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养”生

作者:宋晨光

中医认为不同体质要用不同的方式调理,养生可事半功倍。(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285
【字号】    
   标签: tags: ,

传说神为了让人掌握文字,就派了仓颉到黄帝身边当官,负责造字,并使字具有教育意义的内涵,使人通过字的学习,明白做人的道理。

比如,直观“养”这个字,就可以看出“养”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涵义。从物质方面看,养的上半部是美的字形,下半部是食的字形,合并起来就是人们熟知的“美食”。美食通常被认为是色香味俱全营养高的食物。

在《神农本草经》中,本草被分为了上、中、下三品。上品本草,食之可补气益精,强身延年。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为了改善学习、工作、家庭、事业等压力引起的疲劳虚弱状态,采用药膳食补的养生十分流行,人们都希望通过食补获得健康长寿。实际上,仅仅依靠食补是不够的。因为食物的营养只能维持肉身肌体的需要。那么除了食补外,生命还需要什么呢?

如果从精神层面再仔细的观察“养”这 个字,就能看到养的上半部除了美,还有善的形象,而下半部除了食字,还藏有良字。如果两两组合,就组成了美食,善良。所以,养生,除了摄取美食,还应保持善良。而善良是在美食营养物质之上的精神物质,更为重要。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善良能使人平和,善良对应到人体的五脏,就是仁义礼智信的体现。比如,善良对应于人体的肝脏,就能体现出仁慈来。能保持仁慈,让肝气豁达顺畅,对外不会发脾气伤人,对己不会造成肝气郁滞自伤脾胃。如果肝伐脾胃,食欲不振,再好的营养美食也无益于健康。所以,保持善良,才是养生的关键。

由“养”字,可以看到中华五千年文化内含的智慧,来自于神的传授。@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曹操外定武功,内修文学,统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横槊赋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操诗篇亦多散佚,仅存乐府诗十八篇,共二十六首。李白对建安文学、尤其对曹操诗作可谓充分明了,以“蓬莱文章建安骨”来评价之。所谓“蓬莱文章”指其富含仙道内涵,是为建安文学风骨。
  • 大约殷商时人们已知道立竿测影来定季节,古代人们注意到一年四季中,在不同季节所见到中午时太阳的位置,其仰角的高低并不相同,人们在地上竖立一根竹竿,根据全年观测的结果发现,夏季时其阴影似乎较短,冬季时则较长,显然随着季节的变化,竹竿受阳光照射造成的阴影,其长短会跟着变化,因此取中午时竿影最短的那天为夏至,又称日北至或日长至;取竿影最长的那天为冬至,又称日南至或日短至。
  • 过年期间,主妇们准备丰盛的饭菜,总想给远道归来的亲人补一补。但养生进补是有讲究的,要顺应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还要针对不同的体质对症调理。过食滋腻厚味难以消化,药膳并非人人适宜,补药过量会产生副作用。
  • 在中国古代,中医手术就已经很发达。(大纪元)
    现代人普遍认为西医才能做手术,中医是怎么做手术的呢?其实,在中国古代,中医手术就已经很发达,古籍有不少记载。那么,古代中医具体使用什么工具来做手术、是怎么操作的?中医外科手术又为何没有流传下来?让我们来浅层说一说。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