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的毒笑话《笑得好》选译

笑得好起死回生 灭火性

作者:允嘉徽

图为《渡世慈航》。(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63
【字号】    
   标签: tags: ,

有人虔诚地想要见观世音菩萨,问法于大和尚,怎样才得见?

大和尚这么教他:“须持斋,戒急性,念念都在菩萨,久了就成有感应。”

一心要见观世音

那人恐怕自己记不得,就自编了三句话:“吃长斋。灭火性。一心要见观世音。”然后,时常口中念诵。如此时日久了,感动了菩萨。

菩萨就先试一试这人的真诚,化为道人上门求乞。见到此人口中念诵三句话:“吃长斋。灭火性。一心要见观世音。”

道人说道:“你再念一遍给我听。”

那人又念了一遍,道人又说再念一遍。

如此三次,那人大怒说道:“我已念过几遍,你怎么还来重问!”

道人笑说:“我才问得几遍,你就动怒,可见火性不曾灭了,菩萨如何得见?!”

石老评语:“不戒急性,徒自害耳,岂惟不能见菩萨耶!”就是说,不戒急性,总会自己害自己,岂仅仅只是不能见菩萨呢!

*《笑得好》原作者石成金简介:

清代乾隆年间江苏扬州人石成金,字天基,号惺庵愚人,留下中国十八世纪的笑话集《笑得好》,谑称“毒笑话”。石成金是清代的医家,他不仅诊断个体的病情,更是洞察了整体社会­善性佚失的病情,进而开出了“笑话”为药方、为针砭,愿以“笑话”作为提振世道、回复人心善性的“度世金针”。他在〈自序〉中这样说:“人以笑话为笑,我以笑话醒人;虽然游戏三昧,可称度世金针。”

石成金是医家,也学佛、向佛,认为人性本善。然而,在近三百年前,石老已经意识到:物欲横流昏蔽了善性、风气败坏堕落了人心,腐蚀败坏的世道人心已经走入沉痾痼疾,不下猛药已经救不了了!石老在〈自序〉中说:“予谓沉痾痼疾,非用猛药,何能起死回生”?所以,他以“毒笑话”醍醐灌顶。从将近三百年后的今天回顾《笑得好》,竟然世道人心的堕落那么的相似,惟今天人间道更加下流了。看《笑得好》果若入耳发笑,而且入耳警心, 这就“笑得好”,悟得了“度世金针”三昧!@*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许多人都有找东西的经验吧,然而“找不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我不见了”的毒笑话,带有警醒人的意味。现代社会充满各种陷阱,很容易让人失去“真我”!役于物、执著而犯糊涂的有的是,下面这个笑话用两个角色来暗喻。
  • 自夸术,古来不算少,有人暗示,有人巧妙装饰的,也有人自说自话、大言不惭的。下面就是一例,往脸上贴金,装腔作势的。原来这样的人“早就出生了”!不是今天的产物。他说:圣人难出,连我才得三人……
  • 僧人发奇言,“吃过又吃”,到底是让谁“引以为戒”?《笑得好》笑点:斋蚊虫 笑吃过又吃的。
  • 新官发誓“若受暮夜钱财,天诛地灭!”白日收受贿赂就不算数吗?看看贪官自解前誓,真算数?
  • 三百年前的节省笑谈二种,也是笑讽……
  • 出家不修心、修口,仅仅是走形式,徒劳无益……三百年前的毒笑话,道出世道的堕落面何如呢?
  • 本章“最孔门言礼之精义”。中国古代,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不同的人采用的礼节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强调差别,则易离心离德;而且,礼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维持秩序──一种和谐、太平的状态。儒家的礼治观,是让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处。换句话说,“别”是礼的手段,目的还在于“和”。有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含义丰富,直指核心。
  • 地球的“成长史”竟然是这样的?!科学家终于承认,史前大洪水真实存在,难道《圣经》中记载的是真的?
  • 焚香静心,佛图澄和尚竟然还可以用香来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飘香?
  • 孝悌是孔门教人的起点。《孝经》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简单的说,最基本的孝,是赡养父母,“朝夕色养”,做子女的要爱护自己、修养品格,否则“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进一步,有条件、有机会的,子女做一番事业,为国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圣成贤,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