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散文:十三

琦君
font print 人气: 130
【字号】    
   标签: tags:

洋迷信把“十三”看成一个不吉祥的数字,尤其逢到星期五。那是因为耶稣与门徒进最后一顿晚餐是星期五。十三个人。但如果没有背师的犹大出卖老师,那一顿晚餐,可能还是欢欢乐乐的团圆饭呢。可见不吉祥的因素,完全是人为的。中国俗语说:“ 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当然耶稣之钉死十字架,是他原始就抱着为世人免罪的伟大牺牲精神,他求仁得仁,上升天国,是再吉祥也没有了。终生痛苦的是犹大,不吉祥的是犹大。

由此看来,一个人只要存一颗光明正大、律己爱人之心,他的一生将无往而不利,区区数字的魔术,又能左右得了你什么呢?

春秋时代,齐国大夫田婴,富甲天下,号称靖郭君。他儿子一大群,有一个贱妾所生之子名叫田文,是五月五日端午节所生。靖郭君认为男子生于五月五日不吉利,命贱妾将他丢弃,( 多么残忍不负责的父亲!)贱妾却偷偷把孩子养起来。孩子长大到六、七岁时,有一天叫他混在诸兄弟群中,一同进见父亲,父亲忽然看见这张白白胖胖的生面孔,奇怪地问他是谁。孩子回答说:“ 就是你要丢弃的五月五日生的婴儿。”父亲大怒,要重重处罚他们母子。这个六、七歳的童子长跪地上,从容地问他父亲五月五日出生究竟有什么不好?父亲说,因为五月五日生的孩子,长大了要跟门上横木一样高,那就是不吉利。孩子笑着反问:“如果只为这一点,那太简单了,只要把门拆去加高一点就行了。况且,一个人生来是受命于天呢?还是受命于门户呢?”问得做父亲的哑口无言,暗中却惊奇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如此机智,内心不但不讨厌,反而喜欢他了。从此好好待他,田文长大以后继承父业,就是有名的春秋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

这个人尽皆知的故事告诉我们一点,数目字的吉利与否,完全操纵在自己手中,孟尝君当时说“人生受命于天 ”,现代人更要进一步说:“ 人生受命于自己。”因为人定可以胜天。儒家虽然有“尽人事以听天命”的话,老子也说:“ 知无可如何而安之若命。”但第一步先得尽己,即尽了奋斗的本分。“ 听天命”与“安之若命”并不是叫我们坐在那儿接受命运的支配,而是不要“ 怨天尤人”。古人所谓的“天”,就是自然。楚项羽败亡之日,愤懑地说自己“身经大小七十余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利,今日之败,乃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位狂飙式的英雄人物,没有自我检讨失败的原因,是由于不能接纳忠言、太自负、太意气用事,却归咎于天,故怀着满腔怨愤而终。我们于千载之后,固然不忍心过分责备他,但也可引作借镜。

大文豪海明威说:“一个人可以失败,但不能被击倒。”迷信的心理因素,尤其不当对立身行事有所影响,否则,就是被击倒了。旧式的农村家庭,忌讳特别多。记得我母亲计数时数到“四”一定得说“两双”,“五”字得加上一句“五子登科”,因为“五 ”“无”二字声音相近。“没有”得说“不有”,因为“没”“殁”同音。母亲具备了旧时女性所有的美德,一生忍让、谦卑,从来不向人诉说个人痛苦。横逆来时,她认命。我惟一的哥哥去世时,她哭干了眼泪,也认命。可是她对我的抚养、教育,却没有认命。我是女儿,她没有把女儿看得不如儿子,没有说过:“你怎么会是个女孩子,真是命。”反之,她时常对我说:“你是我独养女儿,也是我独养儿子,一切看你自己了。”在节骨眼儿上,母亲是不认命,也不迷信的。因此我从小养成不喜欢迷信,也不怕鬼的性格——尽管我走在马路口时胆小如鼠,只不过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自我解嘲而已。

再说“十三”这个数字吧。对西方人是不吉祥,对中国人来说,还是多采多姿的好数字呢!我国的宝库经典,十三经是一切学术的来源。论语的注释有十三家。佛教传入中国宗派为十三宗,宋元时代的画有十三科,最巧的是孙子兵法也是十三篇。可见古人对于十三特别重视。认为是个很严肃的奇数。

唐宋时,佛教兴盛,高僧圆寂以后,所建舍利子塔,称七宝塔,实际却是十三层。我肄业杭州之江大学时,距校址数百步之遥,就是六和塔。外表望去是十三层,进入塔内,拾级而上,却是七层,建筑非常精巧。登塔顶,俯瞰波涛汹涌的钱塘江,真有杜甫“振衣千仭岗,濯足万里流”的壮阔气概。杭州的钱塘门外有一处古迹称为十三楼。东坡居士在杭州任太守时,时常憩息其上,曾有诗云:“游人都上十三楼。”由此看来,十三实在是个有好姻缘的数字。

