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动物化石改变古生物学观念

标签:

【大纪元2月17日讯】(美国之音记者韦娓/ 华盛顿报导) 最近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脊椎动物学家一直在研究一个1亿3千万年前的哺乳动物的化石。那属于中生代的哺乳动物。中生代是距今约两亿8千万年前到距今6500万年前的地质年代。

*和狗一样大,已属巨无霸*

这是当时的哺乳动物硕爬兽的化石。这些研究人员同时研究的另一块化石是硕爬兽的近亲,称为巨爬兽。

但是所谓的巨爬兽也不过跟一条小狗差不多大。然而在中生代的哺乳动物中已经算是巨无霸了,因为人们一向认为中生代的哺乳动物多半只有老鼠那么大,体重至多只有几磅。原因是当时还是恐龙称王称霸的年代。

中生代是地球上的恐龙灭绝之前的年代。这种小不点儿的哺乳动物显然不是身材巨大、来往迅速的恐龙的对手。

科学家曾经认为这些哺乳动物是无法和同时存在的巨大的恐龙争抢食物和生存空间的,所以它们唯有在夜间出没、依靠吞食细小的虫子为生,这阻碍了这些哺乳动物的体积演变长大。然而现在却发现了这个小狗那么大的中生代巨爬兽,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化石。

*曾食小恐龙*

发现这两个中生代硕爬兽和巨爬兽的化石对科学研究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一直在进行有关研究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部研究员孟津博士说:“我觉得这两件标本的发现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第一它们是确实的证据:在中生代,也就是恐龙时代的哺乳动物可以很大,除了很大以外,它们还是肉食性的动物。为什么说是肉食性动物呢?因为从其中一块标本的胃里保存的残留物 — 一个小个体的幼年恐龙,可以断定当时较大个体的肉食性的哺乳动物可以吃小恐龙。这种化石是过去从来没有的。”

在这个硕爬兽化石的胃里有一个幼小的鹦鹉嘴龙是更出人意料的发现,想必那是这只硕爬兽的最后美餐。鹦鹉嘴龙是当时普遍生存在中国地区的一种恐龙,由于长着鹦鹉鸟那样的嘴巴而得到这个名称。成年的鹦鹉嘴龙可以高达六英尺,但是被吞食的那个鹦鹉嘴龙是个婴儿,只有五英寸长。可见生存在当时中国地区的有些哺乳动物可能比某些恐龙之类的脊椎动物大,具备和较小的恐龙相抗争的能力;而且当时的哺乳动物不仅捕杀虫子,它们还会吞食比较小的恐龙。

*化石—古生物学里程碑*

这样说来发现这两块化石改变了人们原先关于中生代哺乳动物的观念,对它们的生活方式、习性有了新的看法,从而也改变整个古生物学研究中许多陈旧的概念。看来这两块化石可以说是古生物学研究的一块里程碑。

那么这两块意义重大的化石是怎么发现的呢?这得请教不远万里地把化石从中国带来美国展览的研究员胡耀明了,胡先生目前正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资助下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

他说:“这些化石主要发现在辽宁西部,辽宁西部近年来已经发现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脊椎动物化石。我们很高兴作为中国的科学家能首先来研究这些中生代的哺乳动物。”

*义县—生物化石宝库*

辽宁西部义县地区的地层由火山岩和沉积岩构成,那里是古生物化石的宝库。因为在侏罗纪晚期和白垩纪,当地曾经处处可见湖泊、小溪、河流,而且还四处错落分布着火山,火山爆发时喷发的火山熔岩灰烬像雨一样地洒落在湖泊里,死于火山爆发或者淹死在水中的动物很快被火山岩沉淀掩埋在湖泊底下,成为保存完好的化石。

当地陆家屯的村民无意中发现了这两块化石以后,立即送交中科院的有关单位修复,而参与这项修复工作的是中科院的谢树华。他说:“我叫谢树华,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的化石修理员。

谢树华先生于去年十一月来美国访问,和他同时来美国的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王元青,王先生谈到了中科院在辽宁省西部地区的重要发现,及其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深远影响:

我们在辽西的工作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了,也有不少发现,包括鸟类、长毛的恐龙及哺乳动物,还有花、翼龙等等。我是主要参与哺乳动物的研究的。这次发现的化石在哺乳动物的进化历史方面还是很重要的,就像刚才孟津博士说的:改变了我们对中生代哺乳动物的认识。我想今后的一些发现可能会更加丰富我们对这个地区和这个时间的哺乳动物的演化历史的认识。(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河南开封龙山文化大型城址可能是夏禹之都
《黑暗传》系列(二): 东西方传说诉说着一个共同的事实
西安千年古墓出土原始瓷器和漆木车马
湖南发现1.2万年栽培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