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凯文:林彪事件几点问题的再辨析之二

丁凯文
font print 人气: 2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7月4日讯】关于林彪事件问题,笔者曾撰文予以辫析(1),以期引起世人对林彪事件予以重新认识。现就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再次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就教于史学界同仁。

(一)设“国家主席”是林彪篡党夺权的纲领吗?

  大陆的党史专家们迄今一再重复毛泽东在913事件前的南巡讲话里给林彪钦定的罪名,把所谓“设国家主席”的问题说成是林彪要篡党夺权的政治纲领,如席宣、金春明的《文化大革命简史》就认为“九大以后至九届二中全会期间,林彪集团的‘接班’阴谋活动,主要是采取‘和平过渡’的办法进行的。……它们采取的策略是:表面上拥护毛泽东担任国家主席,赞颂毛泽东的个人天才,以骗取毛泽东的信任,扩大自己的影响。而实际上把毛泽东架空,由他们掌握实权。”(2)以上这种说法颇具代表性,似乎是林彪个人坚持要设立国家主席,并以此“实现由林彪担任国家主席的野心,以作为‘接班’的第一步。”(3)

   众所周知,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倒以刘少奇为代表的所谓资产阶级司令部,夺回被刘少奇一伙篡夺的党和国家领导权。既然中共九大后刘少奇集团已被彻底打倒,毛泽东恢复原先被刘少奇“窃居”的国家主席职位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设立国家主席和由毛泽东来担当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是极为正常的,也是众望所归的。但令人不解的是为何林彪建议由毛来当国家主席就是居心叵测,就是林自己想当国家主席。这一说法不仅牵强附会,而且蛮不讲理。

  1970年3月初毛泽东在长沙接到周恩来送来的有关宪法修改草案提要和信件,事后毛要汪东兴向政治局传达他的意见:“不设国家主席,我也不当国家主席。”显然毛泽东是看到了宪法修改草案中有关设立国家主席并由毛来担任的条文后发出的指示,而宪法修改草案是周恩来等人负责起草,并得到政治局成员们的认可才会请毛来做最后的定夺。可是毛泽东未经与任何政治局成员商讨就断然下了结论,否定了大家希望由毛来当国家主席的提议。

  4月11日林彪为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关于这次‘人大’国家主席的问题,林彪同志仍然建议由毛主席兼任。这样做对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人民的心理状态适合。否则,不适合人民的心理状态。二,关于副主席问题,林彪同志认为可设可不设,可多设可少设,关系都不大。三,林彪同志认为,他自己不宜担任副主席的职务。”(4)在4月12日周恩来主持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多数政治局成员同意仍由毛泽东担任国家主席,周恩来对此也没有提出异议。”(5)可见,林彪提议由毛担任国家主席只不过附和了以前政治局大多数成员的意见,而且林彪的建议也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政治局成员们一致拥护毛出任国家主席。

  7月17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了中央修改宪法起草委员会全体会议,同时宣布该委员会成立,由毛泽东任主任,林彪任副主任。当天中央军委办事组向林彪汇报有关宪法中关于国家主席一节时,针对毛泽东不当国家主席是否由林彪来当的问题,林彪明确向他们表示“我不当国家主席。这不合适。毛主席应当国家主席,这是很合理的。中国是个大国,如果没有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来代表就不太合适了。毛主席应是国家主席的唯一候选人。当然主席年龄大了,不适于出访外国,我们可以设几位副主席代表主席出访。我身体不行不宜当副主席。我无法出席公众活动或去国外访问。总之,毛主席应当国家主席”。(6)应该说林彪这里对手下几位大将说的是心里话,毛泽东当国家主席实乃众望所归。从林彪两次明确表态可以看出林彪更注重国家政体的完整性、延续性,而最高权力仍由毛来掌握。为了避嫌,林彪两次都明确表态自己不当副主席,这说明林彪不仅不曾觊觎国家主席这一职位,林甚至对副主席都没有兴趣。那种说林彪对国家主席一职确实动了心的说法不过是凭空想像和臆测而已,并没有任何过硬的证据证明此说。

