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欣赏】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作者:任一仁
font print 人气: 378
【字号】    
   标签: tags: ,

苏轼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缑山仙子,
高情云渺,
不学痴牛𫘤女。
凤箫声断月明中,
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
银河波浪,
尚带天风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缘,
风雨散、飘然何处?

【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 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博学多才,诗、词、文章、书法以及绘画,无一不精,是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创了宋词中豪放、清旷的词派,对后世的文学有巨大影响。

【字句浅释】

解题:作者与另几位反对王安石新法的朋友一起欢聚,喝酒喝得很高兴。这首词就是作者为其中一位友人而作。此词是咏调名本意,即所写内容与词牌内涵相合,而且是这一题目中词作的千古名篇,很有创新之意,极受后人推崇。(注)缑(读勾)山:地名,是周灵王太子王子乔成仙后乘鹤而去的地方。痴牛:指牛郎。作者说他痴,因为别人都希望由凡入仙,他和织女却倒着走,由仙入凡。𫘤(读呆,是“呆”的异体字)女:指织女。作者说她呆,与上述理由相同。 凤箫声:王子乔吹笙时喜欢模仿凤的叫声。时人:指当时看到王子乔登仙而去的人们。槎(读查):用竹或木编成的筏子。据说天河与海相通,年年有浮槎定期往来。海滨有一人探险乘槎而去,果然遇到了牛郎和织女。苏轼在这里用槎比喻他和朋友们坐的船,说他们的船可能真的冲犯了天上的牵牛星宿呢!前缘:前世的因缘。

【全词串讲】

缑山的仙人王子乔,
情怀高远缥渺云霄,
痴情的牵牛织女,他可不仿效。
明月光中,他不再玩弄手中的凤箫,
登仙时向在场之人致谢、举手轻摇。

我们的船或曾冲犯,
银河中的牛郎织女,
所以带着天上的风、海中的雨。
今天我们共饮一醉是依前缘相聚,
等风雨散后我们又将飘然何处去?

【言外之意】

虽然中国历代诗词中,以七夕为题的作品很多,但都不外乎两方面的内容:或借牛郎织女的故事来抒发男女的离愁别恨;或写民间乞巧的习俗。但苏轼这首词却一反旧习、别开新境。

人们写七夕,都不免对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同情一番,对他们忠贞的感情赞扬一盘;而苏轼却把成道后乘鹤而去的仙人王子乔“请”出来,用他的口气把牛郎织女贬了一通:可不是么?凡人本当刻苦修炼、跳出轮回、返归本源,你们却偏要背“道”而驰、堕落凡间,专为执著红尘、不愿醒悟的常人助势,这不是痴男呆女是什么!千古以来,写七夕的作者中也该有不少是信仰修炼、甚或自己修炼的人,就没有人像东坡这样一声大喝、令人清醒清醒的!

把仙人王子乔的故事这样一剪裁,就和七夕顺理成章的联系起来,为送人离别的内涵作了准备。然后作者又顺势牵出了另一个与七夕相关的美丽故事:海滨有人乘槎出海,果然遇到了牛郎织女!作者想落天外、一语双关,把他们分别时聚会的船比作出海的槎,料想他们也曾冲犯了天上的牵牛星宿呢!要不,他们的船怎么还带着天上的风、海上的雨呢?

作者最后准确的以“前缘”来界定了“相逢一醉”的愉快相聚,饱含着慰藉之意,读起来浑身温暖;又以“飘然何处”的问句,来设想分别后的各自东西,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概。特别考虑到,他们都是反对王安石新法的人,就更使人充满依依惜别之意。作者这样一写,就把个简单的聚会送行写出了新境、写出了灵气、写出了感人的力量!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堇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来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 纤云巧弄,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似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   飞花埋尽天涯路,
      又风送,银星去。
  • 【大纪元12月28日讯】手把红旗旗不湿,弄潮儿在涛头立。——宋词

      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美国所所长陈毓钧,最近经常在中共宣传机器──“中央电视台”第四台出现,接受访问并分析台湾海峡两岸形势。从他的谈话中听出,他对台湾的当权政党反感,对美国在亚洲的防共、反共政策不以为然,他的主要论点是:美国不希望两岸统一,不想中国强大。他认为美国协防台湾是为了美国在亚洲的利益,台湾不应该充当美国在亚洲的“看门狗”。甚至认为美国催台湾充实军备是想赚台湾那笔六千多亿的军费。

  • 中国古代是信神敬神的社会,社会的修炼风气总体比较浓郁,一些文学大家都是修炼之人,他们的作品往往看似是表达常人的情感,而实际是表达自己修炼的体会,感悟或者是境界,这其实是神传文化的一种必然。比如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 犹记得去年的一个春日,桃花开得灼灼,他邂逅了树下的陌生少女。女子巧笑倩兮,花面相映,而他凝眸端视,心驰神摇。不知是桃花映红了美人的面容,还是姣好的容颜照亮了繁盛的花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