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漫谈】 “浓墨宰相、淡墨探花”

明训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清朝书坛有一句话叫“浓墨宰相、淡墨探花”,浓墨指的是刘墉;淡墨是指王文治,二人都是清初书法名家。
刘墉,号石庵,乾隆十六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士、东阁大学士,职同丞相,其书法以浓墨著称,因此时人喻为“浓墨宰相”。王文治,号梦楼,乾隆二十五年考中探花,字迹清淡秀逸,因此被喻为“淡墨探花”。
清初书法由于康熙对董其昌的大力推崇,因此大部分书家的书学历程都受到董字深刻的影响,刘石庵和王梦楼也不例外,但两人发展出来的风格却南辕北辙,形成强烈的对比。
刘石庵取法董其昌后,又专研颜体,因此锻炼出饱满的线条,这些线条在浓墨的外榇下,使得刘墉的书法益加浑厚而具量感。另一方面,刘墉结字挺拔,劲力内聚,坚实地架住丰润的线条,因此赢得“如棉裹铁”赞誉。
王梦楼楷书以褚遂良为根基,行书学《兰亭》及《圣教》,但主要还是承袭了董其昌平淡雅秀的基调,一派端庄,而又风神潇洒,焕发出浓浓的文人才气。
然而,无论浓墨刘石庵亦或淡墨王梦楼,他们所代表的清初书法水平,毕竟与明末董其昌相差甚远。一代翘楚刘石庵、王梦楼如此,其他大家如粱诗正、梁同书、梁巘“三梁”情况亦然,更遑论那些沉迷于求媚的“馆阁体”的八股书匠了。
一、二百年来,清朝书坛始终无法出现具代表性的人物来引领一代风潮,以致书家脱离二王、欧、虞、褚、颜、柳、宋四家、赵孟頫、文徵明、董其昌一脉传统,书学家称之为“帖学”,转而从此时大量出土的石碑文字寻觅创作灵感,造成另一股书风,书学家称之为“碑学”,乘势而兴。@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祝允明(1460一1526)字希哲,号枝山,因手有六指,故自号枝指生,长洲(今苏州)人。祝枝山是家喻户晓的才子,也是道地的天才型人物,他“五岁作径尺大字,九岁能诗”,加上他家学渊源,外祖父徐有贞和岳父李应祯两人都是当时书法名家,因此这位天才在名家的栽培与环境的薰染下,很快就展露头角。他与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齐名被喻为“吴中四才子”。
  • 卫夫人本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人(今山西夏县)。据载,卫夫人书法师承钟繇,善长隶书楷书。由于卫夫人并无留下任何书法作品让人参照,我们只能从两段唐人的书评中想像魏夫人的书法风貌:其一是韦续在《墨薮》中称赞魏夫人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如红莲映水,碧朝浮霞。”其二为张怀瓘,他在《书断》中列卫夫人隶书为”妙品”,评之为“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
  • 清朝写得一手好隶书的书法家不知凡几,而且每家有每家的风貌,很难想像二百年后的今天,伊秉绶横平竖直,几无律动、装饰,近乎没有“特色”的隶书是被历史留下的其中之一。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