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延光:党风世风日下 新闻界非净土

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贺延光作答总编辑和编委会

贺延光

人气 1

【大纪元8月15日讯】李方辞职了,本报走了一位不算老也不算年轻,在业内颇受好评,也深受读者和网友信赖的青年报人,而且是在新的《采编人员绩效考评办法》,企图从制度上根本颠覆本报长期所维护的新闻标准和新闻人价值取向的时候。

李方选择离开,是因我的批评所致么?

表面看,导火索是我点燃的,但,这个匣子里的爆炸物可不是由我装填的。

我当然有这个自信——虽然李而亮总编辑分别两次在会上,并最后以编委会正式文件的形式,均把我的批评意见与李方承受的压力甚至“做噩梦”变成了因果关系。

8月4日下发的编委会文件指出:“前一阶段,有个别采编人员针对评论员文章进行指责与批评,并在网上引起讨论。有些批评已超出了正常业务探讨的范围,给评论部的同志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也在采编队伍中造成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接着,文件强调,这些评论员文章“符合中央精神和团中央书记处的要求”,“体现了我们报纸的性质、办报宗旨和内容定位”,“在读者和社会上的作用是正面的,反响是好的”云云。

这纯粹叫“王顾左右而言他”。

我写的那篇《本报评论员,我为你害臊》,是反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吗?相反,我多次和同事们谈到,面向基层、面向西部是个很好的话题,可以做得很亲切,很人性化。我还说今天的(指7月22日)评论就能看出,作者写得很努力,不错。

我在我的文章末尾,专附了几篇都市报纸社论评论的题目,只希望能有所借鉴并改善我们评论的思路和文风。

我为之害臊的是,我们的评论竟用“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像灯塔一样指明了大学生前进的方向”,这样明显涉嫌个人崇拜和文革语言的词句开头。为此,我还专门陈述了我批评的依据,只差没有抄写中央有关规定的全文了。

可惜,李而亮总编辑也好,编委会文件也好,云里雾里,就是回避我指出的问题。对此,你们连表示一下“不妥”的意思都没有,甚至将带来作者“精神压力”、造成队伍“思想混乱”的状况直接与我链接起来,就算耍障眼法,做得也太拙劣啦!

现在,我还是要问:领导人“像灯塔一样”,而芸芸众生都是在黑暗中徘徊,你们这样的写法究竟是对是错?不必客气,请理直气壮地回答。

有“精神压力”是事实,首先它伤害的是我们的评论员。他们写评论从开始署真名,到奉命作文不得已编个化名,再到后来干脆什么名都不署了,这是一个职业新闻人从以为荣到以为耻的过程。作为同事,我当然理解他们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煎熬和痛苦。所以,我从一开始就不认为“像灯塔一样”这样的文革老词儿,会出自李方或其他几位年青评论员之手。我批评的矛头所向,是始作俑者。这点,社内同仁谁也不会糊涂。

“思想混乱”也是事实,本报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外界也同样议论纷纷。那天一次朋友聚会,我被“海里”一位相当有身份的人问道:这样的提法(指“像灯塔一样”),人民日报没有,解放军报没有,江泽民同志当政十几年没有。锦涛同志出身共青团,你们又是团中央的机关报,想干什么啊?想为别人提供口实吧?真不怕给锦涛添乱!当时,我无言以对。而这之前,我根本就没看过那篇评论。

所以,对“精神压力”和“思想混乱”,我是承受不起的。李总和编委会就能承受得起吗?对此精心策划并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的团中央主管书记赵勇和第一书记周强,我看也未必能承担得起!

所以,我在《为你害臊》中特别说,“我们,不要钻这个空子”,并提醒道:“生活经验早就告诉世人,凡吹捧别人,尤其是肉麻地吹捧领导人的人,一定是有私利可图”。

党风日下, 世风日下,新闻界已不是一块净土了。某些人只会在纪念陈云同志时才念叨几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话,但实际工作中,他们仅唯上。这个“上”,首先是自己的直接领导,其目的只为自己的“上”。

不是吗,编辑部就有主要领导多次不加遮掩地提倡,在新闻报道中要进行“策划”和“导演”,并为此津津乐道而毫无羞色。再加上近日出台并冠以“导向明显,原则明了”的《记者编辑考评办法》,这种从办报理念到制度保障一脉相承赤裸裸的唯上是从,让我突然记起了儿时的歌谣:是我的兵,跟我走﹔不是我的兵,挨屁嘣!

