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中的人生】人如风后入江云 情似雨余黏地絮

画与文/杨纪代
font print 人气: 2272
【字号】    
   标签: tags:

暮春时节,风中纷飞的桃花,点点飘落溪面,迅即被那行色匆匆的流水毫不迟疑的带走往前奔去。秋藕一旦采摘折断之后,是再也无法重新连接在一起了。一如我俩自此一别后想再续前缘,那是千难万难的。想从前我与你曾经密约在赤栏桥上,当时苦苦相候的温馨与甜蜜情景,依稀如昨。而今却剩下我在这铺满黄叶的小路上悲凄的漫步踟蹰,独自追寻往日的欢乐足迹……

烟霭中矗列着无数翠绿的山峦。暮色苍茫里,一只大雁背负着落日的一抹残红飞过我的眼前。心中念念不忘的你呵,一如随风飘散落入江中的片云般倏然而逝,无法再聚。而我的一腔痴情则似那风雨过后黏着在泥地里的柳絮,仍是那样的执著胶固,无法解脱啊!

    玉楼春    宋 周邦彦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
<--ads-->

词的内容并不新鲜,不过是写离情——与所爱女子隔绝后重寻旧地的寂寞惆怅。是啊!珍贵的东西一旦在无意的轻率中失去,留下的便只有永久的悔恨。这阕词的最后两个结句:一说“人不能留”,一写“情不能已”。将贯注全词的那种悔恨、追恋、伤感交并、深挚浓重的痴顽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人读来有一气股荡、把玩再三、回味无穷之感。

而这两句正是全词的点眼:“风后入江云”譬喻别后行踪的游移不定、无法捉摸;“雨余黏地絮”写出了这“情”是“痴情”,是“豁出去”的!正如风雨过后黏泥的柳絮,既去不掉也脱不了,稍微触动,便越陷越深。在词人艺术手法的渲染下,这份“情”读来真是别有味道,仔细咀嚼,当可体会到其中三昧。

年轻时爱看言情小说,喜欢欣赏爱情电影,为其中的情节神魂颠倒:那《简爱》一书里,历经忧患割舍与离奇变故之后,所显现的“不离不弃”的坚贞,让人动容和赞佩;特别是“罗马假期”这部影片中,那一对身份悬殊的恋人,没有肢体碰触的热情表演,一个注视,一次回眸,一瞬间眼神的交会,一霎那目光无言的凝注……在在都真情流露、灵犀相通。这些浪漫唯美、隽永绵长的情丝,牵动着民国四、五十年代当时尚余纯真善良本性的青春男女,引导你去体会古代那“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的忠贞、纯情与痴迷。顶多不过是轻轻的一牵手,柔柔的一搭肩,浅浅的一个轻吻,表达的是在礼教约束下、道德规范里无尽的情意和想像空间。最后“慧剑斩情丝”的睿智,留给两人的是铭刻心底的回味与尽职尽责、顾全大我的高贵情操。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能将私人感情抛开,将眼光放远,而不是狭隘的局限于两人世界的组成。那为子民着想的公主毅然的把钟爱的记者忍痛当成“入江云”似的看待,而对方也把满腔的情意化为柳絮,飞扑黏附于湿泥里再也无力振起……

人生因着缘分而聚合,缘尽则作罢,或生离,或死别,太看重了,太在意了,受伤的是自己。仔细想想,万事万物都有自然定律在制约着,世界上没有恒久不变的东西,人世间也没有能长远掌控与保有的事物,人自己的一生都无法拿捏了,何况“情”这个属于精神层面、虚无飘渺、捉摸不定的东西?分手的无奈与认命,感情的执著与不舍,这当中的那份“真情”也只不过是整条“风雨人生路”当中的一个过程,一段经历,最终必将跨越,最后总会成空,所有种种必定化为历史,成为一种记忆。早些看破,早点跳脱,也就会早早轻松自在,立刻挥别烦恼,是吧?

