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镌刻情义的铁工厂

人气: 33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9年03月22日讯】(大纪元记者潘宪荣台湾宜兰报导)有些建筑,没有豪华外观,也没有典雅布置,但却记录着在地最真切的历史,颇耐人寻味。

造访位于南方澳的“三刚铁工厂文物馆”,仿佛回到50年代的场景。当年由于南方澳渔港渔业蓬勃,带动机械与维修的铁工厂,有3位交情甚笃,学有专精的师傅共同创业,建立钢铁厂,并自许为金刚阵容,取名“三刚铁工厂”。除经营一般机械维修外,其自己设计及制造的渔船内燃机,受到高度肯定,鼎盛时期员工达35人,在50、60年代,有此规模与产能,的确不容易。

此座铁工厂的缘起充满温馨
此座铁工厂的缘起充满温馨。(潘宪荣/大纪元)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传统机械工厂的经营模式受到限缩,民国93年,铁工厂走入历史。所幸,廖老板后代廖大庆,感念先人创业的辛劳,及铁工厂文物的价值,极力保存文化资产,于原址成立了“三刚铁工厂文物馆”,重现当年景况;由于其与南方澳的发展与变迁息息相关,已被列入兰阳博物馆家族群。

走入馆内,车床、钻床、大型机具、大小工具等,琳琅满目,墙上角落有不少师傅留下的笔迹,尤其是写在铁板上的粉笔字,让人倍感亲切。墙上挂有不少老照片,诉说着光阴的故事,有师傅操作机器的实况,也有员工离职时拍的大合照……可感受到员工戮力打拼,以厂为家的氛围。

马达机具牵系先人智慧与血汗
马达机具牵系先人智慧与血汗。(潘宪荣/大纪元)

文物馆缘起……

为何会有如此特殊的文物馆?缘起于民国61年春,廖姓老板因工作意外往生,家中突遭变故,妻小顿失依靠。患难见真情,工厂另二位老板,不但未剔除廖老板股分,反而邀其遗孀至工厂担任会计,让其有能力扶养3个小孩子长大成人。“别担心,我们一起打拼,只要我家的孩子能长大,嫂子家的孩子也一定能长大。”这是合伙友人对廖嫂讲的话。一字一句铭记在廖家的长子廖大庆心中,也酝酿了日后他成立文物馆的主因。

“原本工厂机械设备要当废铁卖掉,但感念‘三刚’浓厚恩情,也不忍让父亲创建的心血消失,于是和内人倾全力买下厂内所有设备,并租下厂房,重现当年场景,成立三刚铁工厂文物馆⋯⋯”真挚的描述,让人感受到廖大庆那份惜情爱物的心境,保留文资,也酝酿美丽记忆。连结情义的故事,让硬冷的钢铁厂带来温馨。文物馆记录昔日南方澳传统工厂的历史,也刻画着当年重感情、讲义气,同甘共苦,一起打拼的温馨岁月。

墙上数字注记岁月的沧桑
墙上数字注记岁月的沧桑。(潘宪荣/大纪元)
寄药包飘送怀旧记忆
寄药包飘送怀旧记忆。(潘宪荣/大纪元)
工作服述说光阴的故事
工作服述说光阴的故事。(潘宪荣/大纪元)
多而杂的陈设勾勒出当年场景
多而杂的陈设勾勒出当年场景。(潘宪荣/大纪元)

文物馆除了摆置钢铁文物之外,亦挂有很多墨宝,增添了铁工厂不少艺文气息。这些作品均由廖大庆老板亲手书写,挥洒自如的作品,遒劲有力,独树一格,近年来,两岸不少名人政要前来索求墨宝,获得高度肯定。

名人来访与廖大庆及其墨宝合照
名人来访与廖大庆及其墨宝合照。(潘宪荣/大纪元)
廖大庆墨宝。(潘宪荣/大纪元)
老板廖大庆专注挥毫
老板廖大庆专注挥毫。(潘宪荣/大纪元)

“在地文化的推动,要像野草一样,自我成长蔓延,展现丰沛的生命力;而不是盆栽般的百般呵护⋯⋯”廖先生对在地文化的传承提出了他的看法。的确,岁月的步履不断向前,在地文化必须扎根在乡土,深耕在民间,才能绵延不绝。

三刚铁工厂文物馆,保存原汁原味的工厂机具,典藏有情有义的故事,细细咀嚼,有着回甘的滋味。

责任编辑:王愉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