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陈诚档案解密 移交国史馆

人气: 18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3月6日讯】〔自由时报记者苏永耀╱台北报导〕已故副总统陈诚“石叟丛书”昨天于网路上线启用,这也是“总统副总统文物管理条例”公布施行后,首批进入国史馆典藏的文物,陈水扁总统出席启用典礼也宣示,他会在卸任前配合国史馆,移交相关文物。

相较于蒋家后代选择将两蒋日记送到美国大学存放;总统认为,为典藏保障文物国有财产权,立法院经朝野协商通过“总统副总统文物管理条例”,已规定正副总统的信笺、手稿、个人笔记、日记、备忘录、讲稿、照片等文字、非文字等任职期间资料得交国史馆管理。

该条例去年1月公布施行,陈诚相关文物是第一批依法移送国史馆的文物;昨天“已故副总统陈辞修先生(陈诚 )文物捐赠暨石叟丛书线上启用典礼”,总统也特别向陈诚长子、前监察院长陈履安及其他家属致意,在陈履安代表移交文物捐赠契约书与文物清册后,总统也颁赠感谢状与水晶纪念座。

陈总统、陈履安、国史馆馆长张炎宪并共同手按光球,象征石叟丛书启用,其网址为“http://210.241.75.208/石叟丛书”。

总统并宣示,在卸任前,会配合国史馆做好相关文物移交工作,他强调,“为国存史”、“开放服务”是国史馆使命、责任,也是其一贯的坚持要求。

陈总统还推崇陈诚在民国三十八年担任台湾省主席期间,整编来台大陆军队、推动三七五减租、户口总检查、稳定台海局势;他说,陈诚在台湾和平推动土改,是世界现代史上难得成就,加上过去献身军旅,历经北伐、平乱、剿共、抗战、国共战争等重大战役,堪称是民国创建以来,最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之一。

昨天也是陈诚逝世四十周年纪念,典礼上包括国民党大老邱创焕、郝柏村、许水德、新党主席郁慕明、立法院副院长钟荣吉、前监察院长钱复等亲友、故旧及各界人士数百人参加;会中并举办座谈会,邀请熟知陈诚的叶明勋、刘先云等人与谈,口述历史。

石叟丛书是陈诚毕生参与国政、军务重要文献,并有亲自口述之自传纪录,加上其长公子陈履安先生陆续整理,目前共汇辑成八十五册,曾与前总统蒋介石的“大溪档案”,并称为两大神秘档案;这批饶富历史价值的珍贵资料,计有文字史料五千六百余件、照片一万七千余张、文物一千一百余件。

陈履安:父亲档案 全部公开

故副总统陈诚文物昨天正式捐赠国家,还包括陈诚随身携带供自裁用的一把手枪。陈诚长子、前监察院长陈履安表示,在与国史馆沟通时,曾被问到所公布的资料是否要有所保留或限制时,他当时认为父亲向来大公无私,也相信其同意没有保留、向全世界公开过去全部档案资料。

国史馆馆长张炎宪也肯定指出,过去威权时代政治人物几乎无人敢留下当代纪录,陈诚完整留下那么丰富文物史料,相当罕见、珍贵。

陈履安说,父亲是浙江青田人,旧居与明代刘伯温读书处的“石门洞”很靠近,加上青田一带盛产美石,因此以“石叟”自号;父亲并在民国四十年设置“石叟资料室”,整理其治军从政数十年所搜集的珍贵资料,于民国五十二年整理成册。

何智霖一封信 加速公开与蒋介石“大溪档案”齐名的陈诚“石叟丛书”,如今得以毫无保留,让民众透过网路进行线上查询,未来并将陆续出版专书,陈诚家人态度固然是关键,但过程颇为曲折,八十八年时原本就要公开,但当时家族讨论后却因未能形成共识而临时喊卡。

一直到九十二年,陈履安主动向国史馆表达捐赠国家的意愿,相关修纂作业才积极进行;这四年是如何改变陈诚家人的态度?在国史馆担任多年修纂人员、目前担任国史馆纂修的何智霖,寄给陈履安的一封信扮演关键的促成角色,使这部神秘档案如今得以让国人自由阅读及查询。

何智霖受访时说,八十八年陈诚的相关文物原本已要上机印刷,但其家人却谈不拢;后来,他写了一篇文章,谈论有关民国廿五年间在山西剿共的事情,当时负责剿共的阎锡山刚开始以为打这些“土八路”很简单,不料,却打不过人家,因而亲自点名要陈诚前来帮忙。

陈诚当时因于国民政府中央忙于军务而抽不了身,向时任总统的蒋介石说明,结果老蒋却说:“去去就回来”;何智霖说,上述内容由于已经引述“石叟丛书”内容,当文章要在国史馆专刊发表时,负责审编的馆内学术审查委员会认为,这些引述已经牵涉著作权,需要取得陈履安本人同意,他因而写了一封信说明。

或许是内容剀切陈辞,何智霖说,九十二年10月陈履安回复他说:“在这年头,还有人要去研究那个时候的事情,让我很感动”;陈履安之后并要他回报馆长,表示决定捐出石叟丛书等相关文件资料;国史馆人员才有可能在这段时郾极完成,于陈诚先生辞世四十周年将相关史料问世。

问到这四年的转折是否与两蒋日记一样,陈诚家人对于是否捐给国家还是放在国外有意见?何智霖明确表示,他与陈履安等家人多有接触,过去他们家族谈不拢,主要是“公布时机”的问题,何智霖并翻出国史馆出版的陈诚先生回忆录中,陈履安在出版缘起的话说:“陈履安秉承先严叮嘱,务期选择适当时机,将此宝贵史料公诸于世”,等于间接传达与蒋家后代不同的思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