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决定“立即享乐”还是等待“未来奖赏”?

文/大卫‧德斯诺 (David DeSteno)

人气: 478
【字号】    
   标签: tags: ,

只有当未来奖赏远远超过立即享乐的价值,蚂蚁才有可能赢过蝗虫,否则我们会像蝗虫一样选择吃喝玩乐,而不是工作、存钱或努力为未来铺路。

很多决策造成的影响,不是马上就能感受到的—这点应该不必多说。有时候,一件事的影响就像缓慢成长的小树、逐渐化脓溃烂的伤口,需要一点时间才能完全看清事情的结果。

当然,这不见得算是问题,假设一项决策的近期与长期结果都很正面,那么就毋须担心。一个爱上健身房运动的人,如果有充裕的时间好好享受,那当然很棒,不但当下会感到很开心,他的身体也会变得健康;提升了整体的身体素质后,未来便会好过许多。

麻烦的是,当一件事的代价和利益会依时间变化时,做决定就没那么容易了。面对决策时,你经常得拿眼前的利益换取未来的利益,或是反过来;换句话说,你不能拿长期累积的结果来与单次决定导致的短期代价或利益做比较。你吃的食物、你要怎么投资、你怎么利用空闲时间—这些决定随着时间的流逝,经常会带来非常不一样的收获或亏损。你现在可能觉得多吃一份薯条很棒,可是下礼拜量体重时可能会很难过;当你把退休存款用来租一辆时髦的BMW,可能暂时能让你身边的人羡慕不已,但是你以后的生活也许就没那么舒适了。就连上健身房也不见得有益无害,假如你因此用掉了准备考试或会议简报的时间,同样得承担未来的苦果。

这种后果随时间而改变的情境,称为“跨期选择难题”。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这种问题,像是每次把资源或精力投注在某一种活动或目标上,都是用某种代价换来某种利益,不管有没有意识到这件事都一样。

问题是,我们该怎么选择才好?你该选择花好几个小时做报告,还是去电影院看一部有趣的电影?用逻辑思考的话,如果你希望让效用最大化—经济学家用来描述“满足”的词汇—那你该用的选择策略就很清楚了。比较一下,用准时完成重要报告所得到的奖金或升迁,来换取观赏一部好电影的时间,值得吗?答案应该很明显。完成报告的长期利益,通常远超过看电影的短期享受。你现在认真工作,以后会有好几年的时间和机会可以看电影—而且你的薪水调涨以后,看电影对你来说也不会是太重的负担。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遇到这种关于努力或消费的抉择时,我们的大脑会衡量得失。用《伊索寓言》中有名的〈蚂蚁与蝗虫〉故事来比喻的话,我们做决定时必须选择“当蚂蚁?”“还是当蝗虫?”

如果你不记得这则年代久远的童话故事,不妨来复习一下吧!故事中的两种动物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理念:在夏天刚开始时,蚂蚁和蝗虫必须决定自己要如何利用接下来的时间。勤奋的蚂蚁抗拒了在阳光下玩耍的诱惑,努力收集并保存过冬的食物;悠哉的蝗虫则恰恰相反,选择在夏季歌唱、舞蹈,享受食物充足的日子。寒冷的冬天来临时,蚂蚁准备的食物能帮助它过冬,而蝗虫则因为过去游手好闲而被蚂蚁责骂,只能挨饿受冻。

我们一直用这则寓言教育孩子,告诉他们:放下玩乐,认真工作,我们才能成功(至少不会饿死)。除此之外,故事的主题也完美地捕捉到自制的精髓,蝗虫代表立即享乐,而行为截然相反的蚂蚁,则代表用当下辛劳换取未来奖励的价值观。在某个情境下,如果你的思维模式比较像蝗虫,做决定时就会用短期利益为标准。相反的,如果你比较像故事里的蚂蚁,就会希望得到更多薪水和上司的认可,而选择专注于工作,牺牲现在的娱乐。不管我们讨论的是金钱、饮食、练习或守信,都可以用同样的比喻来看待。我们的大脑时时刻刻在计算现在与未来,估量不同利益的价值。

整体来看,这样的决策模式似乎很合理。不过,有时候选择短期利益也不无道理;假如短期利益完全不重要,我们也不会有这类的欲望了。那么,想做出良好的决定,我们只需要公平公正的大脑演算系统—一个客观且精准,能视情况选择模仿蚂蚁或蝗虫的演算系统。坏消息是,这样的演算系统并不存在。

人脑本就不客观,我们倾向满足现在的欲求,无视未来奖赏的价值。因此,只有当未来奖赏远远超过立即享乐的价值,蚂蚁才有可能赢过蝗虫,否则我们会像蝗虫一样选择吃喝玩乐,而不是工作、存钱或努力为未来铺路。这究竟是大脑“软体”的差错还是功能呢?问题的答案不在于我们“怎么”提问,而是在提问的“时机”。@

摘自   《情绪致胜:感激、同理与自豪的力量》  究竟出版社提供

责任编辑:茉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