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挥墨济贫

晓芸
font print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11月16日讯】 在乾隆年间,郑板桥奉调在山东范县就是﹙今河南﹚,潍县上任知县,经常下乡视察民情,他下乡走访时,从不带衙役随从,只是微服私访。

有一天,郑板桥走访了几个村庄,回府时天色已晚,行人已渐稀少了,走到西村忽然看见一个衣衫褴篓的老太婆,仍然在街头叫卖扇子。郑板桥信步走了过去,那老太婆苦苦的哀求到:“先生行行好,买把扇子吧!我已一天没发市了,家里已断炊,而身无厚衣,你就可怜可怜我这老太婆吧!”郑板桥问︰“你家住哪里?家中有什么人?”

那老太婆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说:“我家住在东门外,只有一个相依为命的儿子,他爹死的时候,欠下城里齐姓盐店老板的一副棺材钱。没多久他来逼债,没办法只得让儿子去他家当长工抵债,小孩还小那老板每天逼他挑盐,没多久就把孩子累死了!”

郑板桥听了老太婆的诉说,生了怜悯之心,就先挑了一把扇子付了几吊钱,老太婆说:“先生,这扇子只值二吊钱你多付了!”郑板桥说:“你留着用吧!”然后到了一家盐店借来笔墨,在老太婆剩下的扇子上题字作画,并再三的嘱咐,你明天拿到市上去卖时,价钱卖得越贵越好!老太婆半信半疑的回到家中,看了看扇子上面的字和画,心想;我那雪白的扇子都没人愿意买了,如今这扇子的题字和画,谁还肯买,她又想,那位先生看是个老实人,他不会骗我老太婆吧!

于是第二天,老太婆就带着字画的扇子到街上叫卖,人们一看上面有郑板桥的字画,不管价钱多贵,都争先恐后的抢着买,不一会工夫,就被抢购一空。这件事很快就传开来,传到盐商的耳朵里,一天郑板桥又出访,正巧从齐姓的盐店门口过,那盐商非要郑板桥为他写匾额不可。

郑板桥一怔,那天就是从这个盐店借的笔墨,而此人正是那个逼债的齐盐商!想到这里,便挥笔写“斋读”两个大字,写罢笔往桌上一扔就走了。

那金匾额挂上之后,顾客越来越少了,那盐商很纳闷,有一天一位秀才路过盐店门口,瞧了一阵大笑起来,盐商被笑得莫名其妙,上前问道;这匾额怎么了?这是郑板桥大人写的;于是秀才指着匾额说;你看齐字拆开是“斋”跟“小”两个字;那“读”字拆开是“卖”跟“言”这两个字,连起来就是“齐小卖言”(言与盐谐音),这不是在奚落你吗?!盐商一听,火冒三丈,取来一根竹竿要把匾额打下来,秀才忙拉住他说:这可是父母官所赐的,你不怕吃官司吗?那盐商无可奈何的说,想不到我齐有道也有今天。@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3岁丧母,由乳母费氏抚养长大。少时读书于江苏仪征,20岁学填词,26岁设塾教学,业余时间研究诗文书画。他生活十分清苦。开始以卖画为生。他中秀才后,到1732年(雍正1O年)40岁才中举人,到1736年(乾隆元年)44岁考取进土。先后当了山东范县、潍县知县,12年的官场生涯,使他目睹当时社会许多黑暗,他的一些施政措施,遭到豪绅的排斥,终在1753年(乾隆18年)去职。
  • 相传郑板桥在乾隆年间奉调在潍县上任知县,在这期间他为官清廉,兴利除弊,取得百姓的爱载,但是最后因收缴了当地豪绅的罚款,而遭到了陷害,而至罢官。
  • 郑板桥五十岁时初到山东范县任知县。有一天,他微服下乡查学。当他路过一个集镇的私塾时,听到里面一位先生正在教学生读《礼记》中的《曲礼》一篇。只听这个先生念道:“临财母苟得,临难母苟生”。郑板桥越听越糊涂,转念一想,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原来那先生将其中两个“毋”字都念作“母”字。
  • 清朝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常微服暗访,体察民情。相传,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知事时,有一年年关将近,他陪同苏州府一位姓蔡的州官外出巡游,走到南门街,看见一群人围在一户人家的门前交头接耳,指指点点。他们分开人群走近一看,原来这户人家的门上贴了一幅古怪的对联:
  • 在古代封建的社会里,“避讳”作为宗法制度、卑尊贵贱等级观念的产物,是一种社会制度,当时的古人是必须要遵守这原则的,具体的说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文书往来,或遇上当代的帝王,圣人或本人祖上的名子,都必须要回避,不能直接的称呼皇帝、圣人或尊长的名,否则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被杀头,这就是避讳。
  • 管宁因为好友华歆不能完全无视于权位利禄的存在,所以割席与之绝交。和峤鄙视荀勖的为人,不愿与之同车,于是自行乘坐专车入朝。
  • 耿恭为将士拜井祈祷,泉水涌出;郑国为秦国修筑渠道,造福万代。
  • 蔡伦发明改进了造纸术,刘向校对官府藏书。
  • 卫懿公因为沉迷养鹤,荒废政事而亡国;鲁隐公喜好观鱼,明知不合礼法却执意要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