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学问:韵书

编辑整理/清源
font print 人气: 245
【字号】    
   标签: tags:

韵书,是把汉字按照字音分韵编排的一种书。这种书主要是为分辨、规定文字的正确读音而作,同时它有字义的解释和字体的记载,也能起辞书、字典的作用。

文字形体的变迁,反切注音方法的产生,是韵书发生的条件。汉魏以后,随着汉字书写的变化、新字的增加以及地方音的变化,为韵文的写作、文人的交际都造成了阻碍。这就要求有规定文字正确读音的韵书出现。可能受了翻译梵文佛经的影响,汉魏之间产生了使用反切标注字音的方法,并且逐渐盛行起来。到了六朝,四声的现象被人发现,引起了文人的注意,文学创作特别讲究声律。这都为韵书的产生、盛行准备了条件。但是魏晋六朝的韵书大都依据方音编写,直至隋代统一南北朝以后,才出现了适应当时政治统一形势需要,便利各地人士应用的《切韵》。此后,唐宋明清各有“官韵”。目的在于为全国各地的士子读书写诗规定一种标准的字音。

根据文献的记载,中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期李登编著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编著的《韵集》。但这两书早已失传。唐代封演《闻见记》说,《声类》是“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魏书-江式传》云:“晋吕静仿品登之法作《韵集》五卷,宫商角征羽各为一篇。“五声”或“宫商角征羽”与后世的声、韵、调是什么关系,两书的体制类型是否与后世的韵书相似,现在都无从深考。根据《颜氏家训-音辞》所说“自兹厥后,音韵蜂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可以肯定的是,六朝是韵书的大发展时期,出现了很多韵书。

《切韵》:隋代陆法言《切韵》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又是后世传统韵书演变的基础,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著述,是代表中古汉语语音的韵书。《切韵》是在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初年,陆法言的父亲陆爽在朝廷作官时,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聚会时讨论了编订新韵书的纲领性意见,陆法言执笔把大家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切韵》原书没有流传下来。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是敦煌出土的唐人抄本《切韵》原书(传写本)的片断和一些增订本。

《唐韵》: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唐代孙愐着,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之后。因为它定名为《唐韵》,曾献给朝廷,所以虽是私人著述,却带有官书性质,比起较它早出的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还更著名。《东斋记事》说:自孙愐集为《唐韵》,诸书遂废。但原书已不存在。据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所录唐元和年间《唐韵》写本的序文和各卷韵数的记载,全书5卷,共195韵,与王仁昫《切韵》同,上、去二声都比陆法言《切韵》多一韵。《唐韵》对字义的训释,既繁密又有出处、凭据,对字体的偏旁点画也极考究,使得韵书更加具有字典的性质。这也是《唐韵》更加受人重视的一个原因。

唐代还有一部李舟《切韵》,它在收嬜(xin)音和收m音的阳声韵部的次序排列以及入声韵部和平、上去三声韵部的配合方面,都有一些特点,对后世的韵书中韵目的排列是有影响的。原书早已失传。

《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陈彭年等人奉诏根据前代韵书修订成的一部韵书。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修的韵书。由于《广韵》继承了《切韵》、《唐韵》的音系,是汉魏以来集大成的韵书,所以对研究古音有重要的作用。《广韵》共5卷,计206韵,包括平声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广韵》每卷的韵目下面都有一些韵目加注独用,或与某韵同用的字样。

从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开始,及至孙愐的《唐韵》,注释逐渐加多,并且引文都有出处,韵书便具有辞书、字典的性质。到了《广韵》,这种体制已成定型。《广韵》也可以说是一部按韵编排的同音字典。《广韵》的字数,较以前的韵书增加得很多。据它卷首的记载,共收字26194个,注解的文字191692个。明代邵光祖《切韵指掌图检例》说:按《广韵》凡二万五千三百字,其中有切韵(指反切)者三千八百九十文。即有小韵3980个。近年有人统计,《广韵》的小韵实际是3700多个。总之,《广韵》的韵数、小韵数、字数都较以前的韵书有增加,《广韵》的名称本来就有增广隋唐韵书的意思。《广韵》之后的正统韵书,如《五音集韵》、《古今韵会举要》、《洪武正韵》皆是以《切韵》、《广韵》、《集韵》、《礼部韵略》为根基发展而来。

