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漫谈】《赤壁赋》与《寒食帖》——苏东坡(三)

明训
font print 人气: 173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9月21日讯】



天真烂漫的苏东坡,在政治上表现出直言无讳、嫉恶如仇的耿介性格,对于朝政流弊每每藉由诗句托事以讽。但君子向来不容于小人,苏东坡也难幸免。元丰二年(1079),一些投机政客从东坡的诗文中罗织罪名,并以谤君之罪将他逮捕,送入京师御史台狱。此桩“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被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 不得签书公事,形同软禁。

苏东坡在黄州五年,一方勤读佛书,一方面与质朴的农夫、渔民为友,以大自然为家。他的心性更为提高,胸襟益加开辟,对生命有更深刻的体悟,而他的艺术才情也获得升华。或发而为文,或椽笔而书,在此时期,他创作了许多传颂千古的诗文与书法墨迹。其中《赤壁赋》更是书文并茂的文化至宝。《赤壁赋》里有皎洁明月,静肃深沉的洞萧声,宽阔的江风山水,更有人与自然合一,永存不灭的人生哲理。不同于一般尺牍的率性随意,东坡此书以行楷为之,用笔上有更多的中锋,有如乾隆所言,如“纯绵裹铁”,笔力敛聚于筋骨,只让人看到丰腴宽博的外貌。通篇观之,平正中有晋人的潇散,典雅而庄重。明朝书法家董其昌对它评价很高,认为此卷书法是 “坡公之兰亭”,“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苏东坡另一书文俱佳的代表作《寒食帖》也出自黄州时期。“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小屋如鱼舟,濛濛水云里”。此诗有感伤,有沈郁,有惆怅,但却无丝毫怨恨,而有一种旷达与幽默。也许,这就是东坡吧!此幅书法作品,笔意酣畅而多变,化而为势,则见跌宕起伏;形成行气,则大小错落,时而绵密,时而舒展,可谓是心手相畅的完美杰作。元朝书法家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并非过誉。

上天为东坡安排了“乌台诗案”,使他的政治生涯坎坷难行,而东坡却从这样的人生经历中脱胎换骨,用他的才华为人类留下可贵的文化资产。由此看来,东坡虽为文化官僚所陷而有一时的不幸,但不幸的只是一时,有幸的却是千秋万代。

参考资料:
(1) 林语堂 (1987) 《苏东坡传》 台北: 远景出版事业公司
(2) 陈振濂 (2002) 《历代书法欣赏》台北:蕙风堂笔墨有限出版公司出版部
(3) 卢廷清 (2004) 《苏轼》 台北: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话说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常感叹无人可以共论书艺,于是魏徵便向唐太宗推荐了一位年仅三十六岁的后起之秀,这位年轻书家即是褚遂良。
  • 天真烂漫是我师
  •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是苏东坡耐人寻味的书法语录之一,意思是书写前没有刻意求好的作品,往往是自然天成的佳作。正如蔡邕所言,“欲书先散怀抱”,心中无窒碍,自然能够心手相应,意到笔随,若一味挂心的想把字写好,则写出来的字难免因心急而僵化,或过度匠气雕饰而流于矫揉造作。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