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林:国际收支和贸易宜求平衡

人气 603

【大纪元2018年08月21日讯】美国川普总统之所以启动对中国的贸易战,表面因素在中国对美国高额的“贸易顺差”。为了缩减美对中的“贸易逆差”,乃祭出提高关税的政策。撇开政治因素不谈,当今依然通称的“贸易顺逆差”,以及“国际收支的顺逆差”专词,所呈现出的根本性误解和缪论,很有必要谈一谈。

记得已卸任的台湾央行“14A总裁”彭淮南,在2008年曾为台湾该年第2季国际收支“顺差”锐减,引起市场人士一片哗然特别出面表示,不必因为国际收支“顺差”减少而恐慌,其实“国际收支越接近零越健康”,对国内金融市场和新台币汇率都有平稳效果。

他进一步表示,国际收支若有“顺差”,央行外汇就会增加。国际收支无论“顺差”或“逆差”,金融如果过大都会很麻烦,不但会造成汇市不稳,也会影响物价稳定。彭总裁又说,国际收支健不健全要看经常账,由于台湾出、进口持续成长,经常账一向维持“顺差”,只是受国内外资本移动规模扩大且出入频繁的影响,金融帐成为影响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的重要因素,2008年第2季因金融帐净流出64.4亿美元,国际收支“顺差”因此锐减,但外资的性质很多,有短期进出的避险基金,投资股市的资金、长期投资的退休基金等,不可能都跑出去。

彭总裁这一番话,虽然本意在针对2008年第2季台湾的国际收支“顺差”的锐减作说明,以释群疑并安抚人心,其实还有更重要的附带效果,亦即或可厘清一般人对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存底、甚至于出口大于进口的所谓“贸易顺差”愈多愈好的错误观念。基于“观念”的威力重大,一旦错误观念深入人心将导致不幸后果,笔者当时藉彭总裁提出“国际收支越接近零越健康”这个重要观念的机会,予以引伸,期能扭转久藏世人脑中的错误看法。如今十年已过,错误看法非但还在,且更恶化,很有必要再重提。

所谓的“国际收支越接近于零越健康”,是说“国际收支平衡最健康”,就像一个人吃撑或饿肚子都是不好现象,或是古圣先贤告诫我们的“中庸之道” 、“取中”、“勿走极端”。

在引述彭淮南的说法时,我特意将“顺差”加上括弧予以凸显,就在提醒读者注意这个词有待商榷。按一般的了解,“顺”是好,“逆”是不好的,而“顺差”和“逆差”最常用在贸易进出口的差额,当出口大于进口就是顺差,反之就是逆差,也就是说出口多于进口是好事,反之就不是好现象,于是竟引申到“一切为出口”的“重商主义”理论,迄今这个观念还是普遍存在。其实,由“国际贸易是互通有无”,是一种“交换”的概念,就可得知出口不是目的,而是“出口为的是进口”,将自己“本国”生产的好东西交换本国无法生产、或者生产成本较高,而别国能生产且生产成本较低的好东西,于是相互交易的国家彼此都能得利,人民的福祉也能提升。标的物是“能满足人民福祉的物品或劳务”,不是指钱或货币,毕竟钱币只是“交易媒介”而已,本身并没有价值。

进一步剖析进出口的内涵,出口是将国内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到国外去,国外买者支付他们国家的货币(即外汇)来购买。出口商收取外汇回到本国,必须换取本国货币付给本国的生产者,而生产者再以之支付给生产要素拥有者,例如薪水、工资等。生产要素拥有者拿到本国的钱后,可在国内从事消费行为,也可以到国外去消费。前者所购买的东西可能是本国产品,也可能是外国货。若以出口赚来的钱买本国产品,会促涨价格;若买外国货就不会,而外国货往往是本国无法生产或生产成本比较高者,必须强调的是,外国货就是“进口”来的。

经由这么简单的解析,应该可以知道,即使是出国旅游或到国外消费,也是进口的另一种方式。我们也知道,并不是出口所赚的外汇都要花掉,但即使当时没用掉,也是准备着未来某一天要用掉,而且也是要购买别国的东西。这种过程就是“国际贸易”,本质是两国生产的产品互换,亦即“互通有无”,外汇只是一种交易媒介而已。如果出口赚得的外汇不是购买进口品,而是用来买本国货,如此或者让一般消费品价格上涨形成通货膨胀,或者追逐股票、房地产等资产,致资产膨胀形成泡沫投资游戏。

因此,“一切为出口”当然不对,只出口而不进口也是不对,一直维持出口大于进口也不是好事,以“顺差”来表示出口大于进口当然不妥当的,用“出超”这个中性名词最好,而进口大于出口也用“入超”这个词表示比较好,大家一起来导正吧!#

责任编辑:高义

相关新闻
面对“泡沫中国” 专家分析台湾经济对策
台专家点评全球金融三大泡沫危机
吴惠林:经济学是讲道德的
中美贸易战不是回原点 变与不变的背后有玄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