  1970年8月22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周恩来、康生、陈伯达再次建议毛出任国家主席,他们提出“根据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应实现党的主席和国家主席一元化,即在形式上有一个国家元首、国家主席。”林彪在此也附和了他们的建议(7)。显而易见,毛泽东坚持不当国家主席的意愿是与中央政治局大多数人意愿相悖的,而建议由毛当国家主席也并非林彪一人坚持。为何林彪一附和大家的意见就变成了林彪自己有野心,自己想当国家主席呢?这在道理上是说不通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本身就是罔顾事实,蛮不讲理地入人以罪。

  现在大陆官方的说法是,林彪打着如意算盘,如果毛不当国家主席,自然就是林彪来当了,就实现了篡党夺权的阴谋了。这种说法既牵强又可笑。持这种观点的人如席宣、金春明等人自己也觉得难以自圆其说,于是乎强词夺理地说这是林彪妄图篡党夺权的第一步。中共的体制一向是党领导一切,国家主席基本上是个荣誉地位。当它由党主席毛泽东来兼任时就权倾一时,而由别人来当时就是个儿皇帝,文革中刘少奇一例就是最好的证明。退一万步说,就算林彪当了这个有名无实的国家主席又有什么用呢?上面还有毛泽东的党主席、军委主席这个太上皇,国家主席一职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更何况还有刘少奇的前车之鉴,林彪难道心里不明白其中之奥妙,硬要往上凑自找麻烦吗?大陆官方学者们最常引用的唯一一条林彪想当国家主席的证据是“叶群私下对吴法宪说‘不设国家主席,林彪怎么办,往那里摆?’”(8)这条罪状是林彪事件后吴法宪被隔离审查后做的交代。根据吴事后的追述,他是在纪登奎领导的专案组逼迫下被迫做的伪证。这句“不设国家主席,林彪怎么办,往那里摆?”并非叶群所说,实乃汪东兴对江西省负责人程世清所讲,程后来将此话转告了吴法宪。但由于汪在林彪事件后也成为林彪专案组负责人之一,吴法宪就只有被迫吞下这一苦果。(9)对比汪东兴在庐山会议上的表现,显然他在开始时是站在中央政治局多数人的一边,与林彪的想法一致。

  综上所述,林彪曾提议毛泽东当国家主席不过是顺应了潮流,附和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其出发点也着重于国家政体体制的完整性和全体人民的适应心理,并无什么个人的私心杂念。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大批陈伯达,暗中将矛头对准林彪时也未将“设国家主席”一事作为罪状,毕竟希望毛出任国家主席是政治局多数人的愿望,非林彪一人坚持。可为何在庐山会议一年多之后毛在南巡时将“设国家主席”一事忽然上纲上线为林彪要篡党夺权呢?显然,毛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的,目的就是要将林彪拉下马来。但是毛苦于找不出合适的理由,无法将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接班人打翻在地,那么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给对手安上“谋反”的罪名,这顶“欲加之罪”的帽子一经戴上,林彪恐怕就陷入万劫不覆之地了。所以,与其说林彪想篡党夺权,还不如说是毛泽东大搞阴谋诡计,罗织罪名于前,设计陷害于后,一手制造了举世震惊的913事件。

(二)林彪去北戴河机场的途中可曾下令停车?

