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领略先人开垦记忆 坪顶古圳可望成文化景观

人气: 1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4月22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郭美瑜台北二十二日电)坪顶古圳自清朝道光年间开凿,是早期先民取水饮用、灌溉的水圳。虽然水圳灌溉农田的功能已渐式微,仍保留自然环境的多样性,是都市中少见的生态。台北市文化局拟将坪顶古圳提报二十七日文化资产委员会审议,指定为“文化景观”,让都市人领略先人们开垦的历史记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3年将四月十八日定为“国际文化资产日”,盼唤起公众关心世界遗产的多样性与脆弱性,并共同维护与保存。今年适逢国际文化资产日二十五周年,联合国定主题为“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年,由各国举办相关活动,让民众认识文化景观样貌。文化局今天举办“悠游平等古圳”导览活动响应。

台北市士林区平等里以休闲农业闻名,先民在平等地区种植稻米、甘薯、茶叶、大菁、高冷蔬菜等。为了灌溉作物,居民开凿水圳取水、饮用;水圳,见证居民的生活历程。

水圳中最早的一条圳路“古圳”源自清道光十五年,至今约一百六十二年,当初由居民集资兴建,总长三公里,凿洞六百公尺,灌溉大尾地区的农田。

由于居民陆续群聚,顺着沟渠落脚农耕,水源不敷使用,清道光二十九年,居民又筹资兴建第二条圳路,凿洞三百公尺,称为“新圳”,全长四公里,距今一百五十八年;日本明治四十二年兴建第三条圳路,称为“登峰圳”,水圳蜿蜒七公里。现由七星农田水利会管理。

水圳因时代演进,开凿工法也大不同,内面工多孔隙施工法、拟生态施工法、U型沟施工法,造就圳路各有不同风情。水圳沿线的农田没有使用农药,孕育多种生态,水质清澈见底,还可见鱼虾贝类。

文化局表示,坪顶水圳自清代开辟以来,除了必要的维修,圳路和山洞都维持原貌,尤其山洞用卷石堆砌,至今仍堪用如昔,说明人们以农立本的历史背景。此外,水圳虽然因灌溉农田的功能逐渐式微,仍保留旧时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许多都市已难得一见的生态。

为免民众破坏水圳隧道,水圳隧道口大多紧闭,隧道内偶有蝙蝠栖息其中;圳路两旁的树林,还可听见树蛙“狗、狗”的低沈叫声。

此外,圳路的也是孕育萤火虫的家,抬头仰望,大冠鸠盘旋天空,燕子吓得四处逃窜;水圳隧道口的湿地,几朵淡紫色“通泉草”冒出头,让游客有发现宝藏的惊喜。

文化局表示,文化景观是一种“自然与人共同的合作成果”。早期的灌溉沟渠几乎被填补、水沟化或遮盖,也破坏环境生态,同时,也掩藏过去的发展历史。

坪顶古圳至今仍保存丰富的生态,台北市建设局已建设步道让民众亲近水圳的潺潺流水。文化局拟将坪顶古圳指定为“文化景观”,将于四月二十七日提报文资委员会审议。若获委员会通过,坪顶古圳将是台北市首件以“文化景观”保存的文化资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