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神貌与发展(三)夏朝时期

作者:雅慧
font print 人气: 60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夏朝

夏朝(约公元前2032-1600年)是中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它的开创者是治水的大禹,虽然他原本将帝位禅给别人,但因为他的儿子启也有贤德,受人民的爱戴,所以帝位后来还是囘到启的身上,从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朝代史。从禹到最后的桀,夏朝经历了17位帝王,国祚约四百七十余年。

治水与九州分域

在历史上,禹和他的父亲鲧都以治水留名于世,相传在尧的时候有场大洪水将大部分土地都淹没了。众人推荐鲧去治水,尧虽然不同意,但还是顺从众意派鲧去治水。鲧采取围堵法,花九年的时间但没有成效。舜让禹继任父亲的工作,用13年的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使用疏导的方法终于使大水退回水域,土地得以耕作,百姓得以安定,禹也因如此大功与其勤俭贤德而获得舜与全民的信任,在舜之后成为君主。

禹在治水时首先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地貌。为此,他不辞辛苦,一路上穿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以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他常常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身上还装载着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开始逐步开发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禹将土地分为九州,古时,州和洲本为一字,即今天的岛字。而州、岛二字古时音是相同的。《说文解字》对此的解释是:“州,水中可居者。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后来 “九州”也泛指中国。

从夏禹治水的传说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认识了许多高山大河,确定了大地的东西南北,学会了开渠、分洪、修堤,并且掌握了计算、测量和绘制地图的能力。传说大禹收集了九州献来的铜等金属,铸了九个大鼎,鼎上分别绘有各州的山川风土、草木禽兽,可说是4000年前的原始地图。中国最早的一本地理文献《禹贡》相传便是大禹治水所累积的经验总结。

夏朝的国土区域规划

根据《禹贡》记载,禹还制定了贡赋的制度,将九州的土地依照其肥沃程度区分为上中下三等,并依照交通便利与否以及距离都城的远近来规定贡赋的等级,由此可以看出夏朝的区域规划与土地使用已形成一套体系。夏朝以天子之都,也就是“中国”为中心,每五百里为单位,天子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甸服”,即为天子服田役纳谷税的地区: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侯服”, 即为天子侦察顺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区: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绥服”,即受天子安抚,推行教化的地区: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 为“要(yāo,腰)服”,即受天子约束服从天子的地区: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荒服”, 即为天子守卫远边的荒远地区(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内荒凉落后,那里的人来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内可以随意居处,不受约束)。

夏朝城镇建设的发明

最早的城郭

大禹治水所代表的意义,不仅止于对自然环境的整治与利用,当时人们掌握的相关技术也同时运用到人造的城镇及建筑物当中。在城镇建设方面,出现了城墙与城池,根据《史记》,“鲧作九仞之城,以障水。”;在《博物志》里,也记载着“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原来聚落的周围虽然都有道防御用的土堆,但是结构并不坚实,遇到大水冲激动辄崩溃流失,并无法起到防止洪水淹入聚落的作用。鲧使用围堵法治水,在想到把水围起来的同时,也想到可以把城镇围起来来避免水患。起初的城墙是作为防水之用,等到禹平息水患后,人们发现,城墙除了可以防止水灾外,更可以保护城镇不受外患入侵,城墙便成为往后城镇建设的基础设施。

砖瓦

城墙的出现与砖瓦的发明息息相关。《古史考》记载,“夏禹时,乌曹作“砖””,而据《本草纲目》:“夏桀,始以泥坯烧作“瓦”。”夏朝末期已经发明了瓦。砖瓦也使用在房舍建筑上,使建筑物更加坚固。在夏朝之前,房舍的屋顶皆以茅草混合树叶、草茎土或黏土作成,无法有效阻隔风雨寒气的侵袭,也容易损毁。砖瓦作为建材,使建筑物更为坚固耐久,数千年来广泛运用在各种建筑物上,成为中国建筑的特色之一。

排水沟渠

夏朝的另一创举是排水沟渠的发明,这也和大禹治水使用的技术有关。禹采用疏导法治理水患,利用同样的原理在城邑里开沟挖渠,除了遭逢大雨时可以调节宣泄,平时还可以排泄生活用的废水。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排水设施为陶质和石板砌成的管道,出现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二号宫殿底下。

方城与坐北朝南方向

根据史书记载,禹先建都于阳翟(di,今河南禹县),后又在安邑(今山西安逸)或平阳建都。当今的考古界尚未找到夏朝的都城,目前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是从上个世纪陆续出土的古城遗址,如二里头遗址和龙山文化等。在龙山文化的遗址里除了出现城墙与排水设施外,令人注意的是方形的城址多呈坐北朝南的方向,且城内出现成排相连、坐北朝南、房门开在南面中间的建筑(平顶山蒲城店遗址)。 这个发现为中国传统房舍聚间成房、方位坐北朝南的历史往前推至夏代。

