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清华大学─如何建构一个与人亲密又安全的关系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4月27日讯】由清华大学学生会和大纪元时报共同主办名家讲座,于四月十九日晚上七点在清华大学动工馆举行,由陈彦玲教授主讲‘如何建构一个与人亲密又安全的关系?’、‘您找到人生的第一大目标了吗?─ 交友?留学?生涯规划?’

《从别人眼中看自己》

陈教授首先提及她个人求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由于她是当时全村子中考上台大医学院的第一个女孩子,她的一举一动自然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在成绩优渥的光环下也同时背负着众人的期盼和要求。在台大求学的她每天送饭盒给在建中念书的弟弟,不知为什么她从校门口走到红楼的三楼,一路上都有人叫她老师,由不知如何回应逐渐进步到能自在的跟对方说声“你好”,让她从不同的人的眼光中看到自己不同的特质,跳出原来自设的框架,从原本家人的期待及自己一心一意的往医疗领域发展,到欣然接受自己拥有“老师”特质,开拓出向教育领域发展的可能性,让自己拥有更宽广的空间。

《从别人的宽容中开拓自己的眼界》

在台大时有两位老师让她印象深刻 : 有一次她觉得所写的考卷与教授要求的方向不同,当时她原本希望及格就好,交完考卷后成绩尚未公布就飞往美国,心想不可能拿书卷奖。回来后方知该科成绩居全班之冠,她向老师说明可能给错分数了,老师却恭喜她应该请客庆祝;另一次考试时,她发觉其中一题所列的答案选项都不恰当,于是在考卷上自创另一个答案列入选项,心想最多拿不到这一题分数。在成绩公布前老师告知有人获得满分,她想一定不是自己,因为她自作主张修改答案,没想到得满分的就是她。回想起这两件事她相当感激两位老师的宽容大度,能够容忍学生的特立独行。回忆当年幼稚的举动,老师们却无私的包容以对,此番经历也影响了她日后的人际互动 ~ 善待对方。

《发现自己的特质,破除后天加诸的物质观》

读研究所时的生活并不快乐,指导教授外的另一位教授的研究题目引起她的兴趣。她不假思索就向原指导教授表明去意,当时她只知教授的姓名和研究主题,完全没考虑继任老师的个性是否容易相处、要求是否严格等等。陈教授努力追寻自我理想和勇于作决定的精神,深深触动了在座的清大师生,一位女学生在会后说:“我真的非常佩服陈教授!她那勇于舍去很多人都认为很好的东西,而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那种精神,很令人感动!”

接着,陈教授又和大家分享了几个求学过程中的生活故事:

◎ 毕业后她到了美国,家人再未取得她的同意下,安排她与一位条件优渥的男士相亲;在饭局里她观察着每个人的言行举止,她发现在男方点菜时,并未征询在座女方及长辈们的意见便径自决定菜单,见微知著,当下就暗自决定不和这位不懂得尊重他人的男士作进一步的交往,她心想:“男方虽然家世丰厚但可能也因此没有机会去练习及了解尊重的重要。”

◎ 考量日后谋生方便,她听从他人的建议去修电脑课。修业完成准备去领毕业证书前,她心中想着:“这份毕业证书这么重要吗?如果往返途中发生意外而性命攸关之际,会不会后悔有什么观念没有厘清?还有什么事情没去尝试?那岂不含恨归天?更何况一旦取得毕业证书之后,意味着将在电脑桌前至少五年:前三年辛勤工作终于取得主管资格,再工作一两年后才可能从主管的“权力欲望中开始觉醒。”明白了这些都不是自己想要的,因此毅然决定不去领毕业证书,她父亲非常不理解她的作为,但陈教授恳求父母再给她两年时间,让她去找寻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标,若有朝一日需要证书时再去领取。

◎ 有两位性格迥异的同学改变了她一些观念。一位白人同学,蓄长头发,高傲自恃而衣着随便;另一位黑人同学,和蔼可亲,彬彬有礼,两人鲜明的对比使她破除了对肤色的成见,去掉了以往对黑人的负面评价,重新审视对白人的观感。毕业时大家忙着找工作,看到了那位白人同学剪了头发,衣着也整洁有礼,这一连串的变化让她学会由多角度去观察周遭事物,思考人的表面与内在的关系为何?

