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调方

【字号】    
   标签: tags:

相传有一病人久患呃逆,服药无效,幸遇一高人,只是在原药方上添了一味秋梧桐叶,果然取后霍然而愈——这种对药方的改动,即为调方。

至于如何调方,应该针对病情变化施行,如原方中某味药是针对某症的,所对应的症状消失了,就可以减去这味药,或减少其用量;反之,若出现了新的症状,又当增添相应的药味。

有时也可采用不改变药物,而只改变药物炮制的方法来调方。如用八珍汤治疗气血虚弱,如果出现泄泻,可以将方中当归、白术用土炒,以此制约当归的滑肠作用,增强白术的健脾固肠功能。总之,通过以上各种方法,以适应疾病的变化,满足治疗的需要。

如果你是一位患慢性疾病,长期服中药汤剂的病人,当然希望给你看病的大夫如同那一传说中的高人,对药方作巧妙调改,如同画龙点睛,使疾病霍然而愈。当然传说未必能变成现实,但你至少希望他能按照前面所说的调方方法,认真地或加或减或换,来适应你的病情。

于是你紧盯着大夫的笔尖,看他如何改调药方。如果他仍是原方照抄,可能你心中大为不悦,怪他敷衍了事——但是且慢——你的怀疑虽不能排除,然而也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况。

中医界有一句话:“急性病有方有变,慢性病有方有守。”是言急性病病情变化快,药方要及时随病而变;而慢性病比较顽固,病情相对稳定,药方即使对症,起效也需要一段时间,不可因此而频频改方。效不更方,守方长服才是上策。戏剧界所说的:“别乱改叫座的剧本”,与此是一个道理。

但医疗是项极为细致的工作,作为一个医生,在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治疗方针的同时,又要充分考虑病人的心理。在这方面,有些老中医的方法可谓高妙。

名医岳美中在他的医话中谈到,一位老中医为了满足病人改方的要求,就在守方基础上选择功能相近的药物互换,或将白术换成扁豆、薏米,或把陈皮改为橘红,或把砂仁换成蔻仁,隔上几付药再换回来。结果每次病人“欣欣然持新方而去”,医生也守住了原来的治法。

而另有一位老中医更有高招,他根本不找同功能的药来调换,只是将药物不常用的别名来替代原用的药名,如以“儿草根”代替山药,用“山连”取代白术,拿“赛佳香”替换砂仁等。中医药文化丰富博大,许多味药都有几个别名,有的可达几十个,随手调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同样可使病人“欣欣然持新方而去”。

这两位老中医的“调方”,都是表面调而实质未调,可谓不调之调,尽得其妙。

文章来源:大中华健康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