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欣赏】王维《归嵩山作》

作者: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气: 1438
【字号】    
   标签: tags: , ,

王维《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作者简介】

王维(公元700─761),字摩诘,盛唐大诗人、大画家兼音乐家。其诗体物精微,状写传神,清新脱俗,独成一家。他和李颀、高适和岑参一起合称“王李高岑”,是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和孟浩然合称“王孟”,又是田园诗的代表人物。至于“禅诗”,他更是古今独步。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字句浅释】

解题:此诗是作者在辞官归隐途中,对沿途景色和心情的真切而生动的描写。
嵩山:即五岳中的“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川:河流。
带:围绕。
薄:草木茂密、人进不去的地方。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禽:鸟类。
相与:共同、一起。
荒城:荒凉的城郭。
临:面对。
古渡:古时的渡口。
落日:夕阳。
迢递:高、远。
嵩高:即嵩山。
闭关:闭门谢客,不与外人来往的一种清修状态。

【全诗串讲】

清澈川水环绕茂盛草木,驾车马归去从容且悠闲。
流水一去不返一如我心,晚归的鸟儿相约伴我归。
荒凉城郭面对古时渡口,落日金晖洒满萧飒秋山。
家在遥远险峻的嵩山下,回家立即闭关专心修行!

【言外之意】

此诗除了最后一句点明修炼主旨之外,其余各句全是写景,采用了以景言情、寓情于景的写法,因此形象生动、含蓄蕴藉;所写景物全是归隐途中所见,随手拈来,不加雕琢,全无斧凿痕迹,故觉真切自然。

作者久羁官场,今得辞官归隐,就像笼中鸟出了笼子,自由闲适的心情自不待言。乘着归家的车马,悠然自得地缓缓而行,看到清澈的流水绕着长长的林木及葱茏的草地,一去不复返,正如自己心中归隐的决心一样。

荒凉的城郭、古老的渡口,都在向人们讲述人世的变迁;夕阳落照、秋山萧瑟,不免使人感叹人生的短暂。晚归的群鸟都知道倦飞而返,人也应当有个人生的归宿。这就是作者决心归隐、不再埋首尘世的理由。在那高远的嵩山下,作者一到那里,首先想到的就是要闭关修炼、斩断世缘,其对修炼的向往和期盼跃然纸上。#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代盛唐时期经济上的稳步发展,导致了文化的繁荣;国内各民族的融合,以及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使得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对各种思想和各民族文化的兼容并包,特别是儒释道三教并行的现实,使得当时人们的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为开放。
  •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宋词则是继唐诗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另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 如果你既欣赏唐诗、又读读宋词,你的生活中就是双珠齐耀,充满光明与美好。
  • 你北面那山上的白云一片片,我安适的隐居生活使我欣喜。登上山头是想遥望你的住地,我的心正随着大雁向你飞去。
  • 杜甫留下的诗作中,为后人推崇、传诵的有许多是感时伤乱的作品,特别是那些表现作者仁爱之心和真挚之情的名篇。仁爱与真情永远是产生优秀诗歌的源泉,也是历史用以造就圣贤和明哲的两大元素。
  • 此诗简淡自然、空灵无迹,颇有随笔的味道。而在随意挥写间,不但勾画了江山风景,而且抒发了倾慕高僧慧远、向往隐居胜地的隐逸情怀。后代诗人和诗评家们对此诗推崇备至,认为是“一片空灵”的“天籁”。
  •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 坚定不移,心如磐石;千年不变心,万难能忍受;孤独更显其坚贞,风雨更见其深情;“化为石”也“不回头”,至死不渝的期盼着!这些可以感动每一个人的纯朴、美好、高尚的节操,已经超越了思妇望夫这一具体事件。
  • 此诗所说的事情,平淡无奇;此诗所用的词语,简单明易。按理人人都能作、都能写,何以单单让孟浩然成就了这首唐诗中的名篇?意其真正奥妙,无非一个“真”字。有了这个“真”的因素,就能生出灵气、入人心扉、摇动性灵!陶渊明的诗能让苏东坡崇拜得五体投地,也无非至真而已。从这一点来看,也就明白为什么这首诗越读越像渊明的诗了。此理真平易,奈何人不知!
  • 可是弹出的心声也要有人理解和欣赏啊,可惜此时身边却没有一个“知音”的好朋友!如果辛大在这里就好啦,他是能理解和欣赏我心之忧乐的。于是作者的心又掉入了对朋友的回忆、怀念和感概的意识流中。或许是情深意真、思之太切吧,作者竟在半夜的梦境中又继续梦想起朋友来了。听他的口气,他们似乎真的是在梦乡中见面了。
  • 焦炼师已经得道上百年,她独自一人每天就炼丹。居住在孤峰顶隔世悠远,每天见三花似伴着春天。白鹤在青翠山气中飞翔,黄精长在幽深的溪涧边。我才知客居尘世的俗人,哪里比得上隐者在山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