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故事(17)馋口与虐政

作者:刘如

幼学琼林。(古瑞珍/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302
【字号】    
   标签: tags: ,

【原文】

谗口中伤,金可铄而骨可销;虐政诛求,敲其肤而吸其髓。

【注释】

(1)谗:说别人的坏话。
(2)中伤:恶意攻击、陷害别人。
(3)铄:音硕,销熔。
(4)销:熔化。
(5)虐:暴虐、残暴。
(6)诛求:索求、勒索。
(7)敲:剥削。
(8)吸:吸吮。
(9)髓:骨髓。

【语译参考】

造谣、恶意攻击、陷害别人,混淆是非,形成舆论的力量,足以使金铁销熔,骨头熔化,致好人于死地;暴虐的政治残酷的对人民索求无度,就如同敲剥百姓的皮肤、吸吮万民的骨髓一样。

【读书笔谈】

本课讲的谗口与虐政, 就是今天说的谗言与苛政、暴政。都是为了告诫孩子,这两种恶毒行为的严重性,要谨记在心,不可伤害他人。谗言的可怕,人人皆知,它可以诋毁名誉,让人在社会无立足之地。害人胜过刀剑。不过,我们今天主要讲讲“苛政猛于虎”。这句话是孔子所说。

“苛政猛于虎”说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回,孔子路过泰山,在泰山旁边的一处坟墓前,看见一位妇人,正十分哀伤地哭泣。孔子听到这哀凄的哭声,让子路上前去询问。子路问:大娘,您哭得这样的悲哀,是不是有什么伤心事儿呀?这位妇人回答说,我公公被老虎吃了,我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儿子又被老虎吃了。子路于是问,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妇人说,到处都是苛政啊! 至少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万千地对学生们说,千万记住啊!苛政猛于虎。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孔子对学生们说,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图为元人画虎 轴。(公有领域)

这个故事来自《礼记・檀弓》。原文是这样的:“孔子适齐,过泰山,有妇人哭于墓,使子路问之。答曰:昔吾舅(注解:古时对丈夫父亲也就是公公的称呼)死于虎,吾夫又死也,今吾子又死也。子路曰:何不去乎?妇曰:无苛政。子路以告。孔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根据《汉书・艺文志》,礼记是孔子的弟子听孔子传授有关礼仪的学问,记下笔记后集结而成的书。也有另外的说法是孔子后世的弟子,收集有关于礼仪学问的书籍编辑而成的。更合理的说法,应该是两者皆有。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是汇编古代礼学的重要著作。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郑玄作了注,于是《礼记》地位上升为儒家经典。

自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苛政的现象最为严重的,却不是周朝后期的诸侯国征战称霸的春秋时代,而是中国从1949年后的所谓和平时期,八千万人死于包括文革在内的中共历次政治运动,完全跟战争无关,居然比两次世界大战死去的人数总和还要多,属于和平时期的暴政下的非正常死亡,如果孔子活在今天,不知会做何感慨,这就是现代版的“苛政”,何止“猛于虎”。 老虎再可怕,再凶残,其为害的范围和程度,也十分有限,但是今天的苛政,可以伤害整个国家的百姓,老虎实在是望尘莫及。

孔子的这句话,反映着他为政以德的思想。也是本课虐政说法的来源。失去传统道德教育的今天,人们很容易善恶不分,是非不明,好勇斗狠,为此承受着最为深重的灾难。恢复传统教育,尤其是启蒙教育,最为迫切。

【说故事时间】 曾参杀人

孔子的学生曾参,性至孝,品德学行为当时人所称道。曾参有一阵子住在一个名为费的小乡镇。有一天,乡里发生了杀人事件,凶手恰巧和曾参同名同姓。不久,“曾参杀人”的耳语便传遍乡里。

一个曾家的邻居,没有亲眼看见杀人凶手,也没有经过查证,就连忙将“曾参杀了人”的消息告诉曾子的母亲。曾母坚定地说:“我儿子不会杀人。”依然神态自若地继续织布。

曾参,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公有领域)

没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参的母亲面前说:“曾参杀人了!”曾母对儿子很有信心,仍然不理会这个消息,照常不慌不忙地织布。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人慌慌张张地跑来向曾母报告:“曾参杀人了!”曾母一听,骤然信心崩溃,心里十分害怕,急忙丢掉手中织布的梭子,翻墙逃跑。

以曾参的贤能和曾母对儿子的了解,原本不该有事的,但曾母却因为接二连三的不确实谣言,动摇了对自己儿子的信任。由此可知,不真实的言论多说几次,就能让人信以为真,所以我们不要轻易相信谣言,要明察虚实,提高警觉,才能了解事实真相。故事出自《战国策.秦策二》:

昔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资料来源: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

点阅【幼学琼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端午节,因为纪念屈原忧国忧民的忠义之心,几乎是人人皆知。而九月九日重阳登高,也因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 春社、秋社那天,家家户户以鸡猪祭祀土地神,宴请宾客,并且饮用可以治耳聋的社日酒;七月七日晚上牛郎织女渡河相会,妇女们都对着月亮穿七巧针,乞求得到织布绣花的技巧。
  • 相传鄂州人罗公远会道术,有一年中秋夜,伺候唐明皇在宫中赏月。罗公远看唐玄宗目不转睛的一直望着明月,便邀请玄宗去游月宫。
  • 和善人来往,就好像进入种满芝兰香草的花房,时间久了闻不出香气,这是因为被香气同化了,品德受薰染而变得高尚;与恶人交往,就如同进入卖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就闻不出臭味,被臭味同化了,人也因此同样变坏了。
  • 大约殷商时人们已知道立竿测影来定季节,古代人们注意到一年四季中,在不同季节所见到中午时太阳的位置,其仰角的高低并不相同,人们在地上竖立一根竹竿,根据全年观测的结果发现,夏季时其阴影似乎较短,冬季时则较长,显然随着季节的变化,竹竿受阳光照射造成的阴影,其长短会跟着变化,因此取中午时竿影最短的那天为夏至,又称日北至或日长至;取竿影最长的那天为冬至,又称日南至或日短至。
  • 端午节,因为纪念屈原忧国忧民的忠义之心,几乎是人人皆知,而九月九日重阳登高,也因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两个节日,一个重在弘扬屈原的爱国爱民之心,一个重在亲人团聚思念之情,所以各具内涵。
  • 管宁因为好友华歆不能完全无视于权位利禄的存在,所以割席与之绝交。和峤鄙视荀勖的为人,不愿与之同车,于是自行乘坐专车入朝。
  • 耿恭为将士拜井祈祷,泉水涌出;郑国为秦国修筑渠道,造福万代。
  • 蔡伦发明改进了造纸术,刘向校对官府藏书。
  • 卫懿公因为沉迷养鹤,荒废政事而亡国;鲁隐公喜好观鱼,明知不合礼法却执意要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