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锴:黎秉宁三访胡耀邦

高锴

标签:

【大纪元11月23日讯】在纪念胡耀邦同志九十诞辰的日子里,我想起黎秉宁同学三访胡耀邦的往事。

黎秉宁是燕大新闻系49级同学。他父亲原是位国民党军官,因不满蒋介石黑暗统治提前退休。他姑妈是雷洁琼,时任燕大社会系教授。1949年8月,在雷先生和革命大潮影响下,黎秉宁和他哥哥乘船绕过国民党的封锁,赶在开学前到燕京大学报到,并参加了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

黎秉宁为人热情、正直、率真,思想活泼,有啥说啥,常有惊人之语,因此拥有“灵感”的雅号。1953年,他毕业分配到《中国青年》杂志,工作积极,但随着左的路线不断升温,他的阶级出身就成了使用的障碍。例如,要求加入青年团,因所谓出身成分复杂,长期未获批准,直到汇报到团中央,在团中央常务书记胡克实亲自过问下,才获得解决。60年代初,他被调往内蒙古呼和浩特。他妻子徐德懋(燕大新闻系50级)是一位颇有才华的女编辑,也被调往呼市一所小学任教。 “文革”开始了,他积极响应号召,向“走资派”开火。等烽烟稍稍落定,他的出身成了对立面打击的目标,本派也不敢保他,在被七斗八斗之后,更被开除了公职。

1973年,他生活无着,满腹悲愤,来到北京告状。那时“四人帮”统治,何处是伸冤的地方?老同学李禹兴(新闻系49级)告诉他一个消息,中央批准胡耀邦从河南“五七干校”回北京养病来了,家住灯市西口富强胡同。黎秉宁顿时产生“灵感”:胡耀邦是团中央书记,我原是团中央《中国青年》杂志的编辑,我和他应属“老同事”,何不找他想想办法?

某日清晨,他径直去了耀邦家,敲门,应门者问:“你找胡耀邦有什么事?”黎答:“我跟他是老同事,来看看他。”当即被请进客厅。客厅不大,很凌乱,桌上、地上、沙发上遍是书报,只见胡耀邦正坐在一小圆桌旁吃早饭,见黎进门,问:“你是谁呀?怎么不认识?”黎答:“我原是《中国青年》编辑,听过您好多次报告,我可早认识您了!” 胡耀邦就请他在小圆桌对面坐下,让家人端来一付碗筷,说:“你来这么早,还没吃早饭吧,来!咱俩一块吃。”黎也不推让,和胡耀邦面对面吃起来。秉宁至今记得这顿早餐非常简单:一碗白粥、二片烤馒头、一碟咸菜和油炸花生米。二人边吃边聊。黎讲了自己被开除公职,生活无着。胡耀邦问:“你参加造反了吧?”黎答:“我参加了,很积极的。” 胡耀邦问:“你参加派斗了吧?”黎答:“我是本单位一派组织的头头,在另一派掌权后,我就被开除了。” 胡耀邦宽厚地笑道:“你们都是响应号召嘛!年轻人怎么可能不参加运动呢?”黎说:“我们积极参加文化大革命,造走资派的反,当权派吃足了苦头,造反派也吃了不少苦,几年了,一直是乱纷纷的,以后怎么办呢?”胡耀邦说:“现在是大家都该好好想想的时候了”。随后,他详细问黎在内蒙的所见所闻,黎本是爱说的人,蒙老领导问询,就绘声绘色地讲了当地武斗、大规模逮捕‘内蒙党’人、工厂停工、人民生活困苦等许多情况。胡耀邦仔细地听,沉思默想,一言不发。

正说话间,只见胡克实同志端着杯茶进来。克实在团中央是胡耀邦的副手,也已从 “五七干校”回返北京。他家住胡耀邦后院,两院之间有一小夹道,可以随便来往。胡耀邦见克实进来,就说:“克实啊,我给你引见一位你的老部下。”原来,克实在团中央分管《中国青年》工作,正是黎的上级,对黎秉宁这个名字似有记忆,听说他被开除了公职,愤慨地说:“人家从香港回来投身新中国建设,现在连饭都吃不上,这太不像话!不符合政策!不对头!”一连串同情的话,让黎秉宁感动得直要掉泪。胡耀邦安慰他道:“你放心,莫看我和你一样没有工作,还戴着顶(走资派)帽子,但我想,困难总是能克服的。让我们一起来想想怎么解决你的问题吧。”他和克实扳着指头算,内蒙有哪几个干部已经“解放”,他们各分管什么工作?为人怎样?

