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华文化‧瓷器‧青花瓷

外邦爱不释手的艺术奇葩 永乐青花瓷

作者:踏雪飞鸿
font print 人气: 1034
【字号】    
   标签: tags: , , ,

明代永乐帝(明成祖)时期(1403年—1424年在位)有许多空前绝后的的建树,比如故宫的建筑、大铜钟的铸造、永乐大典的编辑、郑和七次下西洋宣扬国威等等。就是小体积的工艺品,比如瓷器(同“磁器”)的设计与烧造,也烧创出朵朵艺术史上的奇葩,到现在这些古青花瓷仍然让人心动。

永乐青花瓷  多元文化生气盎然 

永乐时期国力强盛,通过海陆两路的沟通,接触了许多异邦民族,通使、互动很频繁。在永乐时期内府烧造的瓷器上,尤其青花瓷,不管是装饰纹样或是型式,表现力非常丰富,明显融合异邦文化和汉文化,创出新色、新型。尤其是采撷自西藏和西亚等地区的文化特色,妆点出永乐青花瓷奇葩,不仅是空前创举,有的还是绝后的珍奇款。永乐和后续的宣德时期的青花瓷,被认为是青花瓷烧制的黄金时期。我们透过一些图片来欣赏这朵朵艺术奇葩。

永乐青花瓷  异邦民族爱不释手

永乐时期的青花瓷用的青色料是从西亚进口的苏麻离青(也称苏勃泥青),发色浓艳,亲近西亚地区的品味,非常受到喜爱。从下面这幅西亚的画中可以看到青花瓷受到异邦人士珍爱的情况。画中跋涉沙漠来往的人们有不少手上拿着、捧着瓷器或青花瓷,那辆豪华的驴车上满载着大型瓷器,其中有三只是永乐青花瓷。

跋涉沙漠之路的驴车上有三只永乐青花瓷。这来自西亚的画表现了永乐的青花瓷受到外族的喜爱。(摄自台北 故宫博物院的展览,飞鸿踏雪/大纪元)

青花瓷纹饰 文化交融焕风采

永乐时期青花瓷纹饰有许多是当时首创的特殊风格,有来自藏传佛教色彩的梵文种子字纹饰,也有摹仿自西亚地区的纹饰,如文字、几何纹锦纹、人物等等。下面是几个实物的例子。

梵文纹饰  青花朵莲梵文勺

明皇室崇敬藏传佛教,对高僧很礼遇。永乐帝赏赐西藏各教派高僧的物品中,包含了特烧的珍贵瓷器,以梵文作装饰的瓷器就是其中一种。官窑烧瓷以梵文装饰的样式,一直传到明末。

举例来说,这一只质坚细致的、超级大的“青花朵莲梵文勺”,内面全以梵文作装饰,外面装饰朵莲二十四朵,突出藏传佛教的特色。勺子内面的梵文称为“种子字”,每个字都是诸佛、菩萨的象征,寄寓吉祥的护佑之意。勺外面的朵莲和永乐时期佛经上的装饰十分相似。衬托勺子的紫檀木鹅形托座,是清代乾隆皇帝时期特制,与勺器相互辉映。

明  永乐  青花朵莲梵文勺。(台北 故宫博物院提供)
明  永乐  青花朵莲梵文勺(外部)。(台北 故宫博物院提供)

梵文纹饰  青花缠枝梵文双龙纹僧帽壶 

图中的青花缠枝梵文双龙纹僧帽壶,以及前方的一只青花高足碗,都展现梵文装饰的风格。

明  永乐  青花缠枝梵文双龙纹僧帽壶和青花高足碗,展现梵文装饰的风格。(飞鸿踏雪/大纪元)

波斯文纹饰  青花小洗

下图是永乐时期的小笔洗,笔洗外壁碗口以波斯文作了一圈装饰,笔洗的卧足造形与西亚金属器相似,洋溢着异国文化色彩。永乐时代和西亚的突厥帖木儿帝国有外交往来。该国的领域包含古波斯帝国,即现在伊朗的一部分,当时已经是伊斯兰文化涵盖的领域。

明  永乐  青花波斯文小洗。此笔洗的外壁口沿以波斯文装饰。(台北 故宫博物院提供)

西亚外邦人物画饰(抱月瓶型式)

外邦人物出现在永乐青花瓷“抱月瓶”的山水人物画中,成了一件稀世珍品。请看下图中的“抱月瓶”与画。这幅画是十四世纪西亚的画《创造的奥妙》的复制品(原画存大英图书馆),画中人们以乐舞祈求干涸的泉水再流动,是一种伊斯兰文化的表现;对照抱月瓶上山水人物画,人物肖似上画中的外邦人物,山水则是中国画的山水,这两者融合在青花瓷上成了空前绝后的创举,真是一朵奇葩。

这个抱月瓶,又称“青花人物扁壶”,型式来自西亚的陶器、玻璃器,永乐时期的青花瓷模仿了这种型式,到了清代还是很盛行的经典款。

青花瓷型式的文化融合风采

永乐瓷器受到海外异族的喜爱,而模仿自西亚、中东等等伊斯兰文化地区的金属器、玻璃器型式风格的青花瓷也在永乐官窑中大量烧造出来,常见的如:天球瓶、瓶身凹凸扁壶、绶带耳扁壶、如意耳葫芦扁瓶、花浇、折沿盆、盘座,以及上述的抱月瓶等等。