《集韵》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即《广韵》颁行后31年,宋祁、郑戬给皇帝上书批评《广韵》多用旧文,繁省失当,有误科试(李焘《说文解字五音谱叙》)。与此同时,贾昌朝也上书批评宋真宗景德年间编的《韵略》多无训释,疑混声、重叠字,举人误用(王应麟《玉海》)。宋仁宗令丁度等人重修这两部韵书。《集韵》在仁宗宝元二年(1039)完稿。

《集韵》分韵的数目和《广韵》全同。只是韵目用字,部分韵目的次序和韵目下面所注的同用、独用的规定稍有不同。《集韵》和《广韵》主要的不同之处还在于《集韵》收字多,而且收的异体字特别多。一个字不管有多少不同的写法,又不管是正体,还是古体、或体、俗体,只要有点根据就收进来。有的字竟多到八九个写法。《集韵》共收53525字,比《广韵》多收27331字。缺点是对字的来源不加说明,不过字训以《说文解字》为根据,反切多采自《经典释文》,《集韵》这部韵书也是一本较好的字书。

《礼部韵略》:《礼部韵略》和《集韵》都是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由丁度等人奉命编写的。《集韵》成书稍晚两年,《礼部韵略》在景祐四年当年就完成了。这部书是宋真宗景德《韵略》的修订本。由于它在收字和字的注释方面注意举子们应试常用的,较《广韵》、《集韵》都简略,所以称为《韵略》。又由于它是当时考官和应考的举子共同遵守的官韵,而官韵从唐代开元以来就由主管考试的礼部颁行,所以叫《礼部韵略》。《礼部韵略》只收9590字,仍为二百零六韵。它同《集韵》一样,在韵目下面所注的独用、通用的规定已与《广韵》的不同,这对后来的韵书中韵部的并合,韵部数目的减少却是很有影响的。

《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刘渊曾编写刊行过新的《礼部韵略》共107韵。以这稍前,有金代王文郁的《新刊韵略》(1227)和金代张天锡的《草书韵会》(1229),都分106韵,这同宋末元初阴时夫《韵府群玉》分106韵是一样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早已不存在,只能从元初黄公绍、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一书了解到一些概况。

韵书的编写,到了金、元的《五音集韵》、《古今韵会举要》,在编制的体例和韵部的分合上有了新的变化。

《五音集韵》:金代韩道昭作。韩道昭字伯晖,真定松水人。据《至元庚寅重刊改并五音集韵》的第一篇序说,作序的时间是崇庆元年岁次壬申长至日,那是金卫绍王时,相当于1212年,较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的成书刊行还早40年。全书分160韵,比《广韵》少46韵,比《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多53韵。平声共44韵,上声43韵,去声47韵,入声26韵。所谓《五音集韵》的五音大约就是指喉牙舌齿唇。

《古今韵会举要》:黄公绍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以前编过一部《古今韵会》,简称《韵会》。这是一部征引典故很多,很注重训诂的书。黄公绍的同乡,又在他家坐过馆的熊忠嫌《韵会》注释太繁,在元成宗大德元年丁酉(1297)编成《古今韵会举要》。比《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晚45年,共分107韵,完全依照刘渊归并《礼部韵略》的方法。和后来流行的诗韵相比,就是多了一个拯韵。此外,从《古今韵会举要》注释的引文还可以辨析古书中许多异体字、通假字,可据以校勘有些书上引文的错误。

