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好习惯

秉竹
font print 人气: 2537
【字号】    
   标签: tags:

有一句话说:“你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命运,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习惯疏懒怠惰者,凡事差不多,得过且过,最后将一无所长,前途事业黯淡无光。习惯勤劳谨慎者,凡事兢兢业业,今日事今日毕,绝不拖泥带水,干脆俐落,这种人将会是个好主管、好伙伴。由此观之,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力太大了,因为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

汉朝班固也有一句话:“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少年时期养成的习惯,就如同天生之性,习惯久了,就好像自然而然。有一句闽南话俚语:“小时候偷拔瓠,长大了偷牵牛。”习惯是在我们潜意识下的惯常行为,而且是在不知不觉中习得的。习惯的浸淫与渲染,经常是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的。

古人说:“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这句话说明从好习惯改变成坏习惯很容易,但是坏习惯一旦养成,要培养好习惯就很难了;就抽烟而言,青少年时期有抽烟习惯者,成年时想要戒掉非常难。习惯经常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渗透在我们生活环境中,从我们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读书学习技艺,乃至成家立业,习惯的好与坏,攸关我们生活品质的优与劣。

每一个人从小都必须培养良好的习惯,举凡健康生活的好习惯、学习的好习惯、待人接物的好习惯等。倘若没有培养好习惯,让恶习染上身,在恶劣的环境中,结交损友,不但糟蹋身体,失去健康,学业不精进,事业亦难有成,带给父母家人的是莫大的烦恼与哀伤。

日常生活当中的食衣住行以及生活的常规,即便是枝枝节节的小事,好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例如:作息正常、起居规律、饮食有节、养生有道、住家窗明几净、遵守交通规则……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除了可以保重身体外,懂得洁身自爱者,更可以远离灾厄与疾病。

古人说:“君子之学贵慎始。”学习任何事物,如果开始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诸如:专心致志、恒心毅力、不马虎、不拖延、凡事全力以赴……好习惯的培养,在学习任何事物时,不但能达到事半功倍,更能左右逢源,无往而不利。

待人接物的好习惯,不外乎诚实守信、谦恭有礼、雍容大度、凡事先他后我,等等。倘若一个人讲话忠实,信守诺言,行为举止,朴实恭敬,谦卑有礼,凡事都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不但能广结善缘,而且时时受欢迎,处处行得通。

好习惯的培养,贵在坚持,如果真能克服惰性与任性,努力坚持好习惯,成就大事业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人非常重视子女书本知识的教育,特别是在海外。有些华人学生家长为孩子的学习简直到了病态的程度。
  • 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在今年三月呼吁家长要为孩子选择健康的食物,并培养饮食的规律性.以下是CDC提出的一些小贴示:
  • 童年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是一段不容忽视的重要时期。“红杉树少儿艺术中心”是一所采集中训练、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孩子们通过音乐、表演与绘画等艺术,激发学生的听力、感觉﹐以及动手能力来全面培养其兴趣的综合艺术培训班。
  •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压力的增加,就业妇女人数的大幅攀升,将幼童交付托儿中心的适当性一直是广受讨论的话题。绝大多数的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对正确幼儿教育的观念,却有着一知半解的模糊认识。不少家长认为所谓的教育,就是孩子进入小学后的课业成绩表现或是使孩子保有良好的竞争力。其实,教育是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的。许多的专家学者认为,孩子的人格基础以及智力的发展及培养,皆是在儿童六岁以前奠定的。因此,学龄前的教育与孩子一生的学习及人格的发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具有美感教育的玩具去哪儿了?如今,走进百货商店的玩具通道会让你吓一跳。炫目的色彩和灯光向你闪烁着,预先录制的声效在空气中噼啪作响。一切都过于张扬和夸张,到处都是醒目的商标。真正有教育性、想像力和美感的玩具去哪儿了?孩子们对世界最初体验的那些健康又美丽的玩具在哪里?好在它们仍然存在,只不过比以往更少见到。这里列出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玩具清单,这些玩具可以培养孩子的运动技能、想像力、乐趣、创造力以及与美好现实联系的体验。
  • “为什么要生孩子?”,让我们来看看孩子给我们的人生与家庭带来哪些快乐与好处,这些也许更真实一些。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 美国佛州一位母亲说,作为家长,她的职责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队长”,并拒绝成为他们的朋友或“直升机父母”,否则你将培养不出有韧性的孩子。
评论