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中华文化 ─ 造纸术

史雯
font print 人气: 67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9月11日讯】造纸术也是中国公认的四大发明之一。当今世界文化的传播、信息的交流不能不归功于中华先驱者们的丰功伟绩,从汉牛充栋的图书馆,到色彩缤纷的艺术画廊;从居家悬挂的名人字画,到学生手里的教材。纸已经成了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文化用品了。它的使用范围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各种色彩、各种厚度、各种款式的纸张、绘画、书法、书刊、画报、报纸、包装、生活用纸、纸板等等应有尽有。纸的功用越来越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很难想像如果没有纸,现今的人们会怎样的生活。可是它的最大贡献还并不在于此,而是它承载了古老的文化,使我们有机会览史观今,汲取先人有益的思想与智慧,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奠定基础。

一、纸的发明

东汉的许慎在他编写的我国第一部条理清楚、体系分明的字典《说文解字》里谈到“纸”的起源。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可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现在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纸的发明与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在还没有纸的古老社会,人们为了表达思想或记载一些要事,而产生了“结绳记事”的方法。到了商、周时代文字已经成熟,可还不曾有纸, 人们就想出了各种记录文字的办法。他们起初是把文字镌刻在乌龟的腹甲和牛、羊等动物的胛骨上。刻在这些甲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甲骨得来是很费事的,刻字也不方便,所以不久也即遭淘汰。春秋战国以后,又开始使用新的记载文字的材料--简牍和缣帛。简牍是几种东西的总称。把竹子、木头劈成狭长的小片,再将表面刮削平滑,这种用作写字的狭长的竹片或木条叫做竹简或木简,较宽的竹片或木板叫做竹牍或木牍。我们通常所说的“学富五车”就是指那个人装了五车竹牍,现在比喻知识渊博。缣帛是用蚕丝织成的,往往一部书就写在一卷缣帛上。但这两种载体以携带不方便和价钱太贵而遭遗弃,但毕竟都起到了记载史实的作用。

到了西汉时期,有一种介于丝和纸之间的过度替代物叫“赫蹄”。“赫蹄”在西汉时期的皇宫中已经使用。应劭《风俗通》中说:“赫蹄,薄小纸也。”由于赫蹄是做丝绵时的副产品,所以原料有限。

中国古代是神传文化的历史。随着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纸的出现也就成了一种必然。蔡伦是东汉造纸术发明家,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市)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宫为宦,东汉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后汉书﹒蔡伦传》的记载。书上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公元116年蔡伦被封为龙亭侯,人们就把他发明的纸称为“蔡侯纸”。后来的一些中、外著作,都是以尊东汉时代的蔡伦为纸的发明者,把他向汉和帝刘肇献纸的公元105年,作为纸的诞生年份。 《后汉书》有关蔡伦造纸的记载主要取自刘珍的《东观汉记》。刘珍和蔡伦是同时代的人,应当可信。

纸的发明带动了文化的传播。造纸术逐渐传入东南亚及西方社会,从而推动了世界的文化历史,中国进入了纸承文化的历史时代,诞生了许多著名的著作、诗词歌赋、经典小说、佛道理论。也就是说纸的发明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造纸工艺

对世界造纸工业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深远影响,基本造纸工艺一直沿用至今的当属植物纤维制造的蔡侯纸,其基本原理一直未变。蔡伦造纸的基本特点是植物纤维经过剪切备料、沤煮、舂捣、加入或不加入辅料、抄造成型、干燥,制成符合书写或某种用途的薄片,称之为纸。这与《说文解字》中所提到的“纸”本质上是不同的。

到了宋代还诞生了造纸专著《文房四谱﹒纸谱》,这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造纸专著。其中分叙事、制造、杂说、辞赋四项,谈到了麻纸、藤纸、楮皮纸、桑皮纸等的源流、加工及用途,也谈到了北宋的竹纸、麦杆纸、稻杆纸,具有很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

当我们徜徉于书林画海之时,除了对艺术的赞叹之外,也得感谢上天对我们的恩赐,没有纸的发明,人类的文化将暗然失色。这其中宣纸的成绩功不可没。

“宣纸”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元和年间,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论画体工用榻写》一文:“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宋末元初,曹姓人名曹大三迁泾县小岭,亦以制造宣纸为业。随即宣纸在安徽泾县有了继承和长足的发展。民国年间杨大志曾考“宣纸产于安徽泾县。泾县晋时属宣州郡,唐时属宣州,皆为贡品,世称宣纸。

