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增资遇阻:突显中印仍缺乏互信

标签:

【大纪元8月24日讯】(亚洲时报记者Siddharth Srivastava8月24日撰文)新德里—尽管中印关系持续改善,但两国间一些根深蒂固的猜疑却挥之不去。这从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最近在印度投资遇阻可见一斑。华为提议对其印度子公司增资6000万美元,但印度政府就此提出几个棘手问题,使得华为的国际化进程受挫。

今年3月,华为向印度政府外商投资促进局(Foreign Investment Promotion Board)申请投资开设一间生产电信设备的工厂。如果申请获批,华为就可以直接参与当地的电信工程项目,包括安装、维修和培训工作。华为是中国第六大电子公司,2004年的总收入为56亿美元。它是中国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之一。

据《印度时报》报道,印度国防部表示,虽然说不清华为会对印度安全具体构成什么威胁,但“中国公司的活动对总体安全是一种隐患……实际上在高科技领域是防不胜防的”。

印度负责搜集国际情报的机构-调查分析局(Research and Analysis Wing)指出,“华为公司一直负责中国驻新德里大使馆的所有故障排除工作。鉴于中国对网路战争的重视,向中国公司开放我们的战略电信网路存在风险。”印度外交部说,华为过去有一些“负面记录”,“该公司与中国军事和情报机构有联系,而后者曾在伊拉克和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从事秘密活动,而且与巴基斯坦军队关系密切”。考虑到这些,印度安全机构对该公司有所保留。

然而,华为负责人说:“我们没有从政府那里收到任何有关安全问题的资讯,我们不知道(有任何安全问题)。过去几年里,我们给印度提供了超过4.5亿美元的电信设备。”华为表示,有关该公司在印度的活动违反安全法的报告纯属无稽之谈,并确信印度政府会批准建厂。

该公司与印度政府的公开讲话完全不同于双方的秘密会谈。现在把华为增资受阻与中海石油(CNOOC)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尤尼科(Unocal)的失败行动相提并论,可能为时过早,不过,两件事确实有相似之处。中海石油本月取消对尤尼科能源资产的收购行动,原因是美国存在强烈的政治干扰因素。

中海石油在退出竞标行动之后发表声明说,“这种政治环境使得我们很难正确地评估中标的可能性,导致出现一种不可知的局面,这对我们的收购能力带来不能承受的危险。” 尤尼科股东之后同意让美国第二大石油和天然气公司-雪佛龙(Chevron)收购。

据接受《亚洲时报在线》采访的一名印度高级情报官员透露,“中国以及中国人在印度的活动继续受到严密监视。上级指示要继续监视。”有人以为,既然中印已把有关边境重划的问题搁置一边,两国自然能解决这些琐碎问题。但情况显然并不是想像的那样简单。

去年大约有30万人来往于印度和中国之间,不过其中有25万印度人前往中国,只有5万中国人到印度。到印度做生意的中国商人抱怨说,签证有效期只有3个月,而且印度政府至少要花3个月时间批准新签证。据报道,作为在印度活动的主要跨国公司,中国钢铁公司今年只有两名官员成功获得签证。华为表示,它去年8月为6名员工申请签证,不过至今也没有从印度当局得到答复。

相比而言,中国在4个工作日内就能为印度人办好签证,很多情况下1天内就完成。中国驻新德里和孟买领事馆仅2004年就向印度人发放了7万个商务和旅游签证。签证数量较前年增长近50%。华为的一名主管说,“我们的工作因签证困难严重受阻。我们每3个月就必须回去中国一趟。这大大增加了公司的运作成本。”

中国大使馆几名官员表示,印度故意推迟向中国公民发放签证,这是因为印度官僚机构存在针对中国人的不成文规矩或偏见,而与印度政府一贯的拖遝作风和繁文缛节无关。印度的这种签证政策使得中国人很难在印度开设银行账号或获得驾驶证。

这种猜忌源自1962-63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两国的政治体制截然不同。就地缘战略而言,中印两国总是互相怀疑:印度一直对中巴密切关系耿耿于怀;而中国则十分警惕持续升温的印美关系。许多观察家认为印美关系不断加强是为了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有人认为,美国最近与印度达成核交易,由此可以看出华盛顿对该地区的意图。

此外,文化和语言障碍也不容忽视。一名前往印度的巴基斯坦商人告诉笔者,印度人与巴基斯坦人做生意完全不同于印度人与中国人打交道。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联系很紧密。问题在于政治层面,原因是两国领导人受到喀什米尔和恐怖主义等这些棘手问题的限制。就中印关系而言,两国高层都有发展商业关系的政治意愿,不过由于文化障碍,两国人民之间的私人联系仍然淡漠。其他交流,包括商业和官僚机构的联系也反映了这种情况。

为中国、日本、南韩以及其他东南亚公司工作的印度管理人员和工人说,与欧洲和美国公司相比,上述国家的管理方式严格得多。欧美公司的管理制度相对更松弛。最近,古尔冈(Gurgaon)本田公司(Honda)雇员对日本管理方式提出抗议,其中一个原因是工作时间长以及纪律严格,印度人对此很不适应。

这并不是要否定中印关系的发展。两国现在每月的贸易额已突破10亿美元,而10年前双方一年的贸易总额也就这么多。印度最大的软体公司已在中国建立基地;对中国产品来说,印度是个蒸蒸日上的市场。与此同时,两国正打算携手进军国际石油市场。由于印度正积极推行自己的“东望”政策,高官们的高调访问和会晤乃正常现象。

中印两国努力把在边界问题上产生的意见分歧搁置一边。中国承认锡金(Sikkim)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印度也停止在西藏问题上找中国的麻烦。两国都致力于双方的商业合作。虽然中日政治关系恶化,但两国的贸易往来昌盛,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显然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商业关系尚未达到那种程度。(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花东基地机密随便看
日本东北名祭精华版
何美玥:新次长由政院安排  目前尚未接获指示
化解两国僵局  利比亚领袖格达费邀请布什访问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