我个人就非常喜欢“十三”,记得我是十二岁由双亲带到杭州,十三岁考取了一个教会中学,正式当起“学堂生”来。( 这是母亲对学生的称谓,如今说起此三字,仍感到特别亲切。 )那一年,母亲带我去西湖灵隠寺进香,谢菩萨保佑我考上学校。寺院中有一百零八尊罗汉。母亲叫我随自己的选择,从任何一尊罗汉数起,数到跟自己年龄相同的数字,看看是怎么长相的一尊罗汉,然后请教寺内法师,可以预卜前程。我特地选了一尊慈眉善目的罗汉,数到第十三时,却是一尊离奇古怪的罗汉,铁青的脸,一对眼睛里长出一双手,伸得长长的。每只手心中长着一只眼睛,把我骇一大跳,总想自己将来一定不会有好运道。站在我身边的老和尚却笑咪咪地对我说:“这是一尊智慧罗汉,( 他当时说的名字我已不记得了。)他会保佑你聪明、读书好的。”我将信将疑。回家后一直不快乐,家庭敎师解释给我听说:“眼睛里长出手,伸得长长的,表示眼睛看得远远的,手心里又有眼珠,表示智珠在握。这不是很好吗?”我这才高兴起来,也增加了自信心。后来更知道是老师鼓励我,安慰我的话。但那尊罗汉的古怪印象,总时时在心。不由得对十三也有一个特别的观念。凑巧是每逄十三,一切都非常顺当,这并不是迷信,因喜悦的心情,往往能使周遭事物,化得祥和吉利。

最近我的妹夫应邀出国访问,启程之日,正是十三日的星期五,我妹妹起初心里有点嘀咕,他却高高兴兴带她上路。现已畅游归来,精神饱满。一位好友十数年前的结婚佳期正是黄历十三日,他们现在已子孙满堂。可见境由心造,心理健康,能使理智清明,万事自然顺利,何必去管那套洋迷信呢?
录自《桂花雨》 琦君 着
台北市,尔雅 出版社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12月15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刘嘉韵台北十五日电)年近九十高龄的女作家琦君今天出席国立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开幕茶会时指出,阅读、写作是最快乐的事,她现在的愿望是可以回学校作旁听生,三年后再写一篇论文给各界指教。
  • 【大纪元12月15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刘嘉韵台北十五日电)琦君自一九四九年在台湾发表散文“金盒子”后,作品不断,多篇散文作品被收入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国文教科书,不少评论家认为,琦君散文细腻雅致,文字漂亮,以怀旧为出发点,创作出一篇篇有关故土风情的篇章。
  • 【大纪元4月25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冯昭台北二十五日电)“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将于周日 (三十日)举办“向资深作家琦君女士致敬”活动,已自美返台定居的琦君,将由夫婿陪同出席接受赠奖。
  • 【大纪元4月30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蓉台北三十日电)向老作家致敬,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今天上午颁奖给作家琦君。琦君的夫婿李唐基代表致词,希望能有更多人持续华文写作,发扬华文文学。
  • 作品陪伴许多人度过童年的作家琦君今年已经90岁了,“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今天举办了“向资深作家琦君女士致敬”活动,表彰琦君多年来在文学上的成就。(张德厚 报导)
  • 【大纪元6月7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蓉台北七日电)曾出版“橘子红了”、“三更有梦书当枕”等多本散文和小说的作家琦君今天凌晨四时四十五分病逝于和信医院,家属随侍在侧,享年九十岁;琦君家属和朋友决定于十九日上午八时三十分于第二殡仪馆怀恩厅举行公祭,送这位在台湾文学上有重要贡献的作家最后一程。
  • 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好像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
  • 我心中一直有一对手镯,是软软的赤金色,一只套在我自己手腕上,另一只套在一位异姓姊姊却亲如同胞的手腕上。
  • 【大纪元6月16日报导】(中央社记者蔡素蓉台北十六日电)总统府前资政、立法院前院长倪文亚、作家琦君日前过世,总统陈水扁今天明令褒扬二人。
  • 每个人总或多或少藏有一份不愿向人全部吐露的心情,这并不是不坦诚,而是生活上含蓄的情趣。一个人如果可被透视得跟玻璃似的,还有什么意味可言。含蓄并不是阴沉,而是深沉,亦无碍一个人性格的光明磊落。所以对于含蓄深沉的人,实不必生警戒畏惧之心,相交日久,自成莫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