  关于李文普在林彪事件中做伪证的行为,笔者在以前的两篇文章中都做了辨析。特别是在《林彪事件几点问题的辨析》中笔者引用高文谦先生的《晚年周恩来》一书中的资料论证了李的的确确是做了伪证,但其中尚有一些疑点,值得再次予以深入分析和讨论。

  高书是这样写的:“据知情人透露,九月十二日午夜,林彪在乘车驶往山海关机场的途中,曾经命令随车的警卫秘书李文普中途停车,但被叶群、林立果所拦阻,林立果为此开枪打伤了企图执行命令的这位警卫秘书。”“据说李文普最初曾向上面反映了这一情况,但遭到专案组的训斥,随即被单独关押起来交代问题。迫于政治压力,李后来只好改口,回避了林彪曾下令中途停车这一情况,而把它说成是在听到林彪问‘到伊尔库茨克有多远’后他本人要求停车,以换取保留他的党籍、军籍和不株连家人的宽大处理。”(10)

  李文普的这份前后不一的交代至少有两个疑点:第一,林彪座驾在驶往山海关机场的路上是谁要求中途停车?是林彪还是李文普本人?第二,李文普左上臂的枪伤是林立果开枪所致还是李自己自伤所致?

  关于第一个疑点,笔者在《也谈林彪913事件》一文中详细说明了林彪是处于昏睡状态下被叶群和林立果强行架上汽车的。(11)为何在这辆大红旗车开出约两百米左右林彪会忽然清醒并下令停车呢?如果真的是林彪下令停车,而李文普只是执行命令下车察看,叶群和林立果又如何敢于违抗林彪的命令,以至于林立果还要向李文普开枪呢?这在情理上是说不过去的。林彪被叶群和林立果强行架走前,林立衡早已通过8341部队向中央报告叶群和林立果可能要挟持林彪出走,并要求中央明确下令禁止林彪出走,在得不到中央的任何积极答复时,林立衡和张青霖临时要求8341部队战士在林彪住所外组成人墙,阻止林彪的出行。但当战士们见到林彪座驾开临时都自动让路,虽有值班队长姜作寿挥手要求停车,但该车并未稍停,而是继续向前冲去(12)可是车子没开多远,李文普自己跳车了。李是林彪身边多年的老警卫,一直对林忠心耿耿,如果林彪确实下令停车,李只是执行命令,林立果断然不会向李开枪的。另外,如果林彪确实下令停车,为何司机杨振刚毫无反应,依旧卖力开车,到了机场后还扛顶着林彪上飞机,这能说得通吗?笔者分析认为,李文普见到8341部队的阻拦,感到情况不对,如果没有上面的指示,8341部队怎么会拦阻林彪的座驾?特别是林立衡在那几天反复做李文普的工作,要求李把好头一关,只要李不上车林彪就不会上车走。见此情景李于是要求司机停车,这也是李的职责所在。正是由于李要求停车并下车察看,林立果以为李已变心,故仓促之间向李开了一枪,子弹打中该车右前门的车壁上。

  第二个疑点就是李文普左臂上的枪伤。李文普在自己的辩护文中说“当时距离很近,只一米左右,我侧着身,手扬着,所以子弹从前胸擦向左臂。”(13)请注意李文普这里所说的林立果的子弹弹道路线“从前胸擦向左臂”,也就是说子弹先擦到前胸然后才击中左臂。当时李在林彪大红旗车内坐在司机的右手边,而林立果则坐在该车第二排右手边,正好在李文普的后面。如果林立果在李跳车时向李开枪,子弹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先擦到李的前胸然后再到左臂,子弹只能直接打中李的左臂。这颗“从前胸擦向左臂”的子弹只能是李文普自己右手持枪开枪所致。认真想一下这个可疑的“情节”就不难得出结论:李文普撒了个弥天大谎,这个自伤实是为自己以后的出路预先埋下了伏笔。

  通过对以上两个疑点的分析,笔者认为李文普在面对专案组审查时并未完全讲实话,实际的情况应该是林彪当时仍然处在昏睡的状态,既不曾在去山海关的途中说过什么“到伊尔库茨克有多远,要多长时间”,也不曾下令司机停车,要求停车的应是李文普自己,虽然林立果在仓促间向李开了一枪,但并未击中。李自己随后自伤左臂以求自保,无论后边再发生什么事,李都有了进退自如的说法。在专案组的威逼利诱下,李文普出于无奈只好提出三项条件作交换而作了伪证,因而李的自伤也就无人追究了。

(三)毛泽东对林彪出走是什么态度?

