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传汉字看人生运道(十五)八字(忠字之十八)

礼乐与国家的命运

作者:陈彦玲

仓颉像。(素惠/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399
【字号】    
   标签: tags: , ,

一本搜集了跨越了大约六百年历史的诗歌记载,也是孔子教学的五经之一的《诗经》也出现在《忠经》的最后一章,用以强调治国中礼乐的重要。《忠经》之《尽忠章第十八》上说:“故明王之理也,务在任贤,贤臣尽忠,则君德广矣。政教以之而美。(注:君上立教,臣下所敷。)礼乐以之而兴。(注:君上制作,臣下所行。)刑罚以之而清。(注:君上恤刑,臣下所化。)仁惠以之而布。(注:君德既备,人怀始康。)四海之内,有太平音。(注:乐至而歌,自然之理也。)嘉祥既成,告于上下。(注:君臣之始于政能,着于群瑞。故其成功可以告于神明也。)是故播于《雅》《颂》,传于无穷。”强调了国家命运与礼乐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是君主接受臣下朝拜,陈述劝戒的音乐,《小雅》则为宴请宾客之音乐。而《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通常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也专指宗庙祭祀用的诗歌。然与敬神敬德相悖离的靡靡之音则令人颓废不振,精神散漫,若整个国家弥漫着这样的气氛,则百工如何做好自己的事业,那么离民不聊生将不远矣!所以一个明智的君王肯定十分重视国家上下阶层的乐音歌舞,平民有歌谣,上流社会也有他们的歌舞,都是展现出当朝的思潮与精神状态。

南宋 马和之《诗经豳风图卷》(局部)。(公有领域)

《韩非子》论君王的十过里,就提到了可以亡国的靡靡之音。故事里记载着卫灵公拜访晋平公的旅途中,夜宿濮水时听到了从没听过的音乐,他赶紧召来乐师师涓命其谱写下来。为此还多耽搁了一天,让师涓能将该曲练习熟悉之后,好去跟晋平公献艺。晋平公在施夷台上摆酒设宴款待卫灵公,师涓也献上了新曲。但是,万万没想到,曲子还没弹完就被晋平公的乐师师旷给制止了。

师旷虽然目不能见,自称盲臣,但他的听觉也似乎比一般乐师还灵敏,其精通音律之能,可明辨正邪。他为何在两国君主的宴席上制止访国乐师师涓的弹奏呢?因为他听出来了,那首所谓的新曲其实正是纣王时代音乐家师延的作品,还断言此曲必然是于濮水旁听到的,这是怎么回事呢?那么我们得来说一说师延的事迹了。

《拾遗记·殷汤》是这样描述师延的,说他“精通阴阳,晓明象纬,自上古伏义以来,世遵乐职。到了殷商之时,总修三皇五帝之乐。他弹奏的弦琴乐音可以让地神出来聆听,吹奏玉律的时候,众天神纷纷降临。在轩辕黄帝的时代,已经年岁数百,他能辨听众国的乐声,就能知晓该国的兴亡。夏朝末期的暴政让他带着乐器投奔殷商。但商朝纣王后来却沉溺于淫声魅色,而且把弹奏清音雅乐的师延拘留狱中,想处他以极刑。师延在狱中弹奏起了清商、流征、涤角之音。但纣王不但不醒悟,反而说出了嫌弃的话:“此乃淳古远乐,非余可听说也。”所以不愿释放他,迫使师延改奏迷魂淫魄之曲,才得以逃走,免得遭炮烙之刑。

到了周武王起兵灭纣时,师延才消失于濮水,有人说他投水自尽,也有说他隐居山水之中了。因此,师旷才点出师涓所弹奏的师延亡纣之靡靡琴音应是在濮水边听到的,师旷理所当然地制止了师涓的抚琴。《史记·乐书》上说:“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然而,师延已不再,师旷亦难寻,能通天地的德音雅乐何处寻觅?被音乐界誉为继文艺复兴之后开创音乐史上新辉煌的神韵交响乐团,不但成功地改变了世界音乐的版图,也将天人合一的元素藉由东西方乐器的绝妙搭配表现无遗。不只音乐界推崇备至,众多听者反馈,他们被神韵交响乐的德音雅乐开启了心灵深处的善念,浊世中的恶贪俗念被消弭,红尘中的仇怨恨行被化解。这不只是个人最美好的聆听飨宴,也是净化世界的使者。想回到自己生命的纯净,想为这个世间贡献一些祥和的力量,到场聆听神韵交响乐的演出会是物超所值的选择。@#

点阅【神传汉字看人生运道】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本章“最孔门言礼之精义”。中国古代,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不同的人采用的礼节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强调差别,则易离心离德;而且,礼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维持秩序──一种和谐、太平的状态。儒家的礼治观,是让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处。换句话说,“别”是礼的手段,目的还在于“和”。有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含义丰富,直指核心。
  • 地球的“成长史”竟然是这样的?!科学家终于承认,史前大洪水真实存在,难道《圣经》中记载的是真的?
  • 焚香静心,佛图澄和尚竟然还可以用香来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飘香?
  • 孝悌是孔门教人的起点。《孝经》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简单的说,最基本的孝,是赡养父母,“朝夕色养”,做子女的要爱护自己、修养品格,否则“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进一步,有条件、有机会的,子女做一番事业,为国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圣成贤,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金丝桃的这个花语浮现眼前的是这样的画面:一边毫无保留绽放烟花般的绚丽光华,一边发出防御的警讯威慑──非诚勿扰!邪祟勿近!别看我如此纤柔娇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将承受我报复的后果。
  • 为什么“夫子温、良、恭、俭、让”就能得之?这里援引一段张居正教小皇帝的话,有这五者德容之盛,感动于人,所以各国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国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来访问于夫子,故夫子因而闻之耳。”也就是说,孔子之闻政,是因为其德行的感召力。
  • 与其它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对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鲜明的体现——曾子说:“敬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历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会归于淳厚了。”在亲情中,人心有了依归,人生有了温暖,社会道德由此奠基,社会秩序由此扩展(古代中国是家国同构),所以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 天灯, 放天灯, 天灯节, 台湾, 平溪
    黄历正月十五夜称“元宵”,又称“上元”“元夕”“灯节”。这一天里,人们闹元宵,吃元宵、猜灯谜、结伴赏花灯,古代词人也把赏灯会情景写进诗词。写元宵灯会的词,不计其数,而南宋辛弃疾的一阕《青玉案‧元夕》,则千古长在人心。词中有元宵的胜景,词中对灯节寄情,更有人生的深意。
  • 在古代留下许多龙的故事;对现代人来说,有人认为“龙”只是一个概念,也有人认为龙的故事只是一种神话传说。有意思的是,为何自古以来每个民族都离不开神话故事呢?岁逢甲辰龙年,我们也来回味一些龙的故事。
  • “不重则不威”。君子一定是自重的,否则就没有尊严、威严。这里的“重”,始自内心, “正心诚意”,修为到了一定程度,“威”就表现出来了,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相反,如果一个人不自重,言行轻佻,势必招来侮辱,所谓“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