宣纸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绵韧而坚,百折不损。有“轻似蝉羽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之誉;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不蠹不腐,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之称。文书典籍、佛道经文、书画珍品大多赖以千古传存,早在唐代就列为贡品,清代已盛销海外。

真正的宣纸具有耐久性、抗虫性、润墨性和质地稳定等独到的特性。宣纸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三种条件。“天时”是指当地的气候条件包括温度与湿度等,好的宣纸需要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中生产出来。“地利”主要包括有特定微量物质元素含量的水源条件和其他资源条件,如原材料等。“人和”是指宣纸的生产需要掌握特定技能的工人去手工操作,这些手工操作的每一道工序都有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无穷奥妙之处,非经一定时限的实际操作是无法悟出其道理。在古代每一张纸都是造纸师傅的心血。

在宣纸的制造过程中采取如下步骤:宣纸的主要原料:青檀皮、荛花(雁花)、凤梨叶、草木灰、竹子、马拉巴、稻草、栗树糊等。一、 取青檀木、雁皮等树皮,捣碎,加入草木灰等蒸煮。二、 将蒸煮过的树皮等原材料放于朝阳的山坡上,日晒雨淋,使之自然炼白。三、将树皮等原料碾碎、浸泡、发酵、打浆、加入树糊后调和成纸浆。四、用抄纸器将捣好的纸浆手工抄制成纸张。五、将抄制好的纸张放置于阳光下晒干。

此外,明代的宋应星在他的《天工开物》卷中还记载竹纸制造方法。古时以竹子造纸之步骤如下: 1. 斩竹漂塘:斩竹嫩竹, 放入池塘,裁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并洗去竹子之青皮。 2. 煮徨足火:将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3. 舂臼: 取出上述处理之竹子, 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烂,形同泥面。 4. 荡料入帘:将被打烂之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其余之水则由竹帘之四边流下槽内。 5. 覆帘压纸:然后将帘反复过去,使湿纸落于板上,即成张纸。如此,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使一张张的湿纸叠积上千张,然后上头加木板重压挤去大部分的水。 6. 透火焙干:将湿纸逐张扬起,并加以焙干。焙纸的设备是以土砖砌成夹巷,巷中生火,土砖温度上升之后,湿纸逐张贴上焙干。干燥后,揭起即得成纸。

在造纸的过程中,使用的辅助手段有很多,最基本的为蒸煮与漂白两种。蒸煮的作用为去除原料中的杂质,以便取得纤维;漂白的作用为去除其中的色素。

不同纸类采用不同的原材料和不同的造纸方法,但其基本原理是不变的。中国历代都有代表其技术精熟的纸品。比如唐代的五里纸、六合笺、薛涛笺。五代的澄心堂纸、十色笺。宋代的布头笺、广都双流纸、宣纸、金栗山藏经纸。元代的柬纸。明清的玉和纸、连史纸。近代的玉版宣、罗纹宣、蝉翼宣等。五代时由南唐后主李煜设官局监造于澄心堂,供其诗词书画之用。此纸造于歙州和池州(今安徽歙县及贵池),原料是楮皮,其特点是极其洁白、表面平滑如玉版,受墨性强,纸质厚重、坚韧。制造时特别之处,是抄纸时间一般在冬季,以腊月敲冰水配制纸浆。梅尧臣曾有诗句来赞颂澄心堂纸:“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廉匀割脂。焙干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金曾不疑。”(《宛陵集.答宋学士次道寄澄心堂纸百幅》)。

造纸工艺的复杂性不仅说明在这一过程中所应采取的步骤,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人的智慧。

三、传播文化

在古代社会手工造纸的初期,纸张的价值是很珍贵的,只有那些脍炙人口、经典的作品才能流传于世。“洛阳纸贵”就是对这种现象的记载。晋武帝太康年间,是西晋文坛兴旺的时期,作家众多,作品繁盛。但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左思。早在临淄故乡时,他就想写一篇赞颂三国都城的《三都赋》,直到迁居洛阳后花了十年的心血才写成了轰动一时的《三都赋》。 连曾讥笑过他的人读后也赞不绝口。由于《三都赋》文字精采,一时竟出现了“豪贵之家, 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的盛况。