随着元曲的兴起和发展,元代有了适应北曲需要的曲韵。元代泰定元年(1324)周德清作的《中原音韵》,就是根据元代许多著名戏曲中押韵的字编成,又用来指导作曲用韵,调平仄声律的。周德清在《自序》中称曲为乐府,说: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这种明标以中原语音为编写韵书标准的主张,是对传统韵书编写原则的重大改革。《中原音韵》收的字数不多,只收5876字(一说5877字)。它和曲律、曲谱之类的书印在一起,单行本不多。

《洪武正韵》:是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乐韶凤、宋濂等11人奉诏编成的一部官韵,共16卷。从编辑人员的籍贯来看,绝大多数是南方人,而宋濂作的序文中却说,《洪武正韵》一以中原雅音为定。《洪武正韵》在明代屡次翻刻,影响很大;而清代对此书却很轻视,没有翻刻过它。这固然有政治原因,然而也同它糅杂南北语音的毛病不无关系。

《佩文诗韵》:是清代一部权威的官书,士子进考场作试帖诗,必须遵守这一部标准韵书,和宋代的《礼部韵略》的作用差不多。这本诗韵分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分上下),共106韵。康熙时的《佩文诗韵》大约是那部大辞典式的《佩文韵府》的单字本或节略本,同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到五十五年(1716)编辑成书。共收10235字。每韵中常用字列在前,罕用字排在后,而又每字都加了反切,这就把韵书向来以小韵统率同音字的好体例给打破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转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昨日,在某网站有幸拜读了一篇奇文:《揭露违背科学原理的骗局无需举证》。众所周知,在共产党统治下的大陆,“科学”一词基本是与“真理”、“万能”等同的概念,不但如此,而且科学还成为标榜自己“正确”和“进步”的花衬衫,最明显的例子是共产党在自己的政治宣言中每每都要冠以“科学”二字,例如所谓的“科学的全面发展观”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等等。
  • 小时候经常在想,人为什么要活着?当时并没有发现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似乎每个人都是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循环而已。后来开始学习现代科学的时候,知道了人类社会以及科技都是在进步发展之中的。但什么是进步呢?
  • 在战国时期,晋国盗贼横行,全国上下无不为之苦恼。这时有叫郤雍的,他说自己能识别盗贼的相貌,而且只需要观察盗贼的眉目之间的神色,就可以对盗贼的情况了如指掌。晋国的国君听说以后,马上就把他叫来,让他去识别盗贼。结果他对盗贼的识别果真个个准确,协助抓捕了成百上千的盗贼。
  • 这里说的“小学”,可不是“小学生”一词里面的那个“小学”。这里所说的“小学”是对古代语言文字学的传统称谓,包括音韵学(释音)、文字学(释形)、训诂学(释义)三种学问。
  • 中华文化就像夏日夜空中的银河一样璀璨夺目。然而,在文化的承传之中总是有很多缺憾,让后人难以理解甚至曲解前人的本意。虽然说文化在这个时代是这个样子也是合理的,但是我想正本清源也未尝不可。在本文中将说明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曲解。
  • 许慎(约公元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现河南郾城县)人,在当时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称。他是汉代有名的经学、文字学、语言学学者,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许慎于公元100年(东汉和帝永元十一年)着《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字典。许慎另著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已失传。
  • 华夏文化是神传文化,瑰宝无数,其中汉字堪称宝中之宝。汉字不但是华夏文明承传的载体,历史上无数的文人骚客更是用汉字创作了无量的绚丽诗篇,就是书写汉字也形成了一门艺术。
  • 中国大陆社会存在着一种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几乎人人都明白XX党邪恶,但是绝大部分人却以各种各样的借口默认XX党政权的合法性甚至其中部分人还会为XX党的暴行叫好,“六四应该杀”,“要是我也会镇压法轮功”。然而,理智清醒的人都知道,既然知道一个东西不好,却又“认同”它甚至为之辩护,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那么还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有些怪异了。
  • 《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易经》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从其编排体例及文字内容看,似乎是上古人类占卜用的书。传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偷偷将《易经》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