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断乳期孩子的教育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6月18日讯】
刚念书的孩子,显着的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你要向东,他偏要西。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这个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

  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飞跃,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小孩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做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孩子来看待,他们就会厌烦,就会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和对立的情绪。难怪家长常常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而孩子却说父母唠唠叨叨真烦人。

  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但又容易片面;喜欢怀疑别人,却又缺乏事实论据。

  青少年随着身心的成长发育,逐渐从依赖于父母的心理状态中独立出来,自己判断、自己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这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进程,是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因此,家长要看到孩子在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援自己,尤其在他们遇到困难或失败的时候,家长更应鼓励、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分析事物、明辨是非。与此同时,家长又不能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和不良行为,以防孩子以后总是用反抗的方式来要挟父母。@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小宝宝对金钱的兴趣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早期的金钱教育对儿童树立一个正确积极的金钱观,形成良好的理财习惯与技巧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作用。
  • 胎教是让胎儿在母亲子宫里时享有好的环境,使孩子生下来后聪明、个性稳定,EQ、IQ都比较高。要达到这一目地,就必须创造良好的胎教环境,使孕妇生活在舒适如意的环境中,保持健康的精神及心理状态,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

  • 家庭,作为人最初的生存环境,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美国心理学家指出:“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
  • (中央社记者张谦香港特稿)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已逐渐远离香港。疫症传染高峰时,曾引起港人极度恐慌和忧虑,不少人需要心理辅导。但香港一些学者认为,不少民众并未正确认知SARS,以致高估其风险。为此,研究SARS如何影响社会心理和民众信心的学者,提出了建立风险评估参考机制的新概念。
  • SARS疫情会过去,心 理创伤有待抚平,台大医院调查指出,过去一段时间, 住院SARS病患的精神困扰,明显高于一般住院病患,不 单如此,曾经历过封院或隔离的医院员工,有四分之一有心理压力愿接受专业协助,焦虑不安、睡不好、对未知感到害怕是他们常见的心理困扰。台大医院精神部主任李明滨指出,他辅导过的医院 员工中,有人半夜做恶梦,梦到N95口罩找不到,医院 院长叫他照顾SARS病人;有人蹲在病房内,等着量体温 ;有人对着体温计上的零点一、零点二度的数字紧张兮 兮,搞得女朋友受不了而分手。
  • 由于人类的性格十分复杂,各国学者在分类上众说纷纭。现在比较流行的是艾森克的四分类法,它以个体心理活动倾向性作为依据,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向型两大类。
  • 在毛政晚期,人民怀周、怀彭、也怀邓;而在所谓的“后邓”和“邓后”时期,人民则怀胡、怀赵,甚至怀毛。其实,对于中国老百姓这种咋一看来似乎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社会心理,稍加抽象化便不难看出,人民当年的怀邓也罢,今天的怀毛也罢,这一看似自相矛盾的心理,其思维逻辑的方向则完完全全是同一和恒定的。它就是:中国人民以自己素朴的直觉方式在殷殷渴望着对当今苛政有所制约。换言之,这种在中共执政期几乎是带有点周期性的社会现象,不过是通过对中共党内之非主流派寄托着希望这样一种社会心理形式,来曲折地表达历史必然性对中国政治多元化的不倦呼唤罢了。
  • 哮喘病人发作时,向喉咙喷水也会好?!花粉症患者看了电影“自然风光”里一片花海的镜头,即使没有真花,也会导致花粉症发作?!你相信吗?这就是心理作用……
  • 余姓女子由于无法忍受她丈夫于婚姻生活中常上酒家、交女友、酗酒,情绪不稳定发脾气,因此向法院诉请离婚,台北地院最近审理认为,她丈夫的行为已逾越夫妻通常所能忍受程度,有侵害人格尊严情形,判准离婚。民国七十二年五月间结婚的余姓女子,婚后育有一子一女,她因工作顺利屡获升迁,她丈夫因此心理不平衡,不仅怀疑她与他人有染,更多次以不堪入耳言语侮辱,甚至到工作场合吵闹,让她颜面尽失。案经余姓女子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台北地院认为,她丈夫的行为已造成原告精神上莫大痛苦,逾越夫妻通常所能忍受程度,而有侵害人格尊严情形,原告所主张受有不堪同居虐待,应属有据,因此判准离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