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黑暗 迎接曙光──二胡曲《光明行》赏析

font print 人气: 12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2月5日讯】《光明行》这首二胡独奏曲,系已故民族音乐家刘天华于一九三一年春天写成的作品。乐曲旋律铿锵有力,气势雄壮豪迈,富于激情。它是我国近现代民族音乐中一首独特的,富有进行曲风格的民族器乐作品。它表达了作者及知识分子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变革现实的抱负、理想,以及不怕挫折,坚持探索光明和进步之路的信念和意志。

《光明行》产生于三十年代前后,当时国内动荡不安,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五四”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五四”对中国知识分子及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就音乐而言,当时黄色音乐泛滥,靡靡之音流行。而主张“真正的音乐”的刘天华此时创作的一曲《光明行》,使中外一些对传统民乐有偏见的人不得不刮目相看,从而有利地驳斥了那些认为二胡乐曲只能表现缠绵无力情绪的论调,为民族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于《光明行》这标题,尚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歌行”是对古乐府中歌曲的总称,而“行”字则是采取了古乐府的一种诗歌的体裁形式。别一种则认为“进行曲”是外来的一种曲体形式,刘天华取其曲体,简其称谓,故在曲名上用了“行”字。

《光明行》全曲包括引子、四个乐段和尾声,为多段体结构,但又结合了循环变奏和复三步曲式的特点。

乐曲引子为舒展的小快板,四小节旋律的特点是均采用了“达–达达”的节奏音行,并用顿弓作同音反复。逐渐加强顿音,加上短促轻快的节奏,宛若小军鼓在敲击,仿佛是追求光明的人们那阔步前进的脚步声,颇有进行的队伍由远而近之感。

乐曲第一段的音乐,节奏富于弹性和推动力,旋律情绪激扬。宽阔有力的分弓,连续的带附点节奏的顿音加之饶有变化的力度的使用,是音乐具有一种强烈的冲击力量。

乐曲第二段是全曲的主要旋律所在,曲调共奏两次。第一次使用G调,均用内弦演奏,旋律深沉有力,意在描写前进中的人们,正冲破黑暗,迎接曙光。第二次在D大调上重复主题时,移到外弦演奏,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倒弦转调手法。这样运用内、外弦的不同特征,使音乐由一种内在的热情,发展成为更加开朗和富于自信的格调。三和弦分解式进行的旋律,好似军号吹奏,显得威武雄壮,给人以向上的热情和进取的力量。

乐曲第三段的特点转调十分频繁(D调和G调之间)。形象地描绘出人们从四面八方奔来,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迈着矫健的步伐,阔步前行的形象。

乐曲第四段是主旋律的变奏,应和了G、D两调的转换。旋律具有宽阔、广远的特点,节奏上使用附点较多,表现了充满信心,胸襟开阔和无比自豪的曲情。

乐曲尾声是全曲的高潮,是主旋律的重复和发展,几乎全用抖弓演奏,气氛热烈,意境壮阔,有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当旋律用扩展手法掀起高潮时,又运用了紧缩重复的手法,使音乐更加热烈。最后出现了模拟军号的三和弦分解进行的旋律。这一切都使乐曲尾段显得生气勃勃,乐思动人,充满了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对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

《光明行》是刘天华先生在生前的最后两年中写成的,作者的艺术造诣已臻成熟,是刘天华经过徘徊、踌躇、彷徨、探索等经历,在时代潮流推动下,向新的目标迈进的真实写照。不仅如此,从作品的社会意义上讲,《光明行》反映了那一历史时期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愿望,因而具有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和鼓舞人心的作用。

在《光明行》的创作中刘天华大胆地借鉴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技巧以及演奏小提琴的指法、弓法,使音乐旋律既具有宏大的气势,又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的亲切感,同时也使二胡演奏技巧得到了发展。

【明心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