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川:秋天的心境

杨川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月12日讯】明净的阳光从窗外洒进家里,到屋外去看看,蓝天纯净得如水洗过。我的心里刹那间就获得了一种舒展和愉悦,似乎生活的重压和日复一日的焦虑倾刻间就荡然无存了。宁静、祥和的感觉笼罩了我全身心,仿佛这种感觉让我已经通体透明了一般。

十一长假后妻子今天上班了,她在远离县城二十几里地的乡下基层所工作,小女儿在县城里读小学六年级。今早她娘俩出门时没有惊动我。我醒来时家里只有阳光和寂静。这让我的心一下纯净了许多。喝着妻子为我泡在紫砂壶里的茶,望着墙上的阳光,我开始梳理自己的心境。

这个长假我们在穷困中渡过,女儿住院打吊针,妻子守护、我做家务。我们极向往假日里能全家驱车、或参加旅行团到远方去旅游的人们,然而我们却因为穷只能在电视上看别人旅游。女儿昨天交学费,住院那里也要结账,这样我们又只好去借债了。借债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心里让人喘不过气来。这些年一直生活在这阴影中。我极力想摆脱这个阴影,却总是天不逐人愿。仅管我无数次地去努力、去寻找工作,可结果总是以失望告终。

大女儿在楚雄上高三,成绩尚可。明年面临高考。可上大学的钱在那里?别说上大学的钱,就连这学期的学费几百块我也拿不出,每每女儿打来电话告知学费多少,校方还要交多少资料费、复习费等等,我的头就大了,我面对大女儿已无语可述了。我的心在疼、心在流血。女儿不需理解父亲的困境,但得面对父亲因贫困而给她带来的艰难困苦。这是铁的事实。

我曾经以一个自由写者的姿态为自己求取生存之道。我努力地写作、日以继日地写作,作品也相继在《作品与争鸣》《小说精选》转载,还在《榕树下》等大型中文网站多次获奖并出书。年稿费收入达一万元。可我还是失败了。失败自然有原因。

我不是体制内的作家,不会仰人鼻息、看统治者风向去取悦这腐朽不堪的社会。自由写者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判断价值和道德观念、有自己不同流合污的独立精神思考。而时下体制内的报刊、杂志乃至网络却是万万容不得这种精神存在的。我的许多中篇、短篇、杂文、散文只能存放在电脑里,而不能起到精神、经济双盈的目的。

坚守一种信念、坚守自己独立的人格,那么当然要付出,付出穷困和生活的痛楚。这个秋天很美,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过,很快寒冬将至。我的心除了茫然还有痛。我知道春天并不遥远,可要命的是我必须去逾越那残酷的严冬。活着不容易、坚守更难。但我必须这样。也许这就是我别无选择的活法、也许我命里必定要经过这严冬的磨砺方能到达春天的彼岸。@

2003年10月10日早10:58分(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之际,舍妹夫妇远携父母灵骨而归葬于故乡,余在海外,阻于国难不能奔赴,乃吊之以文,曰: 呜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驾鹤,亦近三月。忆思双亲,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济亲族。力有大小,唯尽本分。载入家谱,亦有光矣。
  • 神韵交响乐团演出的西方交响乐曲,经常有有十分贴心的安排,乐曲的选奏也极富巧思,不论观众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响乐,在精彩的乐音引领下,总会体验到层层的惊喜与无尽的感动。
  • 只记得那个衣衫褴褛的长头发的女人,拖着一跛一跛的腿,挨个翻着垃圾桶找吃的,他一边找一边咧着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说的,我们村老人给我讲过的苦命女人。其实提起来,乡下的人,哪个不觉得自己命苦:干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担不完的惊,受不完的怕。
  • 凤飞飞的歌声无疑是台湾近代流行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页,她演唱的台湾歌谣作品,为数虽然不多,寥寥数十首,创作年代却从晚清到近代,风格迥异多元;更重要的是,身为台湾的女儿,面对每一首作品,无论是原唱或是重新演绎,都展现出歌者对传承尊崇母文化的使命与信念。
  • 我要写篇短文纪念我刚过世的朋友,林建兴。林大哥生前写道:“人一走,茶就凉,属自然规律;人还在,茶就凉,为世态炎凉。”我喜欢喝茶,虽不擅焚香煮茶,但我知道,好茶哪怕茶凉了,余韵袅袅,还是会让人回味无穷。
  • 什么是四联体格式(tetractys)呢?“四联体格式”是现代英国诗人雷‧斯特宾(Ray Stebbing)发明的一种诗歌形式,由至少 5 行 1、2、3、4、10个音节组成。
  • 这是我父亲日记里的文字 这是他的生命 留下 留下来的散文诗 多年以后 我看着泪流不止 我的父亲已经老得 像一个影子
  • 刚开始,经常是在半路上,新一就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口水都会流出来。慢慢等他大一点,他会拉着我的手,自己走几步。再大起来,他就喊着广告词,变换着起步、正步、踏步,有力地甩着胳膊,走在我的前面。 我们欣赏龙山路华灯初上的夜景,路人也欣赏着我们这一对母子。
  • 朔风吹。1968年底,一辆“跃进”卡车把我们一批知青载到了南汇东海农场老九队的海边。 中港一带的护塘东堤脚泥滩上,已经扎起了两排芦席为墙,稻草复顶的草棚,一排十间, 每间五张上下铺的双人铁床,住八个人,另一空床,上铺堆放箱子行李,下铺放些面盆之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