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中国对外经济的不平衡源于国内经济关系的不平衡(2)

胡少江

标签:

【大纪元10月29日讯】在上周的评论中我们分析到,中国长期存在的对外贸易顺差主要是由于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引起的;而国内的消费不足则是由于储蓄率过高;与此同时,储蓄在转化为投资的时候又遇到了投资收益下降的局面。正是这些国内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导致中国商品净输出的局面。

由此看来,要想解决中国对外经济不平衡的问题,必须从解决中国国内经济不平衡的问题入手;而解决国内经济不平衡的问题,则必须从解决储蓄率过高的问题入手。不少国际专家们认为,中国应该努力使总储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当前大约百分之五十的水平下降到到百分之四十左右。

中国储蓄率过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一个国家的国民总储蓄包括居民储蓄、企业积累和政府储蓄三个部分。首先看居民储蓄。居民储蓄的绝对数过去二十年来一直在稳步增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居民对未来的生活缺乏稳定感。经济学们称由此造成的储蓄增长为预防性储蓄的增长。虽然居民的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严重滞后,居民们对未来在退休、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出缺乏保障感,于是他们通过增加储蓄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要想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只有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普及和完善养老金制度。

与发达国家相比,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居民对于财富积累也有着更强的动机。在市场经济国家,大多数的居民或者是已经拥有房屋、各类保险以及其他金融资产,或者是期待将来从父母那里继承这类资产。而在中国,私人拥有这类资产只是过去十年间发生的新现象。所以,为了获得经济保障,中国居民有着更为强烈的积累财富的动机。问题是,这类储蓄大多流向收益率低下的银行储蓄账户,从而为居民提供的财富增值也极为有限。因此,中国继续改革落后的金融制度,向居民提供各类有效率的金融手段,从而达到降低居民储蓄和促进消费的目的。

虽然中国居民储蓄在绝对数量上依然很高,但是其在国民总储蓄中的比重已经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百分之五十下降到去年的三分之一。这是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显着下降而导致的。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中国的企业积累在过去十年里增长非常迅速。其在国民总储蓄中的比重由十年前的三分之一左右提高到去年的百分之五十左右。这一增长在最近几年里尤其明显。

应该看到,中国企业储蓄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剥夺小股东们的利益实现的。在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的净收益中的一个相当的比例通过红利的方式转变为股东的收入,从而转化为居民消费。与此不同,几乎所有中国企业的收益都留在企业里或者行业内转化为新的投资。只有增加新的上市公司数量并且增加企业收入中用于分红的比例,才能中国居民从企业增长的收入中得到实惠,从而增加居民消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

过去十多年来,中国的国家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显着增加,结果政府储蓄在总储蓄中的比重也有了大幅度增长。问题是,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到末期以来,中国政府收入增长中的绝大部分用于投资。由于吏治腐败和缺乏监督,许多政府的投资、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投资专案收益率低下。政府需要通过降低对居民收入的课税、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和补贴以及增加政府的消费支出等措施来减少政府的浪费性支出。这样做将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份额,从而达到促进消费的目的。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胡少江:中国能否继续发挥充沛廉价的劳动力优势?
胡少江:中国政府容忍街头抗日示威的背后
胡少江:投资膨胀是中国过渡经济的一个绝症
六四镇压是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源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