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透物见人——浅聊艺术史

【奇美《凝视日常》特展】

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史学系团队近距离检视画作。(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史学系提供)

人气: 179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18年03月31日讯】(大纪元记者黄捷瑄台湾台南报导)西洋艺术的爱好者在逛完奇美博物馆的几个绘画厅之后可能有一种感动,不用飞到欧洲,西方艺术从13世纪到20世纪,800年间的面貌、演变轮廓,透过不到200件的画作跃然眼前。如果没有对收藏品做过彻底、扎实的艺术史研究,不会此番井然有序的感受。

其幕后的功臣之一,是柏林自由大学艺术史博士、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史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蔡敏玲与德国特里尔大学艺术史博士、现任艺术史学系副教授于礼本。

2011年,为因应奇美博物馆搬迁到现在位于台南都会公园的新址,于礼本与蔡敏玲主持了第一批、200件奇美绘画收藏的研究工作。该计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作品的检测、登录,由同校的“博物馆学与古物维护研究所”协助;另一关于作品的收藏源流、地域时段及风格判别、作品意涵诠释等内容研究则由艺术史学系的团队进行。

过程中,团队协助馆方从现有典藏作品中挑选出较具代表性的收藏,“时间上尽量拉远,让每个时代都有一些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每一种风格与题材类型、每一个地区”,也就是今天呈现在常设展的作品。

于礼本透露,拍卖公司提供的画作资讯有时很有限,也可能有错误,甚至错得离谱,年代也错、归属也错、画派也错,这时研究人员就得花很大工夫去检查求证,透过多方作品的比较分析、各式文献纪录的参照、并追溯作品的收藏源流,建立作品的“血统证明书”。

这是一件付出时间,却不一定有进展的工作,但是当一件作品的收藏源流、具体时空框架、风格特色与创作者归属真的被梳理出来,都有助于确定它在艺术史上的位置,作品的价值也会随之改变,艺术史研究对博物馆收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艺术史”这门学科在台湾并不普及,在与其息息相关的博物馆界与文化资产保护工作中也常被忽视。图为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史学系团队进行画作检视与登录。(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史学系提供)

“艺术史”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呢?

“我一直觉得黄翠梅老师(中国器物专家、南艺大艺术史学系教授)讲的四个字很好用——透物见人。那个‘物’常常可以是很好看的,却不见得一定都好看,但无论如何往往具有某种特定的审美特质。‘见人’见的是与那个‘物’同时代的人,有时候见的则是不同时期观看这个‘物’的那些人,包括我们当下此时的观者,所以她很丰富。”于礼本说。

艺术史并不像文学或历史,由文字纪录讯息,在于礼本眼中,艺术品是一种“文献”,“因为她就是纪录了那个时代的很多东西,历史的、精神的、价值观的、人们的信仰……只是纪录的方式不是用文字,而是用她的线条、造形、风格、整体效果、媒材、技法、典故、场景内容、甚至被摆放的地点位置等等这些东西”。

这种视觉语言所纪录下来的内容很丰富,汇集了创作者、委托者、当代观者与社会、时代潮流、过往历史与传统等方面的资讯,所以当人们要“阅读”理解时就需要“解码”,“解码的过程对我来说很有乐趣”于礼本笑着说。

不过“艺术史”在台湾并不普及,在与其息息相关的博物馆界与文化资产保护工作中也常被忽视。位在乌山头水库旁的南艺大有台湾唯一以艺术史,即艺术作品的分析、品鉴与诠释为核心,在此基础上结合博物馆实务专业训练的科系。

读者可能会好奇,学艺术史需要绘画基本功吗?创作经验或许能帮助学习者锻炼眼力,但它并不是个绝对的先决条件。

大学主修英美文学的于礼本说,自己喜欢文学神话典故与人文历史,也对西洋艺术史感兴趣,因缘际会地沉浸在这个领域直到现在。而事实上,艺术史学系的老师们在大学时期所学专业各有不同,如历史、语文、政治、美术与建筑设计等,皆在其列,也反映出艺术史内容的博大丰富,足以广纳各路好汉。所以喜爱人文与艺术的学子,千万别错过这个“透物见人”的学科喔!◇

责任编辑:羽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