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

历史真貌─三大盛世天朝之一 唐朝(八)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心缘
font print 人气: 14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9月27日讯】前文已讲过,玄宗后期,边镇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使唐的军事形势由原来的“内重外轻”逐渐变成“外重内轻”,这个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唐玄宗穷兵黩武,喜欢开边;另一方面则与府兵制度的瓦解也有密切的关联。

府兵制度是唐初开始实行的兵役制度。府兵必须自备兵甲衣粮,所以对于百姓来说,服兵役是一项极其沉重的负担。在均田制推行较好时,农民有一定数量的土地,这种兵制还能勉强维持。后来均田制逐渐解体,农民便无法负担沉重的兵役。这是造成府兵制破坏的主要原因。此外,服役的士兵年限长,而且常受虐待,这样就使人们视兵役为畏途。府兵的兵源渐渐枯竭了。到749年(天宝八年),唐政府不得不下令停止对府兵的征发,实际上宣布废除了府兵制度。

代替府兵制的是募兵制。征募来的士兵的武器和衣粮都由政府发给,他们长期服兵役,属于雇佣性质的职业兵。这样唐政府在军事方面的支出日益增大。

另一方面,由于唐玄宗追求开边,因此不断增加边镇节度使的军备,而节度使的权力也不断扩大。开元年间,边境的十个节度使不仅“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而且“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政权、军权、财权集于一身,形成了半割据的势力。玄宗期间边境驻军占全国总兵力的85%以上。

随着唐朝朝政的腐败,唐朝在西域的威信也一落千丈,边境危机日趋加重。为了应付边境危机,朝廷更加仰赖节度使。这种状况使节度使骄横跋扈,自然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乃至公然反叛。公元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拉开了唐王朝走向衰落的序幕。

安史乱天下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安禄山出身于营州杂胡。他因为残酷镇压奚、契丹人,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先后出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此外,他善于巴结李林甫和杨贵妃,并拜小自己近二十岁的杨贵妃为“干娘”;他还向玄宗进贡奇珍异宝,深得其宠信。在唐玄宗的心目中,安禄山的地位与宰相不相上下,故而特许他可以出入宫禁。

不过,表面上阿谀奉承的安禄山却是个野心极大的人,他不安于现有的一切,他想要做皇帝。他利用多次到长安、出入宫禁的机会,对唐政府的腐败、虚弱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因此起了起兵灭唐的异心。

当时,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兵力已经超过20万,而十镇的总兵力也不过49万,中央直辖部队也仅为10万。史书上说:“禄山恃此,日增骄恣”,“包藏祸心,将生逆节”。他不仅囤积武器、粮草、马匹等,还豢养了一支由八千胡人壮士组成的私人部队,绝对效忠于他个人。他还收揽了猛将史思明和蔡希德。沉迷于酒色中的玄宗丝毫没有觉察出安禄山的叛逆之心,丝毫没有觉察到大祸即将临头,依旧做着所谓的“快活天子”。

史思明,也是杂胡出身。他到长安奏事,博得了玄宗的欢心,赐名为思明。在安禄山叛乱以前,史思明官至平卢兵马使。

尽管历史上昏聩之人不少,但那种大智慧者也并不罕见。生活在太宗时代、以预事准确著称的李淳风在《推背图》中对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早有预言。

《推背图》中关于安史之乱的预言和历史的真实

《推背图》第五象的图中画一妇人跪在地上,旁边有一副马鞍和一部史书,暗指“安史之乱”。谶文是“杨花飞,蜀道难。截断竹箫方见日,更无一吏赖平安”。颂词是“渔阳击鼓过潼关,此日君王幸剑山,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丧金环。” 让我们结合史实来详细解析。

经过长达十年的准备后,安禄山于755年(天宝十四年)冬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反唐,率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军队十五万人,南下攻唐。唐玄宗因为没有想到安禄山会叛乱,所以在军事上毫无准备。而中原各地亦由于常年无战事,很多郡县无兵可用,毫无应变准备,或弃城逃跑,或开门出迎。

没有受到多少阻挡的安禄山很快占领了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在渡过黄河后,连败唐军,一路攻陷陈留、荥阳(河南荥阳)、洛阳,直抵潼关,并长驱直入,进逼长安,应了“渔阳击鼓过潼关”一句。

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防守潼关的唐将哥舒翰,虽拥有近二十万的军队,但因是临时凑集来的,缺乏战斗力。而玄宗和杨国忠因对哥舒翰不放心,接连派宦官逼其出兵。结果,哥舒翰在灵宝被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军队打败,全军覆没,哥舒翰也做了俘虏。同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叛军攻入长安后,大肆杀掠,惨绝人寰。