  现在大陆出版的相关书籍在谈及毛泽东对林彪出走的态度时,大都引毛的一句话“林彪还是我们党中央的副主席呀!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不要阻拦,让他飞吧。”(14)似乎是毛对林网开一面,随他林彪去哪里都无所谓。但在林彪出走之前毛泽东到底是什么态度呢?这倒是我们应予以认真分析一下的。

  毛泽东在南巡中的一系列行动,其矛头都是对准林彪的,显示出毛已下决心将林彪的问题端出来,彻底解决林彪的接班人地位。其南巡中的谈话甚至超过了打倒刘少奇时的用语,明言庐山会议的事情还没完,是党内“第十次路线斗争”。所以毛不可能不对林彪有所防范,更何况林彪身为副统帅、接班人,手下还有“四大金刚”掌握着军队的实权,更不能掉以轻心。实际上,毛在南巡前已向周恩来打了招呼,其行踪也只有周一人知晓,周对此心知肚明,密切予以配合。(15)毛泽东于9月12日回到北京后先在丰台下车,召见北京市的党政负责人,大谈所谓庐山会议的斗争,并嘱北京军区司令李德生调重兵驻防南口,扼住京畿要地,以防万一,然后毛才返回其中南海住所。(16)

  这时却传来了林彪“后院着火”的情况。林立衡在得知叶群和林立果有可能挟持林彪出走后,为了制止叶群和林立果的行为,林立衡在9月12日晚通过8341警卫部队电话直接向中央报告,要求中央立即阻止林彪出行,以免发生不测。林立衡在电话中向8341警卫师师长张耀祠报告时说“叶主任和林立果有些反常,恐怕对首长安全不利,请中央制止首长行动”。(17)张耀祠自己的回忆则说约在晚10点20分林立衡电话报告后,张即向汪东兴作了报告,而汪立即报告了周恩来。(18)既然周恩来知晓此事,以周的办事风格周必定要向毛报告。所以,毛泽东应在第一时间就掌握了林彪的动向。那么毛对此是什么态度呢?是听任林彪出走,什么都不做,任其自然?还是尽力予以阻止?这里有两件事情值得我们予以分析探讨。

  第一件事情是,当周恩来得知张耀祠汇报来北戴河的情况时,曾向毛泽东提出自己去一次北戴河,与林彪当面谈一谈,设法摸清林彪的真实想法,最后努力再争取一下。然而毛泽东断然拒绝了周恩来的请求。(19)在打击林彪的关键时刻毛怎么会容忍周再去做调解人,给林彪以机会逃过毛的这致命一击呢。

  第二件事是,据张宁的回忆,在9月12日晚11点30分左右,当叶群和林立果决定立即出发去山海关机场时,林立衡再次致电中央要求采取紧急措施,但北京接电话的人却指示姜队长命令林立衡、张青霖与张宁随同林彪一行一起上飞机。(20)金秋女士的书对此也有详细的描述:张宏(8341部队在北戴河的副团长)“当着大家的面拿起电话,请接线员联系北京。在电话中他说‘他们(指林立衡等人)刚刚说汽车在10分钟内就会出发’,然后他就反复地回答说‘是,是’。接着最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当他挂掉电话后,张宏以缓慢且清晰的口吻对林立衡和张青霖说‘现在中央的指示是你们应和他们一起上飞机’”。林立衡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谁要求我们和他们一起走?是谁这么说的?”张宏回答说“这是中央的指示”。林立衡愤慨地质问“你和谁通的电话,是不是张耀祠”。张宏勉强点头表示认同。当林立衡再次要求张宏致电张耀祠时,林立衡直接抢过电话对张耀
祠说“你们再不采取措施,叶主任就要把首长带走了啊”。而张却说中央没有指示,他无法采取必要的行动。这已是林立衡第四次致电中央要求中央采取必要的措施。(21)从张宁与金秋书里披露的情况来看中共最高层完全知晓林彪的动向,但在林立衡的反复要求下不仅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阻止林彪一行出走,反而命令林立衡等人也一起上飞机。这难道不是一个圈套、一个阴谋吗?

