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传第十八章 息从政心专意授徒 寓褒贬义勤以著书

王谦
font print 人气: 32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4月17日讯】天下之大,却无处有明君圣王出现的征兆。孔子看到鲁国的当政者对自己所坚持的政见已丝毫不感兴趣,自己在国政方面已不可能发生怎样的作用,在失望之余,息下心来,将生命最后一段时间的精力全部用在了教育事业和文献整理上。孔子终于成了一位比先前任何时候都要单纯得多的教育家和学者。在随后的几千年中,失意的政治家其实也大多走了这条道路。

孔子从30岁左右时开始传教授徒的事业,在此后约略40年的不辍探索中,已形成了正规的体系。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他坚持书本知识和实际才能兼备、文武科目并重,他始终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在教育事业上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貌5c有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据《论语》记载,孔子弟子中表现最突出的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颜回出身鲁国平民,他淡于名利,安于清贫的生活。孔子称赞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呀。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懮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孔子认为所有弟子中以颜回最为好学。他曾用仁来衡量他的弟子们,据他的观察,颜回做到了在很长时间内“不违仁”,而其余的弟子只是有时想到一下仁罢了。孔子屡屡赞许颜回的德行,在他的心目中,颜回的言行完全符合于他所要求的道德规范。

子路原是一个粗鄙鲁莽的人,成为孔门弟子后还常常同老师顶撞。由于他勇开出众,有他在身边,别人就再不敢公然侮辱孔子了。孔子也高兴地说,自从有了子路这个弟子,“恶言不闻于耳”。孔子肯定子路勇敢果断、信守诺言、不贪不妒等长处,引导他要勇而有义。在孔子教育下,子路长进很大。还在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楚国,楚人曾认为子路具有将帅之才。子路当卫国蒲邑(今河南长垣)的大夫时,颇有政绩,孔子路过蒲地,了解到这一情况,曾再三称善。

子贡为人机敏通达,辩才非凡。他经商时判断商情准确,因此常常获利。孔子针对子贡多言好辩的缺点,教诲他说:君子应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也就是说先把要说的事付之实行,然后再说出来。子贡才具出众,被孔子比之于瑚琏(一种用于祭祀的贵重器皿)。在春秋末期,子贡的最出色的外交人材之一。

在文学也就是古代文献方面,子夏最为著名。孔子殁后,子夏居住在魏国的西河,教授从孔子那里学到的东西。他比孔子年轻44岁,他在西河教授时,已经进入战国时期,战国初期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曾拜子夏为师。

孔门弟子的事迹最早记录在《论语》一书中。汉代的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写了一篇《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了孔子许多弟子的事迹。

孔子晚年所做的文献搜集和整理的工作,具体说来就是: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其中,他根据鲁国史记《春秋》修成的《春秋经》,也就是现存的《春秋》一书,对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社会历史的研究起了巨大作用。

孔子还在年轻时,对历史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又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在历史研究中,注重言必有征,实事求是,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同时,他又承认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比如,他认为维系社会的“礼”的变易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的:“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在孔子的心目中,周礼正是夏、商两代文化的自然继承。

《春秋》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是按照年月次序来记事的,“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之间共242年的史事。书中所记内容以鲁国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活动,如诸侯国间的访聘、会盟、征伐、城筑等;同时也记录了水、旱、地震、冰雹、日食、星变等。此书在文字上的一个特点是记事过于简洁,全部242年的历史仅用了17000余字,在叙述史事时又省略了史实过程,仅记结果或结论,比如,在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的一条只记有一个字:“螟”。

