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漫谈:越剧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越剧是江南流行较广,深受群众欢迎的地方戏曲之一。越剧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即古越国所在地,故名越剧,迄今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

越剧是以嵊县一带的、民间说唱艺“落地唱书”为基础,并在余姚鹦歌(秧歌)和湖州滩簧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最初称为“小歌班”,多是农村艺人在农闲之际业余组合唱戏,后逐渐组成职业“小歌班”,并于1916年进入上海,在茶楼以“绍兴文戏”之名演出,演员多以女艺人为主,有的戏班全由女演员组成。

越剧的初期只采用笃鼓、檀板击节,后加帮腔并向乐队伴奏发展,吸收绍剧音乐成分,丰富并创立了自己的板式。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越剧主要曲调有〔尺调〕、〔四工调〕、〔弦下调〕等,曲调清悠婉转,优美动听,长于抒情,表演比较真切细腻。越剧有不少优秀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追鱼》、《碧玉簪》、《情深》、《柳毅传书》、《打金枝》、《祥林嫂》、《西厢记》、《玉堂春》、《琵琶记》、《孔雀东南飞》等。著名演员有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范瑞娟、徐玉兰、尹桂芳、王文娟、张桂凤、茅威涛等。

──转自《世华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甩发功

      是戏曲表演特技之一,剧中人物在头顶扎束一绺头发,演员通过舞动发束来表现人物的激动心情。甩发功包括甩、扬、带、闪、盘、旋、冲等多种甩法,在刻画人物性格和表达人物感情上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   1、生行

      生行,指戏曲剧目中的男性形象,以面部化妆为俊扮为其特点。根据其年龄、身份的不同可以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不同的种类。

  •   古老粤剧极重等级观念,衣食住行的好坏优劣均严格按行当高下区分。旧时有规模的戏班演员众多,每人就只负责专属他自己的行当,一般不会“捞过界”,“抢人饭碗”。
  • 演员在舞台上扮演特定角色,要有艺术的真实感,要成功地体现出这一个角色的特殊性。
  •   从物理学角度讲,声音的发生是物体相击,发生振动的结果。
  • “千啭百啭本音始终不变”,是讲演唱的字音与旋律的关系。
  • “因字设腔 字正腔圆”是指演唱者在演唱中要依据字音、字义处置腔调,才能唱得准确完美。例如《搜孤救孤》程婴唱“白虎大堂领了命”唱句,设计为腔调高亢的二簧导板,“白”字的音调起始就较高,用了一个小腔后紧接着用拔高的立音唱“虎”字,“虎”未大用腔,接着在“大堂”的“堂”字上使用了低缓的长腔,“领了命”三字“领了”唱得从容一带而过,在“命”字上又用了一个上扬的唱腔。可以说这一唱句的设计既注意了语言规律和二簧唱腔规律,又注重了人物的感情表达。既表达了程婴此时此刻悲愤交加的心情,同时又使人欣赏到一句饱含悲愤苍凉的唱腔。
  • 综合性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根据不同的剧种,采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就唱词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曲牌体,如昆曲、高腔等;一为板腔体,如京剧、评剧、各类梆子戏等。

  • 舞台布置的写意──一桌二椅
      
    中国戏曲传统舞台用一句话概括,即为简约,也可以称之为写意。它没有繁复的舞台布景,没有眩目的舞台装置(当然,上海二三十年代兴起的机关布景是另一种戏曲舞台的样式,不过那是对西方戏剧舞台吸收的结果),它上面只有简单的桌椅,甚至空旷的舞台。戏曲舞台上的桌椅按照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含义,有时桌椅即为桌椅,如表现厅堂、书房、官府大堂、金殿等环境。有时桌椅则不是桌椅,桌子可以做床,可以做山;椅子可以做窑门,可以做井。桌椅具体指什么,起决定作用的是演员表演。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无所不指。
  • 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
      
    中国戏曲人物的化妆也是写意的,用一句话概括,即为“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其目的在于“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清末王国维语),而最集中的表现是戏曲的脸谱。脸谱的象征意义总体来说是“红忠白奸”,所以奸臣如曹操者多勾白脸,忠勇似关羽者多涂红色。此外,性情暴躁者多勾兰脸,刚正无私者多用黑脸,喜兴者勾笑脸,愁苦者勾哭脸。脸脸鲜明,人人生动,观众睹脸则知其人,这是戏曲简便的一面,也是它形象的一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