但是,大家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当公共权力被变为私人利器的时候,所有正直和诚实的人,永远不会俯首称臣。

今年四月,在上海评选去年的全国新闻摄影作品,我作为评委接到举报,说去年总书记在陕南视察,当地和胡亲切交谈的所有茶农都是由他人装扮的(这一新闻由央视头条播出)。我们查看了照片(已被省里评为一等奖),几位“茶农”拿的竹篓竟都是新的。这一情况,自然要反映上去。半个月前我已知道了结果,经中央委托新华分社调查证实后,一串人被追究、撤职。

当然,现在社会进步了,也就是撤个职。要在过去,那是“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

所以,还是做老实事吧,当个诚实的人吧。投机取巧,风险也挺大,因为真正有学识有水平的领导同志,从内心压根儿就看不上那类当马仔的人。

李方是个办实事的老实人,他个性鲜明,处事低调,刚来本报不久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那天,我的一组“老麦客和新麦王”被一版头条采用,值夜班的他竟当着我的面,否定了我已选定的一张照片并申明理由。要知道,我可是一名资深记者,而他正是我要来的,是我帐下的一名编辑啊。后来,杨浪把李方要到新创刊的社会周刊,他兢兢业业成绩斐然。再后来,他创办的青年话题,不仅被打造成新闻界的名牌,还成为读者至今最为喜爱的专刊之一。

我对一些版面使用照片曾横挑鼻子竖挑眼,却从未对青年话题提过一次意见,尽管整版的它从未使用过一张图片。因为在我看来,那些情系群众利益、针砭社会时弊的评论文章,足足能吸引读者了。

这次“ 灯塔”事件,李方并无责任,但他了解“跟理不跟人”的基本道理,更明白做人做事的是非底线。他清楚什么关头必须要捍卫报人的荣誉,更知道如何与耻辱拉开距离。即便是无力回天,宁愿“剁掉自己的手”,也不愿意成为被年纪轻轻的几个官僚挟持的殉葬品。听他说,我决不当赵勇的狗!

就职13年,任评论部主任的李方,是位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的青年报人。

现在,李方选择了辞职,带着他曾在报业赢得的荣耀和眼下极欲摆脱的“噩梦”。

如果我们无法珍视荣耀和解析噩梦,荣耀将化为烟云随风远去,噩梦将陪伴我们彻底死亡。

贺延光 05.08.14

后注:《本报评论员,我为你害臊》发表后的10多天,没有总编辑和任何一位编委与我交换意见。我出差离京后,得到的却是总编辑会上会下对批评的批评,以及以编委会名义为消除“思想混乱”而下发的文件,加上新近那个只唯上不唯实的《考评办法》,再加上李方的辞职,故以此作答。
‘??br>另:为防止曲解,再将《本报评论员,我为你害臊》原文附后。

本报评论员,我为你害臊!

本报评论员,哪位叫“青评”?

看了7月15日你的《振翅远飞正逢时》的第一句话:“胡锦涛总书记就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所作的重要指示,像灯塔一样,为当代大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就叫我感到恶心、害臊,心闹地根本没有再往下读一个字的欲望。

我不会写评论,但会读。“像北斗星”、“像红太阳”和“像灯塔”这类溢美之词见得多了,我等也曾把自己比作“在黑暗里摸索的困兽”、“需阳光哺育的弱苗”、“不知所以然的孤舟”,可那是30年前的事了。当北斗隐退,太阳西落,灯塔熄灭之后,人们才开始真正认识了这个国家和我们自己,谁能否认这段社会进步的史实呢?

如果说我对那样的溢美之词“敏感”,还不如换个“警惕”的词儿更准确。

我知道,中央为防止历史悲剧重演,曾多次做过正式决定:反对个人崇拜,反对夸大个人的作用,并有一系列的规定出台。

我知道,邓小平在世时,公众场所20年间从没有挂过他的画像,他的画像发行的时候,正是他辞世的当天。

我知道,国庆50年庆典时,三个游行方队分别抬出了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巨幅画像,而此时,毛早已住进了纪念堂,邓也作古两年多,只有江堂堂然地站在天安门古楼上。项庄舞剑,借助钟馗,怎能不让人们指手划脚?

我还知道,新一代领导人执政后,为加强集体领导,防止突出人个,对新闻媒体宣传上也有许多条文限制,尽管还没细化到禁用“像灯塔一样”这类的词句。

但我们,不要钻这个空子。

生活经验早就告诉世人,凡吹捧别人,尤其是肉麻地吹捧领导人的人,一定是有私利可图。

当然,这样的评论员文章,也得到团中央主管书记赵勇的专门表扬。我看我们还是清醒一点吧,要么他根本没看出来,要么他还停留在“两杆子”论的水平上。

中青报人写文章,要有起码的职业底线。评论员文章更是表达报社立场、观点的,如果今天能容许“像灯塔”,明天就可能造出更令人呕吐的“酸曲儿”来。

对此,本报的人虽然议论纷纷,却没有公开的不同声音,这种变化太可怕啦!而海外,却有了专门的评论和猜测。

这样马屁拍的,不是成心给领导同志添乱么!

如不改,我有向胡锦涛同志和中央直接反映意见的权利。

贺延光05.07.21

附:学习材料:
新京报近两天的社论标题:
7月21日
社论一:“婚检”法律冲突亟待消除
社论二:人性化执法的收益永远大于成本
7月20日
社论一:高温休假:人本不能让位于节能
社论二:低价航班遭禁令 改革监管创活力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连贪官也要退党 共产党已是众叛亲离
浙江建设厅女贪官杨秀珠在荷兰被抓
传中宣部禁报巨贪杨秀珠被捉拿案
曹长青﹕台湾的冻蒜Vs.中国的清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