?”这句话,感觉自己从牢笼里跳出来似的,大声说:不好,当然不好,我就是被这个邪党害苦了!从小到大听它的话,结果怎么样?拚命工作,刚到中年还被一脚踢开!让多生孩子,生了养不起了,还不是自己的孩子受罪!它哪个政策是为老百姓着想?瘟疫来了,全国封控,控制不住了又全面放开,拿民生当儿戏。
  • 茂利一边装菜,一边对大车司机说:这岔路口把两块地分开,东边的老地用老法子种,菜好看还好吃,我们西边的差点误入歧途,我就是听了好人言,三退了,得到神保佑了。人活着啊,走什么路,选哪边太重要了,你选正的神就保佑你,你给坏的邪的站队,就没个好。遇到岔路口,可得好好想想走哪边。
  • 老蒙在离休前是个“长”,“平稳着陆”退下后,买花草,认识了老郑。一来二去熟了,老蒙跟老郑说,现在朋友多数相互利用,称兄道弟也不见得为情谊,我们的花缘比金子珍贵。
  • 记得我整个小学阶段好像都在捡破烂,学校每学期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上交多少斤废铁,还捡过废纸。家里能上交的东西都交出去了。那垃圾箱,臭水沟我们都不会放过。我们很大一片家属区的孩子都在同一间学校上学,全校的学生都要求捡废铁,到哪里去捡呢?
  • 大陆知名媒体人江雪的文章《长安十日——我的封城十日志》,记录了一些封城细节和感受。在严厉控制言论的墙内,作者只是用平和的文字表述,但仍然难掩内心愤怒的呐喊。
  • 郭晶是位社工,她以社会工作者独特的眼光,在封城后有意识地持续书写、思考、细腻的记下自己的日常生活,写出了城里人们的恐慌、惧怕、焦虑和坚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