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心人 抢救胡同与四合院

人气 10

【大纪元7月16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张谦台北特稿)黄昏时刻,走在北京东寿里胡同内,心情特别舒畅。此刻阳光在灰色矮墙的衬映下,看来是那么地柔和;而两旁四合院内的树木嫩叶丛生,与残破的檐壁交织成山水画般景象,古意盎然。

站在胡同里,令人暂时忘却了现代城市高楼大厦间的压迫感。但在感受胡同的古意时,却也想起了“老北京网”版主王龙前几天在讲座中的呐喊:“随着北京建设的步伐加快,这里的胡同和四合院每天都在消失,要看的话,还得赶快。”

王龙刚在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毕业。毕业以来,他并未急于找寻工作,而是与几位志同道合者到北京各大学演讲,介绍胡同和四合院。从去年中起,王龙与几位友人开始关注胡同和四合院,每个星期天都会组队到京内各胡同及四合院进行拍摄,然后透过“老北京网”互传讯息,交换意见。

五月的一天,王龙与友人辗转到了母校举行胡同及四合院讲座,虽然出席的学生不多,但他凭着一股热诚,把四合院的门、影壁、屋脊、门墩、辅首和门簪等特色,娓娓道来。

从小在四合院长大的王龙接受访问时说,他喜欢四合院的宁静和优雅,喜欢居住在里面的人的近距离交流。他说:“四合院是北京的细胞,胡同是北京的血脉,要了解北京,首先就要认识它们。”

他说,所以与友人发起拍摄和到处介绍胡同及四合院的活动,一方面是要客观地为胡同和四合院留下历史纪录,另一方面是希望为保护它们尽一己之力。

王龙说:“随着北京快速发展,胡同正迅速消失,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事。我们希望留住胡同,因为它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对人的内心很具意义。”

胡同本身是四合院之间的走道,一般而言,宽约六步。根据王龙从官方获得的粗略估计,目前北京只剩下四百五十九条胡同,以平均一条胡同有三十五家四合院计算,北京约有两万间四合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方晓风估计,与二、三十年前比较,北京的胡同及四合院的数量起码减少了一半。

毕业后一直留在清华大学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方晓风也认为,北京胡同和四合院消失的速度相当快。但令人有点乐观的是,北京当局近几年来已开始重视保护它们。

几年前,当局首次提出了历史街区的概念,把胡同和四合院列入受保护规划内。但方晓风认为,在保护工作上,北京方面仍有许多缺失及客观存在的困难。

首先,北京仍有很多胡同及四合院没有被纳入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内。他表示,随着光阴的流转,也许有朝一日这些建筑会被视为很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些建筑未被纳入保护规划,一旦被拆除,就无法挽回。方晓风提醒说:“(建筑物)更新的速度跟不上人的认识的变化。”

其次,当局的保护心态与真正关心历史价值的人不尽相同。

例如,南池有一片老房子被拆除后重建,用的是新料子,里面也现代化了。这种外貌像旧城、但实质是新建的东西,对居住在里面的人,固然是居住环境改善了,但真正关心历史文物的人,对此却是有意见的。

再者,眼前更大的一个问题是,保护资金基本上还是来自政府;而政府的资金只能投入保护一些重点项目,非重点项目会被忽视,最终可能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第三,在历史街区改造更新上,政府没有成立公众听证制度。方晓风认为,城市的开发和建设实际上涉及公共利益,但公众在胡同和四合院的保护发展上,却没有参与机制,只能借助舆论或个人表达意见。

他说:“尽管官方设立了顾问专家制度,但人数比较少,况且他们大都来自官方系统,在意见表达上有其局限性。就历史街区而言,这是整个社会的事,不能指望少数专家的意见可以取代广大民众的想法,尤其是胡同及四合院的问题比较复杂,每宗个案的问题往往超出专家的考虑。”

除了上述复杂因素外,住在四合院的人,也由于嫌弃院内住户数目太多,加上卫生环境不好,大多支援政府改建的政策,增加了政府拆除四合院的理据。

一九八零年左右,中国政府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开始进行危房改造,从此四合院遭到相当大的破坏。此外,由于北京的四合院大都是公产,以致在解决上比外国更加困难。

方晓风说,在外国,房屋大都是私产,可以在市场自由买卖,建筑物由拥有者管理。所以,国外有很多文物保护,实际上是民众自发完成的,不一定是政府投入,政府只是订定政策而已。

但在中国,从制度上来看,在这方面可操作的力度很少,因为大部分四合院都是公有的,要么由政府统一改造,要么就继续让市民租用,在保护上没有那么灵活。

尽管存在上述种种问题,方晓风认为,现在已有愈来愈多人意识到保护胡同及四合院的重要性。去年下半年,有关部门就把危房改造基本上叫停了,对改造或拆除四合院采取更谨慎的态度。

当局改变态度,原因之一是因为奥运会两年后就要举行了,政府希望借此向世界呈现北京独有的文化价值——胡同和四合院。

整体上,方晓风认为,当局对文物的审定和认识正在改变,逐步与国外接近。譬如,早期当局对审定文物古迹的态度很严格,以前只考虑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且往往是与历史政治事件或名人挂钩,以致很少建筑物被审定为文物。

但当局已意识到这个问题,逐步把范围扩大至与人民日常生活有关的建筑物,历史街区概念的提出,就是一个例子。

但他认为,即使当局改变了看法,至今仍难以找到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保护文物公式─外国也是如此,因为每个四合院城区各有不同,有些值得保护,有些却不是,当中如何拿捏,很难作准。

展望未来,方晓风说,北京肯定会留下一些胡同和四合院,但关键是如何维持它们。在方晓风心里,要等到整个社会对问题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亦即他们对保护胡同和四合院的价值观建立起来后,问题才会获得解决。

简单地说,就是民众必须建立起对胡同和四合院的爱。

方晓风举例:“有的人家里有一个古董,他又不知道,认为是个破烂,就扔掉了。其后可能看到别人在拍卖,突然发现,原来我也有过这么好的东西……保护的理论前提就是要对它有一种爱,就是真心喜欢它。”

如果不是真心喜欢它,只是认为它有一种价值,早晚会把它卖掉。他承认自己的想法可能有些理想化,但认为“没有这种感情的维持,仅仅出于利益,保护很难有一种特别好的状态。”

但要民众建立起一致的价值观,建立起一致的爱,又谈何容易。所以,方晓风说,有些事情,看得痛心,但也感到无力。

他说,上课时经常向学生提到罗大佑唱的“鹿港小镇”,因为他觉得,歌词中“听说他们挖走了家乡的红砖,砌上了水泥墙;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正是当前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写照。

王龙及方晓风等人的热诚何时唤起民众或北京当局对胡同和四合院一份真诚的爱,目前不得而知。但恐怕在这份爱尚未建立起来以前,北京还得要先留下一定数量的胡同和四合院,否则,待这种爱建立起来以后,一切都将只能成为追忆。

相关新闻
李宇春为代言扮间谍 近期将推新单曲
刘晓庆赞李冰冰《宛心》演技沉稳 甘当绿叶
外电:中国人海外旅游面面观
贵州茅台酒厂一副部长在京猝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