◎ 因不想重复所学而舍去名校,宁可选择一间普通大学学习过去认为不会用到的新事物,例如:为了真正融入当地人的生活而去学英文、西班牙文等。当她想申请去念书时却发现托福成绩已过期必须重考,校方表示有托福成绩才能证明英文能力,于是问校方是否有其他方式证明而不用托福成绩,并举出了她在该校的选修成绩都是A,可否以此来证明有足够的英文能力成为正式的研究生?当时并未抱任何希望,只是很诚恳的说出自己的情况和想法,最后因而能获准直接入学。

《无私无求的付出,竟收获满满》

有一次出门买书,由于不知当地停车规则而被开罚单,当下她站在那里思考着自己可以从中学习到了什么?从此以后,她出门总是不忘带一些零钱,看到别人停车时间将届而车主没来补投时,不论对方是谁就主动帮忙投入,因为她想车主大概跟她一样,是看书看得忘了时间,而非故意不投钱,当此善念一出又付诸行动之后,竟发现过去一位难求的车位,最近却像等候着她似的空了起来,而且停车计费表上的余额尚多,只要再投一点点钱就足以停到上完当天的课;她感受到当放下“计算物质报酬”的观念时,不需汲汲营营也不虞匮乏,“心态转变,境更宽广”。

陈教授分享她亲身经历的事来说明观念如何对人造成影响:一天她开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现车子冒烟,她联想到电影情节中的爆炸镜头,因此非常担心、着急,后来终于有一辆原本已经驶过的车子停到路边,一位先生下车询问她:需要什么帮忙?查看之下发现车子水箱漏水了,从小她一直被灌输各种各样自我保护的言论,才不会遭受损失等等…不断浮出脑海,所以对他怀着戒心也怕被讹钱;对方用自己喝的水帮她补充,从衣着和开的车看得出,他是一个维修冷气的工人,在加州水很珍贵而且他正要去工作,但仍然愿意主动帮忙,并跟在她后面一路送她平安回家,且婉拒了她的金钱答谢,美国是十分重视个人信用的地方,这一耽搁,势必赔上他对客户的信用,当得知对方要去的地方与她家的方向正好相反时,她更加感到不安,那位帮忙的先生告诉她:“不用感谢我,你只要也开始不求回报的帮助他人就好了,因为我也受过别人无私的帮助。”可以为了一个素昧平生的人这样无私无求的付出,让陈教授为自己不好的思想感到非常惭愧。

一天早上10点,她的系主任亲自打电话给她,说要推荐她领取一项奖金。当时她还在睡觉,像被抓到小辫子一样,她感到心虚,因为观念框框中那不是睡觉的时间;她首先感谢系主任的好意,她已经是当地的学生,学费负担不重。还有更多的人需要这笔奖学金,所以愿意将机会让给别人。没多久,却收到学校的领奖通知。因为发信日期是4/1愚人节,她以为不是真的,也没打算去领。父亲发现了那张通知书,要求她去领奖,只好奉命到场领奖。

到了颁奖会场发现人山人海的,所有教授站在入口列队欢迎,并恭贺受奖的同学。典礼上,每个奖项都有一群人领奖,但始终没有听到自己的奖项名。直到最后念到她的名字,系主任上台说明“她从来没有看过一个东方的学生那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时她才知道自己获得了全学院只有一个名额的奖。她当时感到很心虚,因为事实上她才开始了解自己从内心的善念出发,竟然获得如此丰厚的回馈,当时还没有完全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陈教授说她提这件事不是在炫耀自己多好,而是鼓励每个人启动自己无私无求的善念系统,就会看到美好的未来。

陈教授在美国读儿童发展、儿童特殊教育时,指导教授带领着她去学习如何纯净自己的心,先他后我去为别人着想。她讲了一件事,有一位气质高雅又富裕的女同学,全身都散发着一股美感;这位同学有一次请陈教授去她们家吃饭,快吃完饭时,同学问她:“为什么你整顿饭都没有抬头看我一眼?”她说,觉得自己身份地位不及对方,不敢抬头。她的同学鼓励她,试着抬着头看着她,最后她做到了。虽然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却体现了一个重点,就是对方的善,带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陈教授向大家推荐“大纪元时报”,她做过媒体对人的影响的学术研究,答案是很需要令人警觉的,她的家十年没看电视,没订报纸,因为不当的媒体讯息对人的影响负面远远大于正面。但是,现在她们家订大纪元时报、看新唐人电视台﹝注:这是网路电视台﹞的节目,因为这是她认为目前最清新优良、适合全家共阅的媒体。她请现场来宾为自己做一项检验,在演讲结束后带一份大纪元时报回去,看完之后送给不认识的人,观察自己会以何种价值观来凭断一个人?从而增加对自己的察觉力,进而去除自己的心理障碍。

《纯净自己的心,世界变得更干净》

陈教授曾十分认真又尽心的教导学生、照顾病家但仍力有未逮,在不断进修及突破中,终于在众多修炼“真、善、忍”的人身上,看到不需花费、不需外求的从人内心微观中,扎扎实实的净化,若每个人都能来认识甚而在生活中时刻以“真、善、忍”来对照自己的言行,如此一来,必将能解决联合国在1985年曾提出 : 二十一世纪全世界所有国家必须投注大量金钱与精力去面对:伦理、价值观、道德的败坏的三大难题,以带来祥和纯净的社会。

讲座圆满结束后会场气氛仍很热烈,许多人留下来向陈教授请益,已近深夜的星空下,师生之间的讨论所散发出来的真诚,不但令听讲的同学获益良多、不虚此行,也为清大校园留下“真、善、忍”深远的影响。 @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