孔子在《春秋》中评断史事时,是通过谨慎的用字来表现自己的立场的。凡“属辞比事”皆有精到的考虑。同是记战争,有“伐”、“侵”、“征”等区别;同是记杀人,也有“杀”、“弑”、“歼”等不同的表述方式。更为突出的是,《春秋》由周礼出发,为尊者讳之处很多。后人把这种“寓褒贬,别善恶”的写法看成是《春秋》所特有的笔法,其实这也正是当时史官们约定俗成的惯例。曹刿曾说的“书而不法,后嗣何观”就是这个意思,这种书法原则为当时史者们所共同遵循。(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孔子传第十七章 祭祀泰山季氏僭礼 爱子早逝仲尼心伤 (4/16/2002)    
  • 孔子传第十六章 季氏礼召叶落归根 问政有心夫子直言 (4/15/2002)    
  • 孔子传第十五章 孔子迟暮思归乡 弟子回鲁渐成名 (4/14/2002)    
  • 孔子传第十四章 会叶公夫子自道 道难行隐士歌讽 (4/12/2002)    
  • 大陆迄今仅存的孔子真迹被发现 (4/12/2002)    
  • 孔子传第十三章 居陈国心懮鲁君 困城父不绝弦歌 (4/11/2002)    
  • 孔子传第十二章 见南子出游陪乘 避桓舍车易服 (4/10/2002)    
  • 孔子传第十一章 匡蒲被围多舛难 临河而返赋陬操 (4/7/2002)    
  • 孔子传第十章 遭冷落孔子离鲁 受嫌猜师徒去卫 (4/6/2002)    
  • 孔子传第九章 恪职守事君以礼 尊王道堕除三都 (4/5/2002)    
  • 孔子传第八章 任司寇摄行相事 会夹谷为君取威 (4/4/2002)    
  • 孔子传第七章 回鲁国陪臣乱国政 宰中都孔子显政绩 (4/3/2002)    
  • 孔子传第六章 国政乱孔子赴齐 齐景公执礼问政 (4/2/2002)    
  • 【纪元专栏】张耀杰: 曹禺笔下的农民暴动 (3/15/2002)    
  • 中国烹饪史的发展 (3/15/2002)    
  • 历史故事:孔子审案 (3/14/2002)    
  • 易经与中华饮食 (3/14/2002)    
  • 孔子传第五章 三十而立杏坛设教 洛邑之行问礼老聃 (3/11/2002)    
  • 孔子传第四章 少年磨难多能鄙事 勤于求知立志向学 (3/11/2002)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母亲去世后,少年孔子开始孤身一人面对社会,他不但要生存,更渴冀着跻身上层社会,实现自身价值。但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使他感受到了社会现实的冷酷性。
    • 中国历史上的私学在孔子行教之前已有存在。自西周以来,由于王权日渐衰微,许多文化公职人员流落到民间,原本属于王朝的文物典籍也散失四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知识人员以个人身份收徒讲学的形式,也就是私学。从文献中可以看到当时在官学之外,私学风气已经盛行,晋国的叔向,郑国的壶丘子林和邓析,以及鲁国的少正卯等在当时诸侯间都有一定的影响。
    • 《易经》是本奇书,相传由6000年前的伏羲氏始立,先天八卦,经过3000年由周文王创立,后天八卦,并推演出六十四卦,又由周公整理,形成《周易》一书,再由孔子作《易》之“传”,进一步完善。它的“太极仪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及其继续演变的理论,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变化过程和相互联系之中。它不仅在时间域、空间域存在,亦存在于物质结构之中。《易经》的两仪(即阴阳理论),哺育了我国的中医学说;而祖国的“医食同源”学说,又哺育了华夏饮食文化的结构序化,使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 孔子五十三岁那年,做了鲁国的大司寇。这大司寇实际上就是个维护社会治安的官儿。
    • 5000年前,可能利用蒸汽蒸制食品。当时海边“宿沙氏”部落煮海为盐,盐成为中国人最早利用的调味品。约前500年,孔子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早期的饮食观形成。同期出现了酒店、熟肉店及宰狗为业的“狗屠”饮食市场已初具雏形。
    • 1927年5月,17岁的南开中学学生曹禺在《南中周刊》第25期上发表一篇习作:《偶像孔子(闲说)》,其中一段话牵涉到了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直接领导的农民暴动
    • 在孔子三十多岁的时候,鲁国政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鲁国的政权操纵在三桓特别是季孙氏的手里,国君实际上成了傀儡。渐渐地,执政的季平子(季孙如意)已不屑于用他的大夫身份所适用的礼乐,狂悖至极,竟将天子的礼和乐在自己家中搬演,在家中欣赏八佾舞。
    • 孔子师徒回到鲁国的时间大致是在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孔子37岁。在此后的十余年间,孔子再未参与大的政治活动,致力于授业传道。
    • 孔子被任命为大司寇是在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时年52岁。至此,孔子进入了鲁国的上层政治圈子。在此后的时间里,他与鲁君之间有了多次接触。《论语》的《八佾》、《子路》篇记载了两人之间的一些对话。
    • 在鲁国,尽管鲁定公实际上已等同于一个傀儡,但他仍是名义上的最高当政者。一心要“克己复礼”,致力于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格局的孔子对他恪尽职守,严格按照君臣礼仪行事,不敢有一丝懈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