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溯源:吕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44
【字号】    
   标签: tags:

姓氏由来
  
吕(lu3)姓有三种来源:
  
1、 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即“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2、 出自魏氏。为春秋时晋国魏氏吕锜的后代,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3、 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比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姓氏分布
  
吕姓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南阳吕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至今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后,遗民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齐国吕氏在康公失国前已散居韩、魏、齐、鲁之间,其后子孙有在陕西、甘肃发展繁衍的。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东汉末年,西阳人吕范,避乱移居寿春(今安徽寿县),三国时,蜀汉不韦人吕凯、魏任城人吕虔均有后裔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南北朝时,今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均有吕姓居民。北宋初,吕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居广东等地。自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开始,闽、粤吕氏有多支移居浙江平阳和台湾,进而又有一些人远徙海外,分布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姓氏名人
  
吕不韦:战国末卫国濮阳人。原为阳翟大商人,偶遇为质于赵之秦公子异人(后名子楚),视为奇货,设策使归嗣位,为秦庄襄王。任秦相,封文信侯。助秦王政立,继任相国,尊为仲父。门下食客三千,家僮万人。秦王政十年亲政后,被免职徙蜀,忧惧自杀。曾令宾客编撰《吕氏春秋》。
  
吕雉:字娥姁,汉高祖皇后。有谋略,助高祖杀韩信、彭越等异姓王。子惠帝即位,又虐杀戚夫人,毒死赵王如意。惠帝卒,临朝称制,排斥刘邦旧臣,立诸吕为王。称制九年,掌握汉政权十六年。
  
吕布:东汉五原九原人,字奉先。善骑射,号飞将。初事丁原,任主簿,后杀原以事董卓,誓为父子,任骑都尉,封都亭侯。后因失卓欢心,又与卓婢私通,初平三年,与王允合谋杀卓,任奋威将军,封温侯。为卓余党所败,乃割据徐州,连年与袁术、刘备、曹操混战,后为曹操所败,被缢杀于下邳。
  
吕蒙:三国时吴国名将,曾计夺荆州、擒关羽,授南郡太守,封孱陵侯。他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以致鲁肃见他时,曾称赞其“学识渊博,非复吴下阿蒙”。
  
吕洞宾: 唐河中人,一说京兆人,字洞宾,以字显,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俗传为八仙之一。相传在游京师时,遇钟离权,授以丹诀。后移居终南山修道,成为道教全真北五祖之一,通称吕祖。
  
吕光:字世明,后凉开国君主,略阳氐人(故治在今陕西省秦安县东南八十里)。初事苻坚,苻坚死后,自称凉州牧,建元太安;后以麟见金泽县,改号麟嘉,称三河王;又七年,改元龙飞,称天王。在位十年,谥号“懿武皇帝”。
  
吕留良:字庄生,号晚村,清浙江石门县(今崇德县)人,生于明末。与黄宗羲、高斗魁等结识。雍正十年因曾静案,被剖棺戮尸,著述焚毁。学宗程朱,特别表扬朱熹的种族思想,并誓不仕清。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姓氏由来

    褚(chu3)姓有两种来源:
      
    一、以地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褚姓出自子姓,本为殷商王族后裔。殷后人宋恭公的公子段食采于褚(今河南洛阳市),因“其德可师”,当时称之为褚师。其后代子孙遂以为姓,成褚师氏,后去师字为褚姓。据《后汉书‧郡国志》所载,洛阳有褚氏聚。《姓氏寻源》云 :“古有褚地,居者以为氏。”

  • 姓氏由来

    卫(wei4)姓出于姬姓,来源于周国封地--卫。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于卫(今河南省淇县),接管旧殷都朝歌七族的遗民,建立了卫国。到春秋战国时,卫国被秦国兼并,卫国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卫。

  • 姓氏由来
      
    蒋(jiang3)姓出自姬姓,以国名命姓。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被封在蒋,建立蒋国,是周朝的一个小国。后来蒋国被楚国所灭,伯龄的后代子孙就以原国名命姓,称蒋姓。《元和姓纂》中记载:“周公第三子伯龄封蒋,子孙氏焉,国在汝南期思县。”期思县因期思公复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滨县城东南13公里得期思集,北邻死河,系春秋时楚灭蒋后所置,属于汝南郡,魏、晋时改属弋阳郡。因此,蒋姓祖根在今河南淮滨。
  • 姓氏由来
      
    沈(shen3)姓有三种来源:
      
    1、 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是黄帝的后裔。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
  • 姓氏由来
      
    韩(han2)姓有三种来源:
      
    1、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之后裔。唐叔虞,姬姓,字子干,周武王姬发的幼子。因初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故称“唐叔虞”。唐叔虞是晋国的开国君主,其第八世孙就是晋穆侯。晋穆侯的曾孙姬万于周懿王二年(约公元前900年)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西南),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至韩厥7世孙虔,三家分晋,定都阳翟(今河南新郑县),建立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后,其宗室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都聚居于颖川郡。
  • 姓氏由来
      
    杨(yang2)姓有四种来源:
      
    1、 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 姓氏由来
      
    朱(zhu1)姓有四种来源:
      
    1、 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子叫陆终,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东定陶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在邾国(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春秋时,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 姓氏由来
      
    秦(qin2)姓有三种来源:
      
    1、 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之子大费(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嬴。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秦氏。
  • 姓氏由来
      
    尤(you2)姓原来本为沉姓,五代时为避讳而改的。据《梁溪漫录》载:五代时有王审知者,在福建闽国,称闽王。下诏避讳审字及与其同音的字。闽地沉与审同音,属讳字,沉姓遂奉诏去三点不旁,演化为尤字。故有“尤姓出自沉姓”之说。查王审知系唐代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唐朝末年,他跟从哥哥王潮起兵,入据福建。王潮死后,王审知继任威武军节度使,全部占据了今福建一带。公元909年,他被封为闽王。当时,福建地方姓沉的人们都因避“审”音,现而改沉氏为尤氏。
  • 千古谜团!几百万人人间蒸发,900年后重现人间?DNA检测现端倪,真相到底是什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