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部落

作者:罗智成

在迟暮之年里,桃子所享受的,是全然的自由,和最热闹的孤独。(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4500
【字号】    
   标签: tags: , , ,

我越来越觉得,有时我们在生活与网路中游荡,是为了寻找一个自己所属的部落。

在显生宙新生代“数位纪”、“媒体世”的此刻,我们来到一个新的部落时代。但是人们并未觉察,直到他落单、失语,或在高科技丛林里望见别的“部落人”围火高歌的祭典。

为什么“疗愈”会成为这么一个方便、适切的词汇,以致许多人对它都有种心领神会的需求?我想是因为:在典范转移、价值断层、社会裂解的时代,每天,我们几乎都是伤痕累累地入睡吧?困惑、焦虑、愤怒、挫折──甚至是接触到各式媒体时未预期的挫折,以及说不清的惊骇莫名的错愕,都使我们内伤严重:怎么会有这样离谱失格的报导?这样的人怎么说得出这样的话?这样的偏见或恶意怎会得到这么多的鼓励?明显的错误或无知为何无人计较或发现?每天,对抗种种令人消化不良的讯息,就足以让人精疲力竭,需要时时刻刻寻求逃避,寻求疗愈。

媒体太发达了!集结与搜寻太方便了!有些人很快在网路上找到跟自己相似、兴趣接近或意见相合的人,形成社群。在彼,不管人数多寡,都可以感觉到某种相濡以沫、相对多数的正当性;在彼,我们理所当然以“自己人”的立场,肆意发表“自族中心”的观点,并引起共鸣。但有些原本只适合出现在私下场合、小团体之间甚至厕所墙上的,脱口而出的言谈,却不时在网路上流传,被转贴、引用,甚至报导。而它的逻辑与效应无迹可寻。更可怕的,自然是那些基于国家、族群、宗教或党派敌意所散播的,没有底线的攻击与谎言。想到世界上同时有这么多仇恨、污蔑、挑衅与偏见的黑暗言谈,以各种语言充塞于网路,就让我觉得此时此刻的地球比任何时候都危险。

但是我想谈的,是面对这些现象显得手足无措的人。

当然整个现象跟网路有关——在各种沟通、传播工具与技术大幅进步的同时,人们反而更觉得孤单、疏离、徬徨,因为轻易找到你所要的讯息同时,发现自己跟社会环境格格不入的机会也更多了!

在讯息不像现在这么流通的时代,每个人都是透过某种较为模糊、较有距离的视野在感知世界,个人意见也会经过多层机制的修整或筛选。一旦资讯变得详尽而驳杂、意见因易于表达而喧哗,每一个阅听人就被动地以更贴近真相的视野来认识世界,像戴了眼镜一样。然后,你发现,原本的世界动摇了、原本信奉的价值观动摇了、原本少数的变多了、原本是多数的变少了!所有好恶强度都增加,而且原本以为和你相同的人不同了!

后现代的“去中心化”正因网路而加速进行……

在一个高度异质性且充满认同焦虑的社会,表态文化就变得更加必要,而每一次的表态又疏离了更多的人——他们倾向于不听、不看,拒绝相信或眼不见为净。更多的人则也开始锁定立场、意见更接近的媒体和讯息,或可以认同的聚落,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彼此不了解,也不交流的族群,这就是我说的“部落化”。

我相信,原先实现于一般媒体或社交媒体的“部落化”,很快就会演变成彼此更没有交集的“实体生活的部落化”,阅听、生活、消费都不在一块。这样的“部落”类似族群,但是划分更细、互动更紧密、心理联系更强——它将是下个时代跟国家、城市、民族具有同等能量的字眼。

这样的一个诉求或趋势,我称之为“寻找部落”。◇

——节录自《知识也是一种美感经验》/联经出版公司

责任编辑:李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不起,请你来一下。”我转头招手,叫她妈妈过来看看,“很严重的牙结石呢!简直是不可思议!”
  • 苏轼的学生秦观出身扬州,由于扬州“北据淮,南距海”,所以别号“淮海居士”。秦观是个很爱歌唱的人,也常常为歌妓写歌。
  • 有些歌唱了,让人慷慨激昂;有些歌唱了,让人手舞足蹈;有些歌唱了,让人柔肠寸断,泪流满面。但谁想得到一首歌可以让敌军主将听了,万分羡慕到攻打过来?宋词天王柳永的〈望海潮〉,就有这种本事。
  • 宋代会填词的女子大约可分为三类。一、出身书香家庭的名门淑媛,家中有父兄辈可以教导诗词,如李清照、朱淑真等;二、与文人士子交往甚密的青楼女子,她们都要接受严格的诗、书、琴、棋、画、茶、酒等教导…
  • 每个时代都有人发出人才不被重用的悲叹。宋代的张才翁曾经在四川当掌管刑狱的官。他没什么知名度,甚至没人知道他的生卒年或其他事迹。但是他自认为有才学、有风韵,擅长写词赋。然而他不修边幅,举止又放纵,因此上司看不上他,更别说赏识了。张才翁为此常闷闷不乐,却又无计可施。
  • 因而三十五年来,我同自己、同周围的世界相处和谐,因为我读书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读,而是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地嘬着,品烈酒似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直到那词句像酒精一样溶解在我的身体里,不仅渗透我的大脑和心灵,而且在我的血管中奔腾,冲击到我每根血管的末梢。
  • 参加相亲派对简直就像在宣告自己嫁不出去。之前我一直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向来避不参加,但占卜上写着“努力脱胎换骨”,而且我也对玻璃工艺颇有兴趣,最重要的是,“不能继续过目前这种生活”的不安推了我一把。
  • 我在和爱德华见面之前,就听说了他在太太临终前所作的承诺。
  • 后来我发现,处理掉那些东西以前,再花点时间感受一下它们,心情能得到抚慰。每件物品都有它的历史,回味那些消逝的时光,总是乐趣无穷。年轻的时候我总是太忙,没能坐下来好好思索某件物品在我人生中的意义,没能想想它来自何方,或何时又如何来到我手上。
  • 狩猎术语中有个颇具启发性的词汇,可以形容这类印痕——嗅迹(foil)。生物的嗅迹就是足迹。但我们很容易便忘却自己本是足迹创造者,只因如今我们多数的旅程都行在柏油路或混凝土上,而这些都是不易压印留痕的物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