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简兮》新解

丹阳
font print 人气: 50
【字号】    
   标签: tags:

孔子说:“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易经.系辞上传》)看来古人之所以对自己的言行这么慎重,不是没有原因的,原来关系这么重大。弟子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弟子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篇第四)恐怕曾参说的不完全正确,可能说仁恕还可以,孔子之道的立足点是道德。

儒家文化实质的根本还是道和德,这一点其实从儒家经典的每一个侧面都可以反映出来。夫言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能不谨慎吗?能是随随便便的吗?据《史记.孔子世家》说,历史流传下来的古诗有三千余篇,是孔子从其中选录了312首,而成了后来的儒家典籍之一的《诗》,所以孔子本人就有“诗三百”之说。只选录了三百余篇,仅取其十分之一,可见其精简和谨慎。

古诗的来历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汉志》云:“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礼记.王制》亦有“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诗》中的“风”,就是由各地方采集而来的。古代官府采诗,是为了了解各地老百姓的风俗和生活状况,从而纠正自身的不足和错误的。古人咏诗,也不是简简单单的抒胸臆,也不像今天的人在那里发泄个人情绪。古人的言行,都是符合道德的。再者说,按今天的标准来看那个时候的人,简直是出口即成颂发言便成诗的。言行都不离于道德之外,当然是简洁美好而又内涵深刻了,因为有道德的深层内涵在里面。

《诗﹒邶[2]风.简兮》表面的意思描述了一种叫做“万舞”的大型宫廷舞蹈场面。这种舞蹈先是武舞,跳舞之人手执兵器,后是文舞,跳舞之人手执禽羽和乐器。《简兮》有言:“硕人俣[3]俣,宫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意思是一个魁梧的大力武士在领队舞蹈,手里拿马缰绳就像拿自己的帽子带一样。那么雄壮威武的战士,却这么爱惜马匹。对一匹马尚且如此,那他对人会是什么样就可想而知了。当时的人认为,只有符合了做君主和父母的道德标准,才可以说是称职的,也就是作为君主要敬重臣子,作为父母要慈爱子女,只有这样,臣子才会发自内心地忠诚,子女才会发自内心地孝顺。因此,看到跳舞之人表演得这么生动,让自己也深受教诲,观看的君主就高兴得赏赐了跳舞之人一爵酒。

这首诗是观看的老百姓作的。百姓不但看懂了舞蹈的场面,还看到了里面的道德内涵。这可以说明当时的人都是具有高尚道德的。读到“执辔如组。”孔子说:“审此言也,可以为天下。”可是子贡却只看到了这乱哄哄的场面。就说:“怎么这么乱糟糟的!”孔子就跟他说:“不是说乱哪,表面的场面好像乱,其实是井然有序的,是宣化道德的。”(谓其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是啊,懂得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别人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般尊敬和客气、宽容,这就是孔子的仁恕之道。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因此古人认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懂得了这样的道理,在孔子看来足够治理天下了。《易》里面有同样的道理“运于近,成文于远。”

在古代,文的一个意思是道德,比如:文治,以道德治理国家;文化,用道德化育百姓;周文王的“文”也是道德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经天纬地曰文”(《左传.昭公二十八年》),道德必然是能够经天纬地的了。孔子所慨叹的“斯文”应该就是斯道德也。

那么武在古代的意思是什么呢?根据甲骨文的象形来看,在古老的过去,武是从止从戈,可不是今天的用武力制止、用蛮力压制等简单的野蛮行为。在《易经.系辞下传》记载着这样的话:“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首先,他们根据乾坤的大道,也就是天地的准则,采取修己的方式,也就是遇到问题看自己的方式很好地治理了天下。其次,当时这些君主在一般情况下为什么用木头做的弓箭刀枪等,却不用金石之利呢?他们只是希望用这些木头的东西来对自己的老百姓宣示威严而已。睽就是“君子以异同。”(《易》)意思是大家彼此谁也不盯着谁,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自己看好自己,见戈之威而止,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就行了。