  命令林立衡也一起上飞机的指示来自何人呢?显然在北京接北戴河方面来电的人是张耀祠,但他只是一个传话人,以他的级别不可能下这项命令。那会不会是周恩来呢?周恩来的性格是极为小心谨慎的,一切以毛泽东马首是瞻。比如在是否去北戴河见林彪以及是否拦截林彪座机一事上就请示了毛,不敢自作主张。笔者分析认为,要求林立衡一起上飞机的指示只能来自毛泽东,而非别人。这是将林彪一家一网打尽的阴险之计。但后来毛看到林彪飞机已飞走了,就假惺惺地说什么“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似乎对林彪网开一面。从这两件事来看毛泽东实乃林彪事件中的幕后主使,其目的无非就是要打倒这个“亲密战友”和“接班人”。

(四)林立果的行为是林彪指使的吗?

  笔者在前一篇文章中曾谈及这个问题,但限于篇幅对此并未予以展开讨论。不少学者认为林立果的杀毛言论必是林彪指使的结果,如果没有林彪的同意,至少是默许的话,林立果决不会轻举妄动的,拿他父亲一生的名节和全家的性命当儿戏的。(22)实际上这种看法有相当的代表性,也是国内官方史家的通论。

  其实这种看法仅仅是逻辑推理和怀疑,没有什么过硬的证据予以证明。我们从相反的逻辑也同样可推理出林彪不可能糊涂到放着手下掌握军权的大将不用,却用初出茅庐,毫无实权的林立果去干阴谋刺毛的惊天大事。目前所能坐实林彪知情的唯一证据就是那个所谓的林彪“九八手令”,而这种以牵强附会的一纸字条就能入人以罪,恐怕也只有中共这种无法无天的政权能干得出来的。

  如果林彪对林立果的行为知晓或默许,一定会有蛛丝马迹可寻。阴谋杀毛一事非同小可,作为主使人林彪如何可以心平气和、不管不问地坐等前方捷报传来?但凡人心中惦念某事,必然会在行为举止中有所表露。看看林1970年10月心中挂念苏联代表团来北京与中方谈判时的情景,由于林彪担心苏联会以此为烟幕向中方发动突然袭击,林彪要求秘书随时报告苏联代表团一行的行程,事无巨细。请看林彪秘书张云生的回忆:“10月20日那一天,他让我与总参作战部取得不间断的电话联系。林彪平时在中午12点以前就开始午休,但这天却坚持不等苏联代表团从飞机上走下来,决不睡觉,他判断苏联人坐的飞机不是运载的什么谈判代表团的,大半可能是携带空降兵或核武器的不祥之客。因此他吩咐我盯住北京电话,探明这架飞机是什么时候从苏联的伊尔库茨克起飞、何时飞经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何时飞越我国边境小镇二连,何时飞经张家口,何时飞近我国首都北京。我是一步一
报。是听得不厌其烦。直到中午过后,他听到我转报北京传来的消息:“苏联代表团的飞机已经在北京东郊机场降落。……代表团在库兹涅佐夫的率领下,已经从飞机上走下来。……我外交部官员上前迎接,……情况正常。“林彪这才肯去休息。”(23)面对有可能来自苏联的威胁,林彪的态度是极为认真的,真正到了一丝不苟的地步。那么面对政变杀毛这等关系到社稷安危,自己身家性命和个人一生名节的头等大事,林彪却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做了甩手掌柜?林彪就这么放心初出茅庐、羽翼未丰的林立果依靠手下那几个人就一定能大功告成、凯旋而归?这合乎情理逻辑吗?