潼关失守后,唐玄宗君臣一行慌忙出逃走蜀道,蜀道古有剑阁,雄峙群山,又应了“此日君王幸剑山”一句。仓惶出逃的玄宗在逃到马嵬坡(陕西兴平西)时,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杀死了杨国忠,又强迫玄宗缢死杨贵妃,否则不肯护驾。杨贵妃自尽,年仅三十八岁,应了“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丧金环”两句。木易合起来是个杨字,山字下加一个鬼字是个嵬字,即杨贵妃死于马嵬坡,这里金环是杨贵妃的乳名。

而谶文中的“杨花”指贵妃杨玉环,一二句意思是杨贵妃自尽,唐玄宗流落在蜀道上。“截断竹箫方见日,更无一吏赖平安”中的“截断竹箫”暗指唐肃宗,意思是肃宗出来当皇帝后,安史之乱才有了平息的可能,但没有一个官吏可以是唐朝平安真正的依靠。
历史的真实也确实如此。唐玄宗缢死杨贵妃后,不顾一些大臣和百姓希望其抗击叛军的愿望,继续向南逃跑,一直逃到了成都。而太子李亨看到人心所向,便与玄宗分道扬镳,逃到朔方,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帝位,这就是唐肃宗,改元至德,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大唐江山摇摇欲坠,大有灭亡的可能性。当此之时,忠直之将挺身而出,力保唐朝天下。 比如大将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安史反唐后,率领五万骑兵从河北赶赴灵武,准备与叛军进行决战。平原太守颜真卿带着一万孤军在安禄山势力圈中心大举“大唐”旗号。他悲壮的向部下表明心迹,誓与逆贼周旋到底,士卒万般感动。连唐玄宗亦感慨的说:“河北还有忠于朝廷之人。”

另一方面,安禄山和史思明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却因为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得不到百姓的拥护,内部矛盾重重。坐镇洛阳的安禄山恣行暴虐,众叛亲离,757年初被其子安庆绪收买的宦官杀死。安禄山从起兵至此不过十四个月,落得如此下场,可谓咎由自取。安庆绪即帝位后,只知寻欢作乐。这给唐军的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让我们再来看看《推背图》中对此后形势的预测。《推背图》第六象图中画着一个城门,代表都城长安。前面两人手执仪仗,为皇帝开道,后面车上坐着一个人,一人推车,为唐玄宗返回长安之象,谶文中说:“非都是都,非皇是皇,阴霾既去,日月复光。”
“非都是都”是说都城为皇帝所居,但皇帝却逃到四川,四川不是都城,却有皇帝在。“非皇是皇”,指唐玄宗已将皇位传给太子李亨,李亨已是皇帝,但唐玄宗仍号为太上皇。后两句指唐肃宗任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将安禄山、史思明打得一败再败,使唐王朝“日月复光”。

颂文是“大帜巍巍树两京,辇舆今日又东行。乾坤再造人民乐,一二年来见太平。”两京指洛阳和长安;辇舆是皇帝的车乘。四句大意是说,唐朝打败安、史叛军,使唐朝大旗又在两京升起,唐玄宗又坐着车由四川返回。唐朝再次稳定也是人民的幸福,但完全太平还要一二年的时间。

历史的真实是在757年春,唐朝从陇右、河西、安西、西域等地陆续调集了十多万军队,又向回纥借兵四千人,肃宗任命其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元帅,以郭子仪为副元帅。郭子仪大军在北沣水之东与叛军激战,唐军奋勇无敌,把叛军击溃,收复了长安。郭子仪乘胜追击,一口气攻破潼关、华阴、弘农,杀退安庆绪部队,收复了洛阳,在弹指间破灭强敌,使大唐旗号再次飘扬在长安与洛阳之城郭上,犹如往昔。唐肃宗回到长安,感慨万千,隆重迎接郭子仪回京,一见到他,忍不住落泪说:“虽吾之国家,实由卿再造。”

在此前后,河北、河南的地方官和军队也在进行着长期而激烈的战斗。这些战斗打击了叛军的后方,又保障了江淮供应物资路线的安全,对结束安史之乱有着重要的影响。

就在这时,屯驻在范阳、拥有重兵的安禄山的旧将史思明,开始不听安庆绪的调遣,不久又率其辖制的八万士兵降唐,唐朝封他为归义王,任其为范阳节度使。

时隔半年后,也就是758年,史思明又在范阳反叛,安庆绪与其遥相呼应,战火重新燃起。十月,唐军包围安庆绪所在的邺城。安庆绪以让出皇位为条件向史思明求援。759年,史思明解了邺城之围后,杀死了安庆绪,在范阳称大燕皇帝。经过半年的准备,史思明率军攻占了洛阳,形势再次趋于严峻。761年,史思明大败李光弼率领的唐军,乘胜向长安进犯,在途中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史朝义在洛阳称帝,叛军内部更加分裂,从此没有力量再向唐朝发动进攻。

762年,唐宫廷发生政变,宦官李辅国杀张皇后,肃宗受惊而死。李辅国拥立太子李豫即帝位,这就是代宗。

代宗乘叛军内乱,调集各路兵马,又向回纥借到一部分军队,以其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率军收复了洛阳、河阳、郑州、汴州等失地。史朝义逃往河北,河北叛将见他大势已去,纷纷向唐朝投降。763年初,史朝义在唐军打击下,被迫自杀。自此,长达七年零三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