其实人的“心”与“情”得做到收放自如那才是智慧。缘聚则欢喜拥有、认真对待、加倍珍惜。缘尽则洒脱放开、自然松手、莫再执著。硬将人留在身边,而“心”已远离,要这个空躯壳有啥用?徒增烦恼,成为双方的负担。何不放手甩开,好合好散,强留而心不在,何苦?至于如何抉择则留待人们去思考。

总之,人生中的任何事物,任何一种困境、挫折与乖违,你如果能随其自然,淡然处之,笑迎横逆,乐观面对诸般变化的“情感样貌”,你就懂得:随缘而来即有,那就把握;缘尽则散就放,心即自在。对“情”用中庸的态度处理,拥有时,用心呵护;失去时,随缘而止不强求。再大的心痛,总会由时光来抚慰,由空间来治疗。再洒脱的祝福对方,真心希望他找到自己心目中合适的那份缘。让那份在泥地里尚存的“情丝意絮”化为养分,无迹可寻。持这种心态就符合了中庸之道,也解脱了“心牢”,更突破了“情茧”,心胸宽广一如天边自在舒卷的云朵,又似挣脱那泥泞在风中飞旋的游丝棉絮般轻盈自在。那么那澈悟后的通透心境,个人自有体会,是无法用言语与人分享,也不能以行动表达完全,只能在细心的观察里,看到那眼神的澄澈、心湖的宁静与不动如山的境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人生的修行中,对于正人君子来讲,最重要的事莫过于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至于物质享受,能维持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就应该知足了。一个人如果拥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即使居室简陋,人们也会自然而然的敬重他。大德之士谦恭有礼,德重才高,能以慈悲的胸怀善待天下众生,不管他是否具有丰富的物质财富,都会轻易的得到众人的仰慕。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色彩与人类生活环境紧密相连,从大自然的天地山水、各种建筑物,以至瓜果、花鸟,甚至细如虫、蚁、纸、笔都脱离不了色彩。很难想像抽离了色彩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景象。从八卦中阴阳两极开始,中国就是一个讲求“对应”关系的民族。文学上表现的是一种“对偶”的应用:平仄的和谐;句数以偶数作结;字数讲究奇数的组合。当然色彩的运用也不会是一种单色的涂抹而已。
  • 幼年时曾阅读、背诵过许多首唐诗,后来在繁忙的生活中逐渐地忘记了。深深地刻在脑海中、至今仍能背诵的唐诗只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白居易的那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佳篇。
  • 想像这么一个画面与场景:曲折蜿蜒的溪水在山谷中奔窜追逐,同时变幻莫测的急速翻滚在溪底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岩块上,深深浅浅、激激越越的时而形成一深潭,抑或出现一浅濑。(所谓濑,就是指从石沙滩上急急溜泻的流水)这流水虽然湍急,但明澈清浅,游鱼历历可数,鹭鸶常在这儿觅食。
  • 做人应该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名利与富贵?孔子的《论语》和西方的《圣经》中对此都有精辟的论述。《论语》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圣经》中则说:“用诡诈之舌求财的,就是自己取死;所得之财,乃是吹来吹去的浮云。”
  • 大约十年前吧,外子有个知交,妻子突然车祸过世,我们都感同身受。这位太太能干得很,家里开个课后辅导班,忙进忙出,身边总是拉拔着轻度智障的小儿子,从不放心让他离开自己的视线一步。这下子祸从天降,家中的顶梁柱倒了,朋友真是哀毁逾恒。可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半年后,就和一个大陆妹结婚了!
  • 古语说:“人目不见青黄曰‘盲’,耳不闻宫商曰‘聋’,鼻不知香臭曰‘痈’,痈、聋、盲不成人也。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崐……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由此可见,人世间的学问见识,往往也是以博读见效,以寡读见拙。古诗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
  •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生在世,难免有时会说错话或做错事。其实,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只要勇于承认,坚决改正,就可以避免重犯曾经犯过的错误。有错失知道悔改的人,仍不失为高尚之士。
  • 艺术的领域当中,生命不会是孤绝、抽象的,它必然是展现在情致纷披的各种生命景象当中。充满了七情六欲的生命景象,必会落实到具体的活动层面,借着描绘这些,才更容易得到观赏者的共鸣与理解。而内在的情绪活动必会展现于外,转成为具体的人间生活;生命的积极意义,总是透过不同的方式而表现为一种生活的步调与情趣。
  • 夜读《西游记》,非常羡慕孙悟空拥有一双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火眼金睛。因为生活在一个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时代,善恶真伪难辨,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智清醒的头脑,就很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失去辨别真假的能力。而没有辨别真假的智慧,就很容易被邪恶而动听的谎言所迷惑,在大是大非面前难以决定何去何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