  另外还有一个情节值得我们注意,即9月8日这个一个很重要的日子,因为中共官方所说的所谓林彪“九八手令”就是在这一天由林立果带回北京。然而这天林立果向林彪说当晚回北京是为了看牙病,林彪问他为什么不可以在北戴河看医生,林立果退出后就交代李文普“如果首长问起,就说我还在北戴河,千万不要告诉首长我走了”,李也确实按着林立果的意思骗了林彪,并将实情告诉了林立衡。(24)李文普自己的回忆也证实叶群要求他以同样的理由来骗林彪。(25)只是李在反驳张宁一书时画蛇添足地说,9月9日林立果电告叶群他在北京很好时,林彪说了个“好”字,结果李认为林彪知道林立果已回北京。从这个情节来看,如果林彪主使林立果回京部署杀毛政变一事,叶群母子又何须如此共同欺骗林彪,这在情理逻辑上也是说不通的。

  此外,相反的资料证明林彪根本就不知道林立果的行为。9月7日下午林立果向林立衡透露了毛在南巡中发表了大量不利于林彪的谈话,形势已非常严峻,林立果说“一组(指毛泽东)已经摆开阵势,绝不会放过首长。与其等死,不如孤注一掷,做一次拼搏。”而林立衡急于想了解事情真相,于是问林立果林彪到底是什么态度,林立果说“首长还不知道。事情没考虑成熟前,不能跟他说。”(26)显然,林立果本人对如何与毛“硬干”也心中无底,对下一步如何走更觉茫然。如果林立果确实领有所谓的林彪“九八手令”,那么在9月8日晚到12日之间必然设法联系黄、吴、李、邱等林系大将,从容部署各种杀毛计划或逃跑计划。但实际情况却是林立果根本就未与这几员大将联系,只是与自己的亲信们商讨应对措施,但是毫无结果,林立果的各种设想全部无疾而终、胎死腹中,这些亲信们也根本没见过这份所谓的“手令”。(27)这种所谓的杀毛计划能是林彪指使和操纵吗? 

  从林办的秘书、警卫和内勤的回忆来看,他们完全否认林彪有任何杀毛的行为举动,且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可寻。913事件前的那几天一切都很正常,以至当林办秘书们从林立衡那里得知叶群母子的行为可能对林彪有所不利时都觉得不可思议,一致否认林彪有任何反常举动。事后专案组在审查这批无辜受牵连的人时虽然手段上无所不用其极,但没有人证明林彪有任何谋反政变的行为。这难道是偶然的吗?笔者分析认为,林彪对林立果的所作所为是不知情的,否则他定会坚决制止林立果的不智行为。所谓林彪的“九八手令”不排除林立果或其他人伪造,这种不着边际的所谓“命令”可以任意用来解释一切,就好像事后中共当局将其解释为林彪要搞政变一样。但无论如何,中共当局的这种牵强附会、强词夺理的解释是无法真正令人信服的,这些莫须有的罪名只能欺骗舆论和不明真相的人,但它却不能永久欺骗下去。

(五)林彪的出走是蓄谋已久还是事起仓促?

  自从毛泽东在8月下旬开始南巡之后,批林的调子越唱越高。林彪本已放手不理政事,这时就更加消沉,从9月7日到12日这几天里几乎足不出户,为自己做了最坏的打算。林彪对自己的家人说“反正活不了多久了,死也死在这里。一是坐牢,二是从容就义”,但林彪绝不向毛泽东低头。

  在那几天中,林彪除了见了林立衡、张宁等人外,与外界根本没有任何接触,没有向外打过一次电话。林彪对叶群的反复央求逃避他乡的劝说置之不理。叶群常常不得已只好拿张宁做幌子去见林彪。林彪的内勤陈占照和张恒昌说,最后那两天,林彪不但不理睬叶群,甚至叶群来时连眼睛都不睁开。叶群的两个内勤王立斌、王克灵也说”叶主任每次从首长那边回来都唉声叹气,说首长情绪不好,不说话,不理我,怎么办?”(28)