反复商量后,胡耀邦口说,克实执笔,当即写了一信给内蒙革委会某同志,两人都在信上签了名,把信交给秉宁说:“你带这信去直接找他,我们相信这同志能帮你落实政策,恢复工作”。秉宁连声道谢,随后告辞。胡耀邦亲自送他到门口,又嘱咐道:“你还是要做思想准备,现在有的同志怕沾我的关系,可能会推托,不帮助你解决问题,那也别着急,你先去找他试试,如若不灵,再来找我,我和克实另想办法。若是解决了问题,你也要告诉我,让我知道,也好放心。”

黎秉宁惦念妻儿,急匆匆赶回呼和浩特,第二天就到内蒙革委会送信。由于以前是批斗对象,一到革委会门前就心慌,但没想到,信一送进去,立即有请,领导人亲自接见,迅即找有关部门解决问题。秉宁深深感受到,无论“四人帮”一伙如何丑化胡耀邦同志,胡耀邦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的威信是不可动摇的。

过些日子,黎秉宁出差到京,又在一个清晨造访耀邦,胡耀邦仍请他一起吃早饭,听他汇报恢复工作的过程,很是高兴,并鼓励他好好工作;又问内蒙情况,他告之:“比较以前平静多了,很多人变了样似的,不想再造反,不想再闹了”。胡耀邦沉思半响,说:“人心思定啊!”

秉宁第三次到胡耀邦家是一年以后,他扛了一口袋地瓜(土豆)到胡耀邦家。家人说:“耀邦调中国科学院工作了,忙得日夜不照面。”黎未见到耀邦也顶高兴,他要家人转达他祝胡耀邦同志工作顺利,马到成功;还说:“这是我在呼市家门口空地上自个种的地瓜,刚收的,送给耀邦同志尝尝鲜。”家人说:“耀邦同志是从来不收礼品的。”秉宁说:“地瓜算什么礼品?若要说是送礼,那耀邦先请我吃了早餐,我们是礼尚往来。”

秉宁在北京期间,又听到胡耀邦在中科院搞整顿的许多小故事,很多方面都大有起色,大得人心。秉宁高高兴兴地回到呼市。没想到,过不多时,“四人帮”又掀起“反复辟”的妖风,胡耀邦主持制定的整顿科学院的“汇报提纲”,被当作全国批判的三大“毒草”之一。

由于某种缘故,“文革”后期出现一个新政策,允许海外归来的人回返出身地。秉宁带着妻子女儿去了香港。

“文革”结束,胡耀邦在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平反了如山的冤案,对拨乱反正作出巨大贡献。秉宁欢欣鼓舞,曾写信给我说:“在邓小平、胡耀邦的旗帜下,中国一定能实现伟大的复兴。”他准备回北京工作。但是,后来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事,很多人想不通,黎秉宁也想不通,他去了美国,受聘在一家养老院任院长。 1999年4月,燕大返校节,黎秉宁来北京和同学们欢聚,他给我讲了三访胡耀邦的经历,在他平缓的叙述中,流露出对耀邦同志的无限敬重,无比深情;而透过他的亲历,我深切感受到耀邦同志在那样困难的氛围下,始终跳动着的强烈的忧国忧民之心。他观察国事,思考未来。他对人民的关爱,无私而真诚,在看似平凡的一言一行中,显示伟大革命家、政治家的胸怀,让人们永生难忘,永远回忆。

──原载《议报》第225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韦拓:从下滑到坍塌 国足告别世界杯之路
林一山:被历史选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为信念从没退后?
【名家专栏】你的口罩为什么是中国制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