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被曲解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作者:刘晓
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就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而绝对平均主义是违反人性的。(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31864
【字号】    
   标签: tags:

孔子在《论语‧季氏篇》中有这样一段话:“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有国”的是诸侯,“有家”者指“大夫”。

对此句话人们通常的解释是: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徕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这里最值得商榷的是如何解释“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均”的意思。如果在此处理解为“平均”的意思,那么儒家的主张中就有了“均贫富”、赞同“平均主义”的内涵,但实际上儒家从来就没有“平均主义”的思想。孔子要求“克己复礼”,要求社会各阶层各守其本分,要求“正名”,而这显然与“平均主义”相差千里。

事实上,先秦诸子百家中,唯有农家的许行主张取消分工,同一种商品不允许有两种价格,强调“绝对平均主义”。许行的思想受到了儒家“亚圣”孟子的猛烈批评,认为他“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既然“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均”的意思不是平均,又作何解释?南宋理学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注解是:“均,谓各得其分。”“分”可以理解为“本分”,但在古汉语中还有“权利”的意思。

因为这段话是孔子针对两个辅佐季氏但又不赞同其攻打他国的弟子冉有和子路而发的议论,“不均”应是指不遵名分、不按规矩分配社会财富,强取豪夺践踏了社会公认的“公正”、“公平”准则。是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合理的解释,一是:“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而是担心不能各守本分;不是害怕财富贫乏,而是害怕社会动荡。”二是:“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而是担心不能得到公正的权利;不是害怕财富贫乏,而是害怕社会动荡。”

如果各守本分,各自得到公正的权利,就不会有贫穷的问题,各方和睦相处就不在乎人口多少,社会就会安定。后人将孔子这段话改为“不患贫而患不均”,意思是由于“不均”会导致人们“不安”于现存秩序而起来反抗。

虽然没有资料显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曲解源于何时,但中共治下将其意思扭曲,无疑应与其所信奉的共产主义相关联。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就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而绝对平均主义是违反人性的,这也就意味着共产党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那种美好生活是注定不会实现的,只不过是欺骗人的工具。

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人组成的,人一多了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了社会的分工和合作,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就需要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的职能是平衡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使社会稳定,体现公平正义。社会管理又分为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法律是一种外在的约束,而道德是一种内在的一种规范,法律和道德就规范了人在社会中的行为准则。只要能够体现出公平正义的社会都是好社会。

而中共治下的社会一面在给人民画“平均”的大饼,一面极尽所能压榨、欺骗人民,批判、扭曲传统文化显然是中共为达此目的的伎俩之一。@*#

参考资料:
1. 《论语》
2. 《中国的自由传统》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汉朝是一个“以孝治天下”的王朝,如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对于自己的母亲薄太后,就非常孝顺。母亲生病,他不仅广招名医,而且还亲自给母亲喂药。母亲病情突然加重时,他更是万分焦急。上行下效,整个汉朝,对于老人,是相当的尊重,也给予了一定的特权,而保障老人特殊权利的是历史上有名的“王杖制度”。
  • 上古五帝时期就有了高等教育,当时的教育场所叫“成均”,虞舜时称为“上庠”,夏朝时称为“东序”,商代时称为“右学”,周代时名为“东胶”。西周时已经出现了“太学”的说法;从汉代开始,“太学”成为国家在京师所设大学的正式名称。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