  而林立果的想法就完全不一样。当他看到毛泽东的斗争矛头指向林彪时,林立果第一个想法不是设法忍耐,暂避其锋芒,像邓小平样做“尺蠖之屈以求伸也”,他想到的是“难道就眼睁睁地看首长挨整,像刘少奇一样屈死吗?”“别人不敢反,我就敢反”。这完全是年轻人血气方刚、不知天高地厚的典型表现。林立果的杀毛想法基本是不切实际的异想天开,而且毫无可行性,剩下的唯一出路就是“惹不起还躲不起”的远走他乡了。

  现在很多人一厢情愿地认为无法理解林彪作为一位曾叱咤风云的开国元勋,为何事到临头却被其妻子和儿子所左右,因而提出了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解释。其实事情很简单。对林彪自己而言,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林彪既没有阴谋策划政变杀毛,更无所谓另立中央与毛分庭抗礼,所以林彪心地坦然,再说逃到外国只会毁了林彪一生的名节,这也是为什么林彪最后悲壮地表态说“我至死都是民族主义者”。面对毛泽东咄咄逼人的攻势,林彪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坐以待毙,如刘少奇、贺龙等人的下场;二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其实趋吉避凶也是人之常情,既然刀子已架在脖子上,难道还不能一走了之吗?显然林彪选择了前者,但叶群母子则选择了后者。在9月12日晚,在全无预先准备的混乱情况下,叶群母子于林彪昏睡之际将林彪强行架离北戴河,上了那架在劫难逃的飞机,最后还是人算不如天算。这一切的一切固然是毛泽东步步紧逼导致的结果,但又何尝不是叶群母子草率鲁莽、轻举妄动所致?一代元勋竟然星殒大漠,如此结局怎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林彪事件实际上是中共文革之中继刘少奇一案后,毛泽东为了打击异己一手制造的冤案,其所用手段无不是阴险毒辣,事后更是不惜大兴冤狱,指鹿为马,其罗织罪名、载赃陷害以及罔顾事实比刘少奇案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毛泽东死后的中共当局同样为了自己的统治,依然蓄意掩盖事实真相,严格限制人们对林彪事件的正常讨论,一切均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大搞新版的“两个凡是”(凡是邓小平批示过的不能变,凡是最高法院特别法庭审判过的不能变),致使林彪一案长期无法得到真正客观、公正的评价。大陆的官方学者如肖思科等人所着《知情者说之三--历史关键人物留给后人的真相》里披露,邓小平等人在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时强调说“不能涉及毛主席、周总理的错误”,这难道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吗?这难道不是蓄意地制造禁区,人为地设置障碍吗?但是历史的真相是不能永远被淹没的,笔者相信林彪事件的真相终有大白的那一天的。

注释:

(1)丁凯文《林彪事件几点问题的辨析》 《枫华园》2003年5月9日  
  http://www.fhy.net/On-line/2003/fh
y0305b.html

(2)(3)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
 第229页

(4)汪东兴《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第21页

http://politiccn.ifrance.com/politic
cn/author/Other/W/WangDongXing_LinBi
ao.txt

(5)金冲及《周恩来传》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年版 第1970页

(6)吴法宪手稿,见Jin Qiu“The Culture of Pow
er,The Lin Biao Incident in the Cult
ural Revolut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age 121

(7)《周恩来年谱》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年版 第386页

(8)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 第2
30页

(9)吴法宪手稿,见Jin Qiu“The Culture of Pow
er,The Lin Biao Incident in the Cult
ural Revolut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age 128,234

(10) 高文谦《晚年周恩来》2003年 明镜出版社 第347页

(11)丁凯文《也谈林彪913事件》 见《枫华园》2002年7月19日 
http://www.fhy.net/On-line/2002/fhy0
207c.html