金属器皿、玻璃器皿和瓷器本来是不同材质制成的,各有特性。永乐时期透过对西亚地区不同属性器物的模仿,创造出了青瓷器的新风格、新品味。这些永乐青花瓷的新面貌,不是古怪的拼造模仿,而是巧妙、成熟的文化融合,流露优雅大方和疏朗秀丽的气韵。以下也举几个实例来看看。

永乐首创天球瓶  青花穿莲龙纹天球瓶

天球瓶是从永乐时期开始烧造的,造型受到西亚文化的影响。瓶腹有如圆球,腹上延伸直颈、小口,下有假圈足立地。硕大的圆球腹非常醒目,像是天上降下来的天球,所以名唤天球瓶。

单把龙耳花浇造形  青花缠枝莲纹的龙耳花浇

永乐龙耳花浇模仿自西亚的黄铜及白玉花浇。图例的青花缠枝莲纹的龙耳花浇(下图下中所示),以螭龙的造型作出把手,和西亚黄铜螭龙单把壶(下图上方所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折沿盆型式  青花缠枝番莲纹折沿盆

永乐开口折沿青花瓷盆洋溢大方又优雅的气息。同时代的西亚地区有金属和玻璃的折沿盆,是在宗教和宫廷仪式中,用作沐浴净身的盆子。永乐帝之后,停止了与该地区的外交,也断掉了后续中国瓷器融合西亚文化的特色。

明永乐时期折沿盆型式的瓷器——青花缠枝番莲纹折沿盆。(飞鸿踏雪/大纪元)

大扁壶型式  青花缠枝花卉纹大扁壶

这种壶身隆起的扁壶有个最大的特色,就是中央半球形的圆脐凸起和相对背面凹陷的造型,类似十三世纪西亚的黄铜扁壶。比例的改变和双耳大小、型式、位置的改变,使得青花瓷扁壶的风格更大器,妙趣横生。铜壶的凹处本来是当作支撑座使用,以便倒出壶中的液体。

绶带耳扁壶型式  青花图案花纹葫芦形绶带耳扁壶 

永乐时期瓷器经典款之一的绶带耳扁壶型式青花瓷,是受了马木路克王朝(位于中东西部和北非)铜器、陶器的影响。双耳可供穿系绳索挂在驴、马、骆驼或人身上,方便旅途上携带饮料使用,渐渐收小的口部防止液体在行进中溢出来。

明  永乐  青花图案花纹葫芦形绶带耳扁壶。(台北 故宫博物院提供)

盘座  青花波涛龙纹爵杯爵托盘

青花爵杯搭配山形托盘的瓷器首见于永乐时期,用来作为祭祀社稷之用的礼器。托盘盘座是吸收了西亚风格的型式。

上面举述的这些青花瓷,让我们能够亲近了解永乐时期的工艺水平与多元文化交融的艺术风采,都是一朵朵芬芳又独特的奇葩。今天在故宫、在土耳其或其它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中,可以发现有更多永乐青花瓷,为永乐时期的艺术和文化表现诠释更多的内涵。

@*#

-点阅璀璨中华文化的亮点-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青花瓷器,是应用钴料作为着色颜料,在瓷胎上进行彩绘装饰,再施以透明釉,在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 明代瓷器为中国瓷器业发展史上空前繁盛的时期,其产品和品种均超越以前各代,特别是明永乐、宣德两朝更是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向以其胎釉精细、花色浓艳、造型多样、纹饰秀美而著称。
  • 【大纪元8月2日报导】(中央社台北2日电)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表示,在俗称“中国百慕达”险要的鄱阳湖老爷庙水域里,发现大量明代中、晚期的青花瓷和仿龙泉窑青瓷。
  • 文徵明以“白描法”钩出娉婷玉立的莲花,用极婉约匀称的细线来钩勒。为了显现花瓣的精气有神,画瓣尖,下笔时先以书法中的“顿笔”为之,再提笔上来,一上来就见真章了。我们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线条是那么细致温和,好像随手不经意地就画出来似的,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显得韵味无穷。
  • 南梁 张僧繇《雪山红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轮廓线以外,不添加任何线条也就是没画皴法。 这幅画怎么和常见的中国山水画迥然不同呢?
  • 来自比利时的法兰德斯风格画家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公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画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所绘的肖像画,优雅地呈现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宫廷样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师,他善于运用色彩和大胆的笔触来表达光线、物体的移动和布料质地。这项特长也让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绘出高度精准却仍具有绘画特点的蕾丝质地。蕾丝这种非常精致又复杂的布料是16至17世纪时富有的艺术赞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饰配件。
  • 华丽夸张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简单的情节、即兴对白和户外表演,是即兴喜剧(Commedia dell’Arte,又译艺术喜剧)的核心特征。其幽默剧情常围绕着年轻恋人的种种考验。演员们不受台词限制,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调整表演。这些喜剧常含有对时政的讽喻和接地气的幽默,可以巧妙避开查禁。这种意大利民间戏剧形式也成了18世纪洛可可(Rococo)艺术运动的理想题材。
  • 冬天多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沉闷些,有些人觉得天空乌云密布缺少阳光令人提不起劲来。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里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馆里望向天空,当天刮风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现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带点细微的灰色、蓝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宝藏之一是位于帕多瓦(Padua)的斯克罗维尼小礼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么让小小的斯克罗维尼神妙不凡,且意义重大?
  • 丁托列托在自己画室的墙壁上写有这样的座右铭,作为灵感之源的提醒:“米开朗基罗的造型与提香的色彩”(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d il colorito di Tiziano)。《创造动物》这幅画是向两位大师致敬之作:丁托列托动态地描绘了神体,并满怀愉悦地赞美自然界。此画如今收藏在威尼斯学院美术馆(Gallerie dell'Accademi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