而在至德二年(757年)由成都回到长安的玄宗,因受到肃宗宠信的宦官李辅国的离间,被迫迁居太极宫(西内)甘露殿。玄宗晚年忧郁寡欢,去世后,葬于泰陵。

安史之乱的影响—-唐朝走向衰弱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了,但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安史集团盘踞的地区黄河流域,社会经济遭到了大破坏,特别是激战最烈的河南一带,更是“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而且贫富分化更加悬殊,“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安史之乱时期,唐朝的军队大多调集到内地,边防空虚,因此唐朝在对外关系中不得不由进攻转为退守,西域、河陇地区相继被吐蕃占领,在南方也经常受到南诏的骚扰。安史之乱打破了唐朝的统一局面,此后,藩镇割据势力越来越强大,战乱频起,唐朝的中央力量越来越削弱。

《推背图》在第七象中也早有预言。第七象的图中人物,身穿胡服,口含一支羽毛。隐指少数民族的吐蕃。谶文中说“旌节满我目,山川跼我足。破关客乍来,陡令中原哭。”

“旌节满我目,山川跼我足”,指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全国藩镇割据之多,令人一看满眼都是;藩镇多了,你有你的关口,我有我的渡口,走起路来就处处拘束。破关客指吐蕃,后两句讲吐蕃打入中原,令中原老百姓一片啼哭。

颂曰:“蝼蚁从来足溃堤,六宫深锁梦全非。重门金鼓含兵气,小草滋生口吐啼。”第一句用蝼蚁溃堤比喻藩镇割据已足以摧毁唐王朝了,第二句讲后宫虽然深锁,但宫妃们作的梦已经面目全非了,暗喻宫妃也知道形势严重。第三句讲皇宫以外,金鼓阵阵,随时都会有战争发生。第四句中暗含吐蕃一句,“小草滋生口吐啼”,口土为“吐“字,小草滋即小草蕃衍,是一个蕃字。

可以说,经过安史之乱以后,统一、繁荣、强盛的唐朝已经开始走向衰弱。

而玄宗李隆基实为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对玄宗一生之评价,有八个字可言,“功过相抵,兴衰由他。”

【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祖父外祖父虽是东晋的名士,但是到陶渊明时,家世已经衰落。然而自幼就贫困的他,并不以贫为苦,他一生虽没有显赫的功业,但他高尚的人格和诗文的成就,却受后人崇仰传诵不已。
  • 海瑞一生无私为民,清廉至极,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能为民请命,冒死进谏。正是这种敢触龙颜谏君王的凛然正气,使他千古留芳,许多后世文艺作品都描写了这一点,由此可见他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 于谦自幼聪颖过人,善书法,其书静穆高雅,气韵盈沛。青年时代就写下了《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著名诗篇(《石灰吟》出自《于少保萃忠传》)。在三十余年的为官生涯中,清正廉明,兴利除弊,刚正不阿。于谦的这些半神的操守准则,对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像韩信﹑岳飞﹑袁崇焕一样,其品德操守举世崇尚。
  • “尧舜”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典范,作为一个女人,诚孝张皇后获得“女中尧舜”的称号。600年前的这位传奇女人,以出色的政治才干,默默地站在幕后,辅佐三代帝王处理朝政。她从来没有走上前台,没有垂帘听政。她只是谨守妇道,做了一个女人该做的,就为她的时代带来了安定与福祉。
  • 郭氏是史上唯一经历八朝皇帝,五次位居皇太后、太皇太后之尊的女人。她享受过无以复加的荣华富贵,帝王都要向她行子孙之礼;亲历过朝局动乱和生离死别;目睹了皇位走马灯似的更换,她轻而易举就可夺取。可是,她始终稳坐于后宫,扶持子孙皇帝,没有非凡的定力,是很难做到的,因而这些帝王对她非常敬重。史书评价,她所立下的“社稷之功”,可与她的爷爷郭子仪相辉映。
  • 两度被废,两次垂帘,出家近三十年,一位被赵宋皇室遗弃的女人,却以一己之力,使得大宋王朝多延续了153年。她就是北宋哲宗赵煦皇后——元祐孟皇后。
  • 世人皆知中共是一个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政党。然而世人往往不太清楚的,却是中共之所以无法,究其原因,是在于其无天。或者说,在当今的中国,中共偷天换日,将自己变成了如天一般的存在。
  • 如果您曾观赏过神韵的演出,那么您肯定透过逼真的天幕布景探访过唐朝。横跨七至十世纪的唐朝,是当时亚洲势力最雄壮的帝国。名垂千古的良君、才高八斗的文人,唐朝盛世之繁荣、兵力之雄壮,使其在当时的影响力远播世界,万国来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