(12)张宁《尘劫》 1997年 明报出版社 第266-269页

(13)李文普《林彪事件真相》http://politiccn.ifra
nce.com/politiccn/author/Other/L/LiW
enPu_LinBiao.txt

(14)汪东兴《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第208页

http://politiccn.ifrance.com/politic
cn/author/Other/W/WangDongXing_LinBi
ao.txt

(15)高文谦《晚年周恩来》2003年 明镜出版社 第339-340页 

(16)李德生《从庐山会议到“九一三”事件的若干回忆》 中央文献出版社 
第9页 转引自高文谦《晚年周恩来》2003年 明镜出版社 334页

(17)张宁《尘劫》 1997年 明报出版社 第254页

(18)张耀祠《张耀祠回忆毛泽东》中央党校出版社 转引自《林彪“文化大革
命”大事记》渔歌子编撰

(19)(20)张宁《尘劫》 1997年 明报出版社 第259页,第26
3页

(21)Jin Qiu“The Culture of Power,The
 Lin Biao Incident in the Cultural R
evolut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Page 176-177

(22)高文谦《晚年周恩来》2003年 明镜出版社 第322页

(23)张云生《林彪机要秘书张云生谈林彪“一号令”》, 见http://
politiccn.ifrance.com/politiccn/auth
or/Other/Z/ZhangYunSheng_LinBiao.txt

(24)张宁《尘劫》 1997年 明报出版社 第280页

(25)李文普《林彪事件真相》http://politiccn.ifra
nce.com/politiccn/author/Other/L/LiW
enPu_LinBiao.txt

(26)张宁《尘劫》 1997年 明报出版社 第193-194页

(27)张宁《尘劫》 1997年 明报出版社 第239-240,327页

(28)笔者对张宁的采访

From: http://www.fhy.net/On-line/2003/fhy0307a.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宋一代风雅无双,才子才女更是风华绝代。即使在动荡的末世,仍然出了一位浊世佳人张玉娘,其文采可与清照齐名,其德行远追班昭遗风。她如幽兰白雪高洁,在韶华芳龄仙逝,走过了短暂却才情双绝的传奇人生。
  • 中国古代医者悬壶,大多都怀揣着济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从丰富的史料中不难看到,“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写在《大医精诚》中的字句;“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已在历代许多身怀奇术的医生身上得以展现。
  • 管宁因为好友华歆不能完全无视于权位利禄的存在,所以割席与之绝交。和峤鄙视荀勖的为人,不愿与之同车,于是自行乘坐专车入朝。
  • 宋朝的李之仪,立于长江之畔,则以江水之无尽比喻情意之绵长,写下一首流传千年的相思词——《卜算子》……
  • 耿恭为将士拜井祈祷,泉水涌出;郑国为秦国修筑渠道,造福万代。
  • 死生有命,富贵由天。人一生的福、禄、寿乃至各种疾病的发作都是有定数的。时间到了,脸上的气血之色、脉络的运行状况都会呈现出异常的变化。纵观古今,惟有精通医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读懂身体密码,参透个中玄机。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高人,本篇将一展明朝几位市井大夫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医术。
  • 还有北宋时期,一代名臣登上金陵城楼,望见清江翠峰,酒旗画船,一片壮丽繁华之景。然而故国往事历历在目,他抚今怀古,顿生家国之忧和兴亡之叹。 一首雄浑阔大的怀古词,遂成千古名篇。这就是出自王安石笔下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 本世纪罕见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记者对日食如此反应?科学研究表明,观看日食可以强烈影响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发原始的归属感。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的《劝学诗》激励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他的书法丰厚雄浑,雍容正大,法度谨严又气势磅礴;他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凛然赴难,视死如归,其忠义大节,光风霁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范——大唐书魂颜真卿。
  • 蔡伦发明改进了造纸术,刘向校对官府藏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