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父与子

作者:吴小林
father and son

在孩子心目中,父亲是什么?(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433
【字号】    
   标签: tags: , , ,

年轻时我在乡下插队。有一天深夜,我偷偷地从半导体收音机里听到一篇外国名作朗诵,记不清作者和题目是什么了。只记得大意是一个父亲和一个儿子,朝夕相处,默然相守,天天在一个屋顶下各做各的事情。

不知不觉几十年过去了,忽然有一天儿子得到父亲病危的通知。

在医院的病榻旁边,挚爱儿子的父亲和深爱父亲的儿子仍然没有什么言语的交流。
父亲死了,儿子在空荡荡的屋里,第一次感到独自一人的孤单:往日即使不讲话,也毕竟有两个人在啊!

几十年来,我一直记着这个动人的故事。想不到的是,现在我不仅能够更深地理解这个故事,而且觉得自己和儿子,就像这故事中的父子

人们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有些人有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我属于最后一种。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我不再相信“神圣”与“伟大”,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孤独的。

孤独给人自由的同时,也给予了痛苦。多年来,沉默变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的沉默,似乎代表了一个时代严峻的生存状态。但我并不喜欢自己的沉默。

沉默有时会给人信不过他人的感觉。沉默的人,自尊心太强,内心容易受到伤害。

从儿子很小的时候起,我就希望他活泼、开朗、热情、快乐。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发现要儿子“讲话”和“笑”,居然变得困难起来了。

初中的时候还好,儿子一进高中,便很少讲话。不讲话的时候,他显得很骄傲。他会一个人一边看书一边笑,却不会随随便便朝父母笑笑。我从儿子的举止上,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模样,我暗暗感到一种无奈。

儿子喜欢听流行歌曲,爱穿T恤衫、牛仔裤、运动鞋,迷恋金庸全集,熟悉港、台歌星的拿手节目,叫得出历届世界杯足球明星及NBA巨星的名字。对他这种全面认同流行文化的倾向,我也感到困惑与失落。

儿子给我的最大安慰是他学习非常认真、刻苦,但每晚看着他戴着“随身听”耳机,在台灯下一边做作业,一边在指尖上旋“呼拉笔”,不声不响,专注、凝聚的目光,尖硬、冷峻得“像一块碎玻璃”,我又感到不快。沉默,似乎变成了他的一种立场,一种姿态,一种最响亮的声音。

我知道儿子已经“大”了,但我不知道他把话语和温情锁到了什么地方。

临近高考,儿子照样用电脑、激光盘和网上冲浪调节休息。高考一结束,我看到他又独自一人在看体育新闻。我有多少话想问他,但最后还是克制住内心的焦虑,只问他一句:“考得怎么样?”

他露出一丝转瞬即逝的微笑:“还可以吧!”

接着是四年来来往往的大学生活。他还是什么都不肯说,无论是困难、困惑、烦恼、进步,他都不露声色。但我隐隐感到他身上透出一种被沉默克制住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与他年轻的矜持一起,形成了另一种男子汉风度。

大学毕业后的有一天,儿子从上海打来一个电话,简短地告诉我们:他已经在一个外资企业找好了一份工作。

我突然不敢肯定我曾经在心底里讨厌过他的沉默。原来,儿子的沉默和我的沉默大不相同,他的沉默里没有那种始终感到自己辜负了期望的低级焦虑。他的沉默,包藏着远走高飞的奇想,包藏着他的选择、激情、尊严和自信。

我将默默地看着儿子继续成长。我将不再对他侈谈知青时代的青春无悔,因为他们面临的竞争,恐怕比我们当年面临的艰辛还要激烈;我也不会再去否定或指责他们的生活方式,因为很可能被指责的东西,恰恰是历史的进步或有待于实践检验的东西。

我只想告诉儿子:年轻人的沉默,大多和不快乐有关。开始踏进人生的年轻人总是不快乐的,而且要不快乐好久,之后才能悟出真正快乐的道理。我还要告诉儿子,尽管父母爱他,但父母并不能使他快乐,快乐只能取决于他自己。◇

责任编辑:杨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外星人的现象是个严肃的议题,特别是对今天的人类社会而言。这个严肃性,已经不仅仅在于考究有无外星人的存在,而是在于认识外星人对人类社会的庞大影响,以及它们对人类的真正企图。今天在博大出版社的不懈努力下,《外星生命大揭密》一书有幸出版了,可以系统的告诉读者外星人来地球的历史脉络、重要的外星人事件、陆续发现的相关证据,以及近来出现对外星人指证历历的“高级”证人。
  • 我每天带上枪,出门去巡视这黯淡的城市。这工作我做得太久,整个人已经和这工作融为一体,就像在冰天雪地里提着水桶的手一样。
  • 谣言流窜于巴黎的博物馆中,散布的速度有如风中的围巾,内容之精彩也不下围巾艳丽的色泽。馆方正在考虑展示一颗特别的宝石,这件珍奇的珠宝比馆中任何收藏都值钱。
  • 在这里,人们过去和现在都有一种习惯,一种执著:耐心地把一些思想和形象压进自己的头脑,这给他们带来难以描述的欢乐,也带来更多的痛苦,我生活在这样的人民中间,他们为了一包挤压严实的“思想”甘愿献出生命。
  • 不过,由于他的一位恩师退休住到圣布里厄来,便找了个机会前来探访他。就这样他便决定前来看看这位不曾相识死去的亲人,而且甚至执意先看坟墓,如此一来才能感到轻松自在些,然后再去与那位挚友相聚
  • 母亲不提这些,反而不停地提起在布拉格发生的事,提到伊莲娜同母异父的弟弟(母亲和她刚过世不久的第二任丈夫生的),也提到其他人,有的伊莲娜还记得,有的她连名字都没听过。她几次试着要把她在法国生活的话题插进去,可母亲用话语砌成的壁垒毫无间隙,伊莲娜想说的话根本钻不进去。
  • “故事并不是很有意思,如果之前晚上说这些,你们一定会觉得无聊,但我还是要大概跟你们提一下。我小时候,年纪比你们现在还小得多的时候,我住在俄罗斯,那里有一位呼风唤雨的君主,我们叫他沙皇。这个沙皇就跟现在的德国人一样喜欢打仗,他有一个计划,于是派出密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