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信用缺失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毒瘤

胡少江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11月5日讯】为了解决中国企业没有信用的问题,不久前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法制办起草了一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方案》,据说这个方案的草稿已经上报国务院办公厅,正在征求各方意见。

中国企业没有信用已经是一个路人皆知的现象。表现之一为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债务。通常是销售商占压中间商的资金;中间商占压生产商的资金;生产商再占压原材料厂商的资金。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斩不断、理还乱的恶性债务网。上个世界九十年代,中央政府曾经专门成立过解决企业之间三角债的领导小组,由总理亲自负责限期解决这一问题。最后的结果是,旧问题不了了之,新问题愈演愈烈。据中国媒体公布的一份调查,百分之七十一的中国企业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债务网,企业平均拖欠债务的时间为一百二十多天。

企业没有信用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银行的坏账高企不下。企业借了银行的钱不还。还不起的当然也就无法还;还得起的企业也不还,甚至是从借的时候开始就从来没有打算过要还。银行是连接社会资金与企业运营的一个中介,银行坏账高企不下是企业信用危机发展成为社会信用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

当然,中国企业的信用危机绝不仅仅表现为上述两种现象。管理层欺骗投资者,大股东欺骗小股东,老板欺骗雇员,企业欺骗顾客,等等。偏来骗去,能骗者如鱼得水,厚道者血本无归。整个商场活脱脱一个尔虞我诈的战场,真正应验了那句“无商不奸”的老话。

企业缺失信用本来是旧时代的商场现象。在交通落后、资讯不畅的情况下,不讲信用常常有可能获取暴利;一旦败露,其付出的成本却很低。中国企业普遍缺乏信用,正说明中国还没有走向现代经济。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时代,不革除不讲信用的恶习,中国企业将很难在国际市场具有持久的竞争力。

没有信用就没有竞争力,其中的道理并不难理解。企业之间做买卖,或者是企业与顾客交往,彼此需要了解对方。在一个讲信用的年代,大多数企业都讲信用,人们花在了解对方信用上的费用相对就比较低。否则,处处防范,资讯成本将会成倍上涨。同时,由于缺乏彼此的信任感,在计算成本的时候,不可预见的风险成本必然加大,这也使得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没有信用也会加大企业融资的成本,甚至使得融资成为不可能,这样也就会失去许多的发展机会。

中国企业为什么普遍不讲信用?这与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密切的关系。首先是法律环境。对不讲信用的企业缺乏严格的法律制裁,使得不讲信用者的欺骗成本很低。这种环境提高了不讲信用者的欺骗动机。人们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国企业在国内不讲信用,到国外后却少有赖账的现象发生。真可谓“南橘北枳”。这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比较完善的缘故。

中国企业不讲信用还有许多经济制度安排上的原因。例如,国有企业借了银行的钱不还,这是因为他们本是“经济同体”。同属国有,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左口袋与右口袋的关系。又如,各级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使得企业认为,与其老老实实地下苦功夫改善经营、提高效益、就求信用,还不如行贿收买那些手握大权的政府官员。只要他们一句话,合同可以到手,欠款可以购销。还有,没有资讯流通的自由,消费者无法获取真实的资讯,于是那些不讲信用的企业便可以肆无忌惮地大行骗道了。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个全面的社会、经济、法律、政治工程。前面提到的信用资讯的公开,法律制度的健全等等都是这个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大背景,那就是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和政治环境。所谓的信用,说到底是以诚实为基础的。如果整个社会是欺骗者横行其道,诚实者举步维艰的末世乱场,单单要求企业讲信用,岂有成功的道理?放眼今日之中国,当政者谎话连篇,立法者曲意奉承、执法者贪婪无厌。这个大环境不改变,单单靠几纸法律条文,要想建立起一个讲信用的现代经济制度恐怕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胡少江:中国政府容忍街头抗日示威的背后
胡少江:投资膨胀是中国过渡经济的一个绝症
六四镇压是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源头
跨国公司靠损害中国人民的言论自由获得利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