二里头遗址的年代晚于龙山文化,在其中已可发现最早的宫城、最早的车辙痕迹以及最早的城市道路网。有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朝的都城,惟此推论尚未得到普遍的肯定。

夏朝都城 宗庙高于宫殿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将“都”解释为“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在夏朝的都城里,宗庙的地位高于宫殿。宗庙亦即祖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根据古籍推测,最晚在五帝的尧时代就有宗庙的存在。宗庙的兴修是与国家政权的建立联系在一起的,这也许源于古代的“君权神授”思想。

黄帝一统中土,承天命为天子治理天下,黄帝以降的历代帝王乃至夏朝之后,不论是禅让还是家天下,即帝位者皆是黄帝的后裔子孙,立庙祭祖以表明统治天下的权力来自承受天命的先祖,有不可置疑的正统性。《墨子.明鬼篇》曰:“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在建都之始便选择都城正中的位置兴建宗庙,可见宗庙在古代统治者心目中是何等的重要。据《周礼・考工记・匠人篇》记载,宗庙在夏代叫“世室”,既是夏朝祭祀祖先的处所,又是重要的行政场所,是政权的象征。

夏朝的历史至桀而亡,桀之前的几个君王即已不修德,致使夏的王室威德日渐衰微,并且引起了诸侯的反叛,夏王朝也逐渐走向衰败。夏桀暴躁残忍、奢侈无度。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为了享乐把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相反的民众的生活则十分困苦。就在这种情形下,星陨地震,河水断流。夏朝末,又发生过两次大地震。天灾是上天对人不遵循天理的警告与惩罚。夏桀多行不义而天亡之。

商汤见夏桀已是天谴众离,乃以“天命”为号召,要求大家奋力进攻,以执行上天的意志。鸣条之战,一个强大的王朝经历了四百余年历史,却被一个小诸侯国所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与思考,所以后来出现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告诫。《周易.革》中认为商汤伐桀灭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样,商汤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取代了夏朝,领有天下。@*#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期。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它也结束了尧舜以来的禅让制度,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它的诞生使中华文明走上的一个新的历程。
  •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期。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它也结束了尧舜以来的禅让制度,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它的诞生使中华文明走上的一个新的历程。
  • 编者按: 中国的历史是朝代更迭的历史。你方唱罢,我登场。千万个多姿多彩的主角,千千万万忍辱负重的百姓。然而, 连年起伏的天灾似乎是这场大戏的主线。它警示天下;它谴罚违天理之徒。它导演着一代王朝的衰亡,另一明主的兴起。
  • 中国大陆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一座始建于二里头文化晚期的大型建筑基址,考古学者怀疑它可能是夏朝都城,展开进一步挖掘工作。据新华网报导,这座被考古学家怀疑可能是“夏朝都城”的建筑基址,位于著名的“二里头遗址”二号宫殿北墙外,现编号为六号;它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的始建年代正值一般认为的夏、商王朝更替关键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许宏说,古建筑基址到底是夏人或商人所建,必须再进一步发掘,这件历史疑案的破解,将为夏商分界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 五帝时期,天下的共主,譬如黄帝、帝喾、颛顼、尧和舜,都是因为贤德而为各个部落所尊崇、所拥戴。禹死之后,尽管帝位传给了别的贤人,但最后还是其子启继承了天子之位,从而真正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王位由“父子相传”的先河,即古人所说的“家天下”的肇始。
  • 中国大陆河南省的考古人员,最近在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一座距今约三千六百年的大型古代宫城,考古专家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宫城。中新社报导,新发掘的这座宫城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古代都邑,面积超过十万平方公尺﹐是迄今可以确认的中国古代最早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开创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
  • 中国最近在以华夏第一都|二里头遗址为中心的河南洛阳盆地七百多平方公里内﹐新发现了一百七十四处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时期至战国时代的古遗址。
  • 最新研究发现,中国最早汉字可能不是甲骨文,而是在公元前2500年,刻画在陶器上的各种“陶文”!
  • 天圆地方宇宙观具体显现在三皇时期的聚落建筑型态上。目前出土的这个时期的聚落面积通常不大,年代较久远的聚落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环状,后来渐渐多为四方形,方形的城镇自此成为中土最普遍的城市形式。当时的聚落不仅已经形成城镇的规模,其内部更具备了城市规划与功能分区的痕迹。神农氏时期已经有市集。
  • 【大纪元3月23日报导】(中央社台北二十三日电)新华网报导,中国大陆河南省焦作市文物部门透露,考古人员在该市中站区龙山文化遗址发现陶拍。据初步鉴定,陶拍的制作时期为二里头文化时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