为了更好的保存那些经品大作、典张雅律、史实历法、佛道儒经、对纸张的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东汉有名的学者和书法家左伯在精研书法的实践中,感到“蔡侯纸”质量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采用新工艺造纸,光亮整洁,适于书写,使用价值更高,深受当时文人的欢迎,被称为“左伯纸”。南朝竟陵王萧子良给人写信时称赞“子邑之纸,研妙辉光”。精于书法的史学家蔡邕则“每每作书,非左伯纸不妄下笔”。

当我们欣赏李白、苏东坡的豪放、杜甫的现实、李清照的婉约诗篇,沉浸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唐朝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历代名家的书画真迹,或陶醉在《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四大名著之中,我们可曾想到这些文化积淀与传播的桥梁─纸的发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经典的文化作品获得人们的珍惜,儒家、佛教、道教的经书也获得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释迦牟尼的《金刚经》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思想财富,成了后世所尊崇的普世价值。由此可见纸张在弘扬中华古老道德理念中所起的作用也是无以伦比的,同时对世界的文化传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魏晋时造纸技术首先传到朝鲜,公元610年又从朝鲜传到日本。公元751年唐朝与阿拉伯人发生战争,一些唐兵被阿拉伯人俘去,其中有造纸工匠,他们又把造纸技术传给了阿拉伯,于是阿拉伯也设立了造纸工厂。以后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埃及与摩洛哥,也学到了我国的造纸技术。公元1150年,西班牙有了造纸工场。再后来,德国、英国、荷兰也造起纸来了。16世纪后,造纸技术由欧洲传到北美洲。此后,逐渐传遍了全世界。

〈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索尔仁尼琴用纪实写法记下了苏联的一次恐怖情景:一位新任区委书记主持莫斯科省的一个区党代表会议——他的前任刚刚被送进监狱——会议进程中每次念到斯大林的名字,所有代表都一跃而起,高喊“乌拉”。会议结束时通过致斯大林的效忠信,于是全体起立,礼堂里掌声雷动,转变为经久不息的欢呼。三分钟,四分钟,五分名,依然是掌声雷动,依然是狂热的欢呼。人们的手掌已经发疼了,手臂已经麻木了,上了年纪的人已经喘不过气来了。然而谁也不敢第一个停下来。掌声继续着,六分钟,七分钟,八分钟,所有的代表面面相觑,脸上做出兴高采烈的样子,九分钟、十分钟,到第十一分钟,一位主席团成员——造纸厂厂长恢复了平常神态,在自己的位置坐了下来。于是奇迹发生了,那种欲罢不能的掌声在同一节拍停止。当年晚上,造纸厂厂长被捕,并处以十年牢狱。当他在侦查笔录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时,侦查员对他说:“永远不要第一个停止鼓掌!”
  • 放眼过去的历史以至于现在的纸张市场,传统的书报杂志几乎可以说都是采用纸浆造纸的纸张。 但是台湾塑胶工业公司却率先投入巨资开发出以塑胶原料生产出来的珠光纸,不但在自己企业内部及关系企业广泛使用。
  •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它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约五华里的洨(音淆)河之上,是座石砌拱桥,当地俗称大石桥,由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大约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建成,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是迄今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 明朝有个乡民锄田,发现了古城墙的遗址,便顺手挖了起来,看见一块色泽漂亮可爱的石头,就将这石头带回去给自家的小孩做玩具玩耍。过了几天,他家发现这石头的奇异之处:每逢中午和晚上子时(23点到凌晨01点),这块石头都会“铿然有声”的发出鸣响。他觉得奇怪,就将其摆在自家的神龛上。
  • 最甜蜜的“杀手”?一天60克糖,60天后身体会有怎样的巨变?吃糖也能上瘾?戒糖如戒毒?
  • 在中国古代,整个社会处于一个特别良善的状态,人们重德崇道,对人体、生命科学有着独到的认知,也因此留下了不一样的文化遗产。单就镜子而言,在古文献中留下了大量传奇记载,远超科幻纬度,令人匪夷所思。
  • 进入莫斯科中央地铁站,像是进入了富丽堂皇的宫殿,高大的大理石立柱,雄伟的拱门,精美的壁画、浮雕……柔和的灯光照射在大理石柱面,让人宛如进入了灿然的艺术殿堂。很多游客在等待地铁时,常常惊叹于地铁内部建筑的宏伟:这真的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建成的吗?
  • 从神话中走出的千古奇迹,20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造就天府之国,展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传说中的李冰到底是谁?
  • 埋在古墓二千五年的绝世神剑“越王句践剑”重见天日,耀古烁今的光华压倒现代人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认知。五大谜团现代科技难解,展现天人合一的中华神传文化特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