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臣择主而事-魏徵的故事

李剑
font print 人气: 150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9月5日讯】 魏徵(公元580—643年)字玄成,馆陶人,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旧唐书•魏徵传》称他“少孤贫”,但“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他博闻洽见,嗜书如命,广涉典籍,冷静善思,是一个胸怀政治抱负的奇士。

当隋炀帝荒淫无道、天下英雄豪杰纷纷起兵反隋之时,魏徵先是参加了元宝藏的起义军,但又觉得看不清天下大势,心中茫然,便出家当了道士。后来另一支起义军瓦岗军首领李密非常赏识他,派人把魏徵请去,让他掌管军中的文书,这时的魏徵已经38岁了。

在李密的军中,魏徵的地位很低,他看到军中许多不足,曾主动进谏,但不被李密采纳。李密兵败降唐,他随李密入长安。后来李密心有不甘,又起兵反对李渊,不久兵败被杀。

魏徵认为李唐政权较有前途,就向李渊请求去招抚李密的旧部,取得了成功。征得李渊的同意之后,魏徵以国君之礼葬了李密,并撰文把李密比作垓下失败的项羽,意即李密虽然失败,也还是一位大英雄。他不怕李渊追究,实事求是的描述李密的态度和精神,得到了时人和后人的赞扬。从没有人指责他背叛李密,投降李渊。大概是因为天助李唐,而魏徵也是顺天意而行吧。

太子李建成听说魏徵非常有才干,任他为太子洗马,深得太子敬重。玄武门事变后,李建成被杀,李世民当了太子。魏徵被秦王府的人马捕获,囚禁狱中,待命处决。李世民听说魏徵是一个奇才,不忍加害,便派人将他传入府中。一见到魏徵,李世民责问道:“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间的关系呢?”魏徵没有巧言机辩,而是据理回答:“人各为其主。如果太子早听信了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我忠于李建成,又有什么错呢?管仲不是还射中过齐桓公的带钩吗?”

李世民见魏徵说得既坦率又有理,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就赦免了他。魏徵为李世民爱才、惜才之心所感动,决定归顺李世民,竭诚效劳。李世民即位不久,就提升魏徵为谏议大夫,这真是得其所哉!魏徵自从为唐太宗重用后,“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他曾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指出唐太宗在施政方面的错误,不断提醒太宗牢记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对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唐太宗善于听取别人意见,成就了魏徵的名声;魏徵敢于犯颜直谏,促成了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性格。魏徵的进谏和唐太宗的纳谏同样名垂青史,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昏君无道,天必罚之,弃暗投明,乃是顺天意而行。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看似不忠,其实不然。孟子曾说:“闻诛一夫纣奂,未闻弑君也。”意思是说忠国不忠君,忠民不忠人。魏徵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或是苟延残喘而朝秦暮楚,在他的心中,有一个准则,那就是上安君国,下报黎民。观魏徵之忠,不是不忠,不是愚忠,不是小忠,而是大忠,忠于国家社稷,忠于黎民百姓,所以他才成为名垂千古的良臣。

今日之中共,作恶多端,将为众神所灭,此乃天意。陈用林、郝凤军等志士弃暗投明,这在历史上绝非先例。上顺天意,下报黎民,名垂青史的魏徵早已作出了表率。

【正见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徵 撰文,欧阳询书。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此碑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楷书24行,行49字。
  • 薛稷(公元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他是魏徵的外甥,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世称薛少保。
  • 曾经开创过辉煌盛世的的唐太宗在其谏臣魏徵病逝后,惋惜不已,说了一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乍听之下,似乎是一句感叹或劝说之词,不过,在目前最新的脑神经研究发现,事实也却是如此!在今年5月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的姐妹刊《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报告中,科学家首度证实:大脑的内侧额叶皮质区(medial frontal cortex)的前扣带皮质(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 ACC)部分,在观察不相关的人的所犯下的错误或是自己造成的错误时,会使用同一套侦测神经机制,同时,这些神经动作也都发生在近乎完全相同的大脑皮质区。[1]
  • 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期间,实行了许多新的政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纳谏”,即鼓励大臣们向皇帝提出意见。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魏徵。
  • 太宗和群臣经常在一起讨论各种问题,形成共识,所以贯彻的力量非常强大。“贞观四年”时,整个国家就已经进入“贞观之治”的盛世了。“贞观”一朝人才济济,名臣如云,而其中以“谏诤”闻名的就数魏徵了。
  • 话说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常感叹无人可以共论书艺,于是魏徵便向唐太宗推荐了一位年仅三十六岁的后起之秀,这位年轻书家即是褚遂良。
  • 唐太宗即位后,谏臣魏徵有一次当着重臣面前激烈指责唐太宗,弄得太宗面红耳赤,下不了台,回到宫中仍愤愤不已:“魏徵欺朕太甚,若不扔进大牢,难解朕心头之恨!”
  • 无为是魏徵所提出来的。无为,是休养生息、清静无为;无为,是以无致有、有所不为;无为,也是王道,以“道德、仁义”教化天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