《诗》里面就有一首《兔罝[4]》是宣示这种武威的。里面有一句“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稀疏的兔子网,用木桩张在那里,就是说兔子除非自己往上撞,我们是不会去围剿你的。这种作风就像商汤王的“网开一面”其实是一样的。那么赳赳武夫呢,就像我们的兔子网一样,像坚强的盾和高厚的城墙一样,其威武雄壮是用来宣威的,是用来守卫的,完全不是像今天的流氓政权的军队,是用来镇压屠杀老百姓的。所以,这种武士才能成为国君的好伙伴,知心。“赳赳武夫,公侯好仇。”“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古之文仁恕也威严,古之武威严也仁恕。文武之道,莫不合于道德。可是,孔子为什么不直接宣化道德呢?干什么这么隐晦?我觉得,一是这是当时都不言自明的标准,二是古人的教化都是潜移默化的,都是劝善的,不是强迫的,有教无类,谁能悟到多少是多少,你天天吟诵,即使是再笨的人,也会不知不觉地不修道已在道中了。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嘛。

由此观之,我们知道,古代人的一切都是要求符合道德的。那么,古代的科技呢?还能例外吗?当然不了,因为古代的文化是一个整体。古人表面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几句诗,深看下去却可以看到这么多的内涵。那么我们今天以为简简单单的古代科技,难道会真的那么简单吗?古代文化的许多内涵,我们以前之所以看不到,是因为我们都不能够真正从古人的观念看,都脱离了道德的基准。而古代的科技,其实我们也是忽略了同样的基准。

注释:
[1] 辔:pèi。马缰绳。
[2] 邶:bèi。周朝诸侯国名,在近河南汤阴县东南一带。周武王封殷纣王之子武庚于此。
[3] 俣:yŭ。魁梧高大的样子。
[4] 罝:jū。捉兔子的网。#

〈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顾况(约725年—约814年)字逋翁,(隐居茅山后)自号华阳真逸,唐代著名诗人,善画山水。其诗平易流畅,“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
  • 假设您送给我一颗“木瓜(山上采的野果)”我却要送给您一块“琼琚(美玉)”;美玉在古代也是价值不菲的;虽然真正的友情不能用物品价值来衡量;可是,您将一颗木瓜送给一位出身寒门的书生,他是收还是不收呢?
  • 在这样一个人心复杂,社会道德普遍往下滑的历史时期,能够遇见君子,能够认真倾听好人说的真相,并知道了做人的道理,那么您真的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是在乱世之中明哲保身的最好方法。
  •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 〈鹿鸣〉是一首中国古代朝廷宴群臣及嘉宾所用的配乐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野外的萍草乃天生地养,鹿在野外得到萍草食物,呦呦然鸣,发自于内心的感恩上苍。
  • 动念写〈无衣〉两首诗的赏析,源于此次日本国援助给中国的救灾医疗防护用品,部分外箱上列印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诗句。并引发了网路上的很多议论。
  • 《诗经》中有两篇〈无衣〉的诗篇,分别在“唐风”与“秦风”中,今天我们将这两首诗分开来赏析。要读懂这首诗,我们先来了解“衣”这个字在先秦时期都有什么含义。
  • 在那些葭草初生的春季,(天子田猎时)对五只野猪只射出一发箭矢。言外之意:天子仁慈,有好生之德,田猎时不忍心把所有野兽都杀了。
  • 一个人在生死关头,平时的修养如何就展现无遗。前几天某地深夜发生地震,网上流传的视频中,一些男女赤身露体就往大街上跑。或许地震的时候,在建筑物有可能倒塌的生死关头,这就是人生百态…那么,古代的读书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周礼对他们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呢?
  • 儒家文化提倡的是入世的修行,传统的道德礼义都是须要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去遵守。《中庸